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367)

大溪.金面山古道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通往金面山登山口的產業道路

金面山位於桃園大溪鎮的美華里,與台北三峽鎮五寮里相毗鄰。

金面山,因山形像鳥嘴, 又稱「鳥嘴尖」,海拔667公尺,是大溪第一高山。

金面山的山頂常有雲煙繚繞, 自古以來,「鳥嘴含煙」號為「大溪八景」之一。我來爬金面山,倒不為了「鳥嘴含煙」的美景,而是為了「金面山古道」而來。

「金面山古道」,又稱「金山面仔古道」,「金山面」是當地地名,是何意義,並不清楚。 根據資料,金面山古道是大溪通往三峽的一條古道。大正十年(1921年)的《台灣地形圖》, 就出現了這一條越嶺通往三峽五寮的山路。自然旅行家劉克襄先生踏查這條古道時,亦曾提及三峽五寮一帶的老人表示以前常走這條山路前往大溪買賣貨品。

百年以前,三峽、大溪之間的水運發達,兩地之間的交通靠航運,自無需翻山越嶺,因此, 這條山路應只是三峽偏遠的五寮山區的居民,進出大溪的一條便道而已。古道沒落後,因為有山友前來登山,因此古道舊路幸而未被蔓草所掩沒。

圖:金面山古道

金面山有三個登山口,三條路線爬往金面山,不知哪一條路線較接近是古道舊路? 若以金面山為目標,該走哪一條路線較輕鬆呢?

查山友的記錄,走第二登山口的路線最短,但卻較少人這麼走,反而較多的人選擇走第一或第三登山口。 我猜可能的原因是,走第一登山口可順登「十三分山」,走第三登山口可順登「金山面山」,各可多撿一顆基石,所以獲得較多山友的青睞。

我考慮過後,決定選第三登山口。第三登山口位置最高,換言之,起登點與金面山的落差最小, 符合我追求便捷的登山習性。當然,這只是事前的計劃而已。後來我還是走出一條有自己風格的金面山古道路線。

依據資料,我很順利地抵達金面山的第三登山口註1。 登山口附近有一家「阮家土雞城」,停車方便。土雞城旁有一間三合院紅磚古厝,門牌為「金山面1號」。 本想從第三登山口出發,但無意間瞥見土雞城的牆上貼了一張「烏嘴尖步道草圖」 ,發現地圖上的第三登山口附近,另有一條聯絡道,可通往第二登山口上來的山路,中途有古厝, 附近又可通往第一登山口上來的山路,中途又有溪流、瀑布及茄苳老樹。這時才猛然醒悟,第一、 第二登山口所走的路線,沿途有溪流、古厝及老樹,較可能是古道走的路線。第三登山口走的卻是稜線路,中途又有陡峭的石壁,地形起伏過大,不太可能是一條古道。

圖:海伯舊居(紅磚古厝)

於是當下決定,改走這條聯絡道,繞往第二及第一登山口上來的路線。

回程再從第三登山口下山。這樣的安排可兼顧探查古道,而且是右去左回,路線較有變化。

這條聯絡道就位於「第三登山口」標誌往回走的馬路旁,登山口無路條。進入後,路跡相當清晰好走, 沿途有竹林。約走兩分鐘,遇一小叉路,有藍天隊的指標。取右行,約5分鐘路程,可登「山麻坑山」。但右叉路的路跡不明顯,避免節外生枝,我選擇繼續前行。

不久,遇竹林,似有叉路,取右行, 穿越竹林。接著山路卻開始盤繞往下坡走,我開始擔心,是否走錯路了?約5分鐘後,山路接上第二登山口上來的山路。這時才慶幸沒走錯路。

山路繼續往上走,寬闊平緩,右臨溪水,有古道氣氛。前行五、六分鐘,前方出現一間荒廢的紅磚古厝, 就是剛才看見的地圖上所標示的「海伯舊居」了。古厝前,油桐花落滿地,附近小溪流也有漂浮的桐花,在陽光下舞動。 紅磚厝幾乎已隱沒於荒壤,只剩一面紅磚殘牆佇立於蔓藤野草中。

由此前行,遇叉路,右叉路過溪,可接第一登山口上來的山路。不取,繼續取左行。上行,約十二、 三分鐘,穿過一片孟宗竹林,抵達「草嶺溪」的小瀑布。在此略休息。瀑布處有右叉路可通往第一登山口上來的山路。 這第一、二登山口上來的山路在附近隔著草嶺溪相互平行,一在溪左岸,一在溪右岸。

圖:金面山俯瞰大溪高爾夫球場及鴻禧山莊

我繼續取左行。沿途出現零星的柳杉林,大菁的數量也不少。

可見這條古道在不同的時期,曾有不同的產業活躍於此地。山路上還可看見明顯的舊石階遺跡。

約五、六分鐘,又遇叉路。路標寫右叉路較平緩, 左路則是陡坡,地圖上的茄苳老樹位於右路,於是取右行。過溪,山路沿著草嶺溪上游河岸而行。 果然路徑較為平緩,有走在古道的感覺。約十餘分鐘,抵達茄苳老樹。有登山團體在此設置木桌, 供山友休憩,取名為「永健二亭」。

略休息後,繼續前行。山徑漸陡,沿途有竹林等拓墾遺跡。末段的山路更陡,出現繩索。 愈爬愈累,邊爬邊喘,終於抵達鞍部。鞍部有右叉路通往龍山巖及五寮尖, 應該就是昔日通往三峽五寮的金面山古道的一段;取左行,則距離金面山只剩15分鐘路程而已。

一鼓作氣前進金面山。不久,遇叉路,左右皆可繞一圈登頂。我選較平緩的右徑,但最後一段陡上路, 還是爬得辛苦,才終於登頂。總計從登山口出發,含休息時間,約一個半小時。金面山,有一編號1056二等三角點基石。 山頂腹地狹小,視野被樹木阻擋,展望不佳。

由三角點再往前走不到一分鐘,來到另一個峰頭,這時視野才變為開闊,可以俯瞰大溪地區。前方近處的山腳下則是著名的大溪高爾夫球場及鴻禧山莊, 草坪綠地、水池、別墅坐落於青山環繞的谷地裡,附近山巒油桐花盛開, 綠意裡白叢點點,景色極美。遠處的大溪地區,則有大漢溪及武嶺橋為明顯的地標,大溪的河階地形一覽無遺。 在山頭騁目極望,飽覽山光水色,江山如此多嬌,這一刻,疲憊盡消,心情因感動而飛揚。

圖:第三登山口附近的孟宗竹林

俯瞰大溪,則憶起這幾年來的大溪古道之行。

民國九十一年(2002年)四月,我初訪大溪齋明寺古道,迄今滿四年,曾走過齋明寺、御成路尾寮崎(田心子)打鐵寮小角仔大艽芎十一指湳仔溝、石龜坑蟠龍崎石板月眉等古道, 再加今日的金面山古道,總計13條古道。

我對大溪的古道,用情不淺,而即使如此,還是有遺珠之憾,例如遺漏了石門水庫附近的溪坪、 百吉地區的古道。而我最近已開始規劃新竹地區的古道了。

從另一條路下金面山,路徑陡峭多了,得手腳並用,拉繩索攀降而下,但並不困難。只要曾爬過南港山大崖壁三峽五寮尖, 大概就沒什麼崖壁路會讓自己驚心的了。

下抵叉路,取右行,走往第三登山口的下山方向。約五分鐘,遇叉路,仍取直行循陵而下。 沿途不時有陡降地形,得拉著繩索而下。約行十餘分鐘,遇左叉路,可通往「麻竹坑山」,走這條叉路回程較快。不取,仍直行, 希望順登「金山面山」。

不久,遇一垂直的峭壁,高約一層樓。不難通過。過石壁後,一路仍有不少陡降路段, 幸好是走下坡路,走來較為輕鬆。而山徑是質樸的泥土路,走來感覺很棒。約半小時,抵達大溪廣播電台的電塔, 下方附近有一間房子及產業道路。繼續走山路,約七、八分鐘,終於抵達往「金山面山」的叉路。由此往「金山面山」約三分鐘路程而已。 於是轉入叉路山徑,但前進約一分鐘,路徑被草芒遮掩。路跡不明,我不願鑽進草叢,只好放棄折回。

繼續下行,迎面而來的是一片孟宗竹林。竹林下方就是第三號登山口了。這終點前一段浪漫的竹林路, 是老天對今日之行的犒賞。踩在鋪滿枯葉的柔軟泥土路上,竹林裡,恰似是電影「臥虎藏龍」裡的場景, 獨行的旅人彷彿化身為行走江湖的俠客,這登山杖向上一比,便化成了青螟寶劍。

出竹林,回到現實,接泥土產業道路。往下走,約三分鐘,便抵達阮家土雞城的停車處。從金面山頂出發, 至這裡,含休息時間,恰恰也約是一個半小時。

旅遊日期:2006.05.01 


[路程時間記錄]
第三登山口(阮家土雞城)…2分鐘…麻竹坑山叉路口…10分鐘…接第二登山口古道…5分鐘… 海伯舊居…12分鐘…小瀑布…6分鐘…叉路…16分鐘…永健二亭/茄苳樹…17分鐘…鞍部…15分鐘… 金面山…12分鐘…第二登山口叉路…15分鐘…麻竹坑山叉路…2分鐘…大石壁…18分鐘…電塔… 7分鐘…往金山面山叉路…2分鐘…竹林…4分鐘…阮家土雞城

註1:交通資訊如下:
過武嶺橋進入大溪後,走慈湖路再左轉復興路(台七線),左轉後直行約一公里, 至小角仔古道登山口,左轉桃58鄉道。順著桃58鄉道直行,約1.3公里,至叉路口,站牌為 「美華國小」。不右轉,繼續直行,過美華國小,前行約2公里,抵達「聖德墓園」叉路口, 取右行,往「阮家土雞城」方向,約1公里,抵達第一登山口;再前行0.5公里,抵達第二 登山口(這裡也有一家阮家土雞城);繼續前行0.8公里,抵達第三登山口(阮家土雞城)。 第二登山口至第三登山之間路狹,須小心駕駛及會車。
(第一登山口…500公尺…第二登山口…800公尺…第三登山口)

[照片]

狹窄產業道路通往金面山登山口(阮家土雞城)。
第三登山口-阮家土雞城。
登山口,通往第二登山口的登山路線。
約12分鐘,銜接第二登山口的登山路線。
海伯舊居,已荒廢。
古厝前,油桐花落滿地。
繼續上行,穿過一片孟宗竹林。
抵達小瀑布。
上行,沿途有零星的柳杉林。
大菁的數量也不少。
遇叉路,取較平緩的右路上行。
茄苳老樹。永健二亭。
後段的山路變陡,抵達鞍部後,再爬往金面山。
金面山。編號1056的二等三角點基石。
俯瞰山腳下的大溪高爾夫球場及源禧山莊。
附近山頭油桐花開,白色叢叢。
遠眺大溪,一覽無遺。
從金面山陡下,須拉繩索攀降。
循稜而下,走往第三登山口,途中地形起伏。
陡降處有繩索輔助。
沿途都是質樸的泥土路。
垂直的石峭壁,高於一層樓。
抵達第三登山口前的孟宗竹林。
阮家土雞城旁的三合院古厝(金山面1號)。

[行旅圖]

[交通地圖](可用箭頭上下左右移動及放大縮小)

檢視較大的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