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361)

雙溪.盤山坑古道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聯絡台北、宜蘭的北宜高速公路,原本預定在去年(2005年)底通車,結果政府的政策跳票,讓人空歡喜一場。 轉眼又過了幾個月,不知要等到何時才能通車?我喜歡宜蘭,所以一直很期待北宜高速公路早日通車。 北宜高速公路完工之後,台北、礁溪之間的車程只需50分鐘而已,對旅人來說,真是一大福音。

北宜高速公路完工後,將徹底改變台北、宜蘭之間的交通狀況。從台北往返宜蘭,不必再走北宜公路,不必忍受 山區彎繞,九彎十八拐的公路奔波之苦。北宜公路也將從此由絢爛而歸於平淡。

北宜公路曾引領風騷一百年,其前身是劉銘傳時代修築的北宜古道,日據時期,日本人 將舊道拓寬為公路,從此成為台北、宜蘭之最主要的交通動脈,這使得清朝時代的「淡蘭官道」沒落, 成為真正的「淡蘭古道」。「古道」,簡單的定義,就是一條已經作古的道路。因為人們總 是不斷尋求更便捷的交通途徑,所以隨著時代演進與社會發展,新的道路取代了舊的道路。舊路不再有 人行走,走進了歷史,而成為了古道。

圖:淡蘭古道(群)


「淡蘭古道」也曾經引領風騷。嘉慶十五年(1810年),清廷正式將宜蘭收為版圖,設官治理,成立噶瑪蘭廳。 此後,淡蘭之間公文往返頻繁,交通需求大增,於是淡蘭之間的官道形成,即是今日所稱的「淡蘭古道」。

「淡蘭古道」的路線從台北的萬華出發,經由松山、汐止、八堵、暖暖、瑞芳、猴硐、雙溪、貢寮、大里、大溪、 頭城、礁溪,至宜蘭,長約二百餘里。至今保存最完整、最有名的一段,就是從貢寮遠望坑至頭城大里的「草嶺古道」了。

後來,我在台北縣雙溪鄉探訪古道,搜尋資料時,無意間得知,雙溪鄉另外還有一條「淡蘭古道」。由於當時淡蘭官道繞經 台灣的東北角,二百里的路程,民眾咸感不便,後來有安溪的茶商走出一條由頭城穿越雙溪,直向汐止的捷徑,使頭城與萬華之 間只需九十五里(約55公里),而宜蘭與萬華之間也縮短為一百二十五里(約72公里)而已。究竟這條古道路線是如何走的呢?

《噶瑪蘭廳志》卷八雜識(下)的《紀事篇》如此敘述這條路線:

「茲查有一路,地甚寬坦,毋庸多涉深溪、重經峻嶺;由頭圍砲臺外,斜過石空仔山六里至鹿寮(一名待牛寮),再十二里至大溪, 又十二里至大坪,二十里至雙溪頭, 雙溪頭二十里出淡屬之水返腳,再二十五里便抵艋舺矣。 統計自頭圍至艋舺九十五里,自蘭城至艋舺 一百二十五里。」

內容提到的大坪,即是今日雙溪鄉的泰平村。從大坪走二十里至「雙溪頭」,再走二十里可至水返腳(汐止)。「雙溪頭」正好位於 大坪與汐止的中點,是指何地呢?查看地圖,頗令人費疑猜。而雙溪大坪與汐止之間,距離四十里(約23公里),中間隔著平溪鄉。 這條古道穿越平溪鄉,而我卻沒聽說過有哪一條古道連接著雙溪與平溪。這一段淡蘭古道,安溪茶商是怎麼走的呢?

圖:柑腳、盤山坑、火燒寮一帶的地形(資料來源:Google衛星地圖)


平溪、雙溪一帶多山,兩鄉之間只有一條北38公路(平雙產業道路)相通,由平溪的十分寮通往雙溪的柑腳,再至雙溪市區。 昔日的安溪茶商,由大坪往北走至平溪、雙溪交界的柑腳時,下一步將如何走往平溪呢?是走現在的北38公路越嶺至十分寮?還是另有其它路線?

後來,一位生長於平溪東勢格的讀者et.hwa兄提供了我一絲線索。他年幼時曾跟著長輩在鄉裡到處走,所以對古道舊路還有印象。 他提及一條由東勢格、火燒寮越嶺至盤山坑,再通往雙溪柑腳的古道。安溪的茶商是否有可能走這條古道呢?

《噶瑪蘭廳志》所敘述的「雙溪頭」是指何地呢?「雙溪頭」是否指「雙溪的源頭」呢?而盤山坑正位於雙溪這條河流 的源頭(註1)。從柑腳走往盤山坑,然後越嶺至火燒寮、東勢格,出平溪,這樣的路線合不合理呢? 我在網路上搜尋不到有關這條越嶺路的登山記錄,無從判斷合理與否。於是運用Google提供的衛星地圖(註2), 查看盤山坑一帶的地形,由天空鳥瞰地面,地形地貌便一覽無遺。我發現從柑腳至盤山坑,沿途都很平緩,盤山坑 越嶺火燒寮的鞍部也相對低矮,越嶺容易。越嶺至火燒寮後,沿著火燒寮溪、芊蓁林溪出嶺腳,至平溪,沿途所經過的溪岸 地形也都很平緩。

探索古道,當然不能只是紙上談兵。於是與山友相約實地踏查這條由平溪火燒寮越嶺至雙溪盤山坑的古道。山友蕭郎將條越嶺路線命名為盤山坑古道。

圖:盤山坑古道

我們從平溪鄉106公路嶺腳附近的白鶯橋右轉東勢格產業道路,公路沿芊蓁林溪岸而行,至東勢格派出所前的叉路,取左行,轉入番子坑產業道路,直行,過龍合橋後, 左轉往火燒寮。

前行約幾百公尺,停車於「火燒寮26號」民宅前,路旁電線桿編號為「東勢幹105支24」。這裡是盤山坑古道平溪段的登山口。

在民宅前詢問當地人,確認有這麼一條舊路,可從民宅左後方的鞍部越嶺,但當地居民說這條路已很少人行走。 從民宅旁駁坎小徑往上走,經過農圃,果然發現有一條山徑沿著小溪溝往上走。 沿途不見任何登山條,但沿途有竹林及駁坎,路徑清楚,路況也不錯,坡度緩緩而上。 中途越過小溪後,開始爬升,約30分鐘,抵達越嶺鞍部。

鞍部腹地狹小,不見任何土地公廟遺跡,意外發現草叢埋著一顆雙溪水源點基石。 這裡是雙溪與基隆河的分水嶺,火燒寮的河流屬於基隆河流域,過鞍部後,便進入雙溪流域。 這裡是「雙溪頭」嗎?

鞍部的地上有廢棄的捕鳥網,同行的山友戲說:「難怪古道的路況這麼好,原來是捕鳥的獵人整理的。」 鞍部另有橫向的山徑與古道交會,右往枋山坑山,左往青林山。從鞍部越嶺而下,路況更佳,更有古道的感覺。 約走十二、三分鐘,走出森林,沿著寬闊的土路下坡走,似為一條廢棄的產業道路,泥土路上長了不少芒草,但路寬大,所以不礙行。從鞍部往下走,大約也是30分鐘,便抵達盤山坑的民宅。

古道出口右側第一間石厝民宅的門牌為「盤山坑13號」。再往裡頭走,還有一戶人家。新屋之旁, 有一間荒廢的石頭厝,僅存殘牆而已,牆面青苔斑駁。從火燒寮越嶺至盤山坑,約一個小時而已,此後的古道已變為產業道路。於是探訪只到此為止(註3)。

短短一小時的盤山坑古道路程,雖然路況還不錯,但覺得古道的內涵不足,並沒有發現令人印象深刻的古道遺跡, 或許這條古道只是東勢格與柑腳之間,村與村的聯絡道路而已。

圖:新興宮(土地公廟),建於光緒丙戌年(光緒12年,1886年)

這樣的結果,心情有點遺憾與不甘,於是兩天後,我獨自駕著車,由平溪十分寮走平雙公路至柑腳, 再從柑腳前往盤山坑,藉此走一趟完整的古道。

雖然這一段路已變為公路,但沿途或許還有古道的蛛絲馬跡可尋。果然在沿途看到了三座古老的土地公廟。

從柑腳至盤山坑,先沿著北42公路(雙坪公路)前進,至公路27.6公里處叉路,右轉盤山坑產業道路。 柑腳至盤山坑約五公里,沿途有三座土地公廟,分別是福德堂、福德宮及新興宮,其中最特殊的是距離「盤山坑13號」民宅約五、六百公尺的新興宮。

新興宮,一座古老的石砌土地公廟,頗有特色,石砌的廟牆上有浮雕裝飾,是一般同型的土地公廟較少見的, 顯得尊貴;另一個特色則廟脊的燕尾也比同型的土地公廟更為尖翹。更令人驚訝的是這座廟的建廟年代, 門額牆上寫著「光緒丙戌孟冬」(光緒12年,西元1886年),距今已約一百二十年歷史。我在台北郊山旅行,迄今只見過兩座光緒年代的土地公廟,另一座位於石碇的紙寮坑古道

這樣一座光緒年代的土地公廟,使盤山坑古道給了人更多的想像空間。光緒年間,正是北台灣茶葉外銷繁榮的時期, 茶葉出口曾一度佔北部出口總值百分之九十以上,締造了北台灣的經濟繁榮。當時,茶農忙碌於山頭種茶, 茶商則奔波於山區買茶。

圖:盤山坑廢棄的古厝

至於盤山坑的地名意義,我後來查詢內政部地名資料庫,得知盤山坑又名「盤山仔」,是雙溪到平溪的通道,因繞山而行,故名「盤山仔」。

內政部的地名資料,佐證了盤山坑古道確實是自古以來雙溪、平溪之間的聯絡道路。而盤山坑聚落的移民則是泉州籍的安溪人,安溪移民在這片山區以種茶、種稻及製造染料為生。

盤山坑古道是否就是《噶瑪蘭廳志》所記載的,安溪茶商所走的淡蘭古道的其中一段呢? 我在新興宮的廟前,蹲身細看「光緒丙戌孟冬」六個字時,心裡有一份靈驗的感動。我相信安溪茶商曾路經此地,曾經在這座土地公廟前頂禮致敬,曾祈求土地公保佑行路平安。

盤山坑古道是淡蘭古道的一段,我這樣的推論或判斷是否正確呢?我倒是不擔心可能的錯誤。學術研究最重視客觀與中立的態度, 然而學者從事研究或調查時,有時難免會受個人主觀的價值或興趣所囿限,有時心中先有定見,然後努力地尋求證據來支持自己的論點, 使研究過程中往往有意、無意地忽略了不利的證據,而使研究結果失之偏頗或失之客觀,研究者自己卻渾然不覺。 受過學院專業訓練、注重客觀、冷靜研究的學者有時都不免犯此錯誤,更何況是一個情勝於理、帶著感情、溫柔地走在台灣土地上的旅人呢?

旅遊日期:2006.04.09 & 2006.04.11(寫於2006.04.16) 


註1:盤山坑位於盤山坑溪的上游, 盤山坑溪匯入柑腳溪,柑腳溪匯入平林溪,平林溪與牡丹溪合而為雙溪。

註2:Google衛星地圖的網址(可免費下載軟體):http://earth.google.com/

註3:後來在盤山坑向民宅主人詢問,得知民宅後方曾經有一條山 徑通往枋山坑山的稜線,但已經荒廢,於是試走這條山路,順登枋山坑山。從民宅旁循溪邊小徑上行,路跡明顯,一 路上行,約十二、三分鐘,於路旁發現兩座菁礐。昔日農民採集大菁,利用菁礐來浸泡大菁,浸泡發酵後,再投入石灰,製成藍靛 染料。繼續上行,山路卻愈來愈陡,後來路徑完全消失,又遇陡峭地形,嘗試幾次,仍然無法上攀至枋山坑山稜線,只好放棄, 折返盤山坑,再循原路回火燒寮。

[旅行照片]

火燒寮產業道路。
火燒寮26號民宅。盤山坑古道登山口。
古道沿途無登山條,但路徑清晰,路況不錯。
越過小溪後,路徑稍陡,爬向越嶺鞍部。
越嶺鞍部。雙溪水源點基石。
越嶺鞍部。廢棄的捕鳥網。
越嶺後,走往盤山坑。
路況更佳,有古道的氣氛。
抵達「盤山坑13號」民宅。
荒廢的古厝。
從民宅右後方的山徑試著爬往枋山坑山。
發現兩座廢棄的菁礐。
兩天後,開車探訪盤山坑產業道路。
站在「雙坪一號橋」俯瞰盤山坑溪。
「福德堂」,位於北42公路約27.6公里處。
建廟於大正13年(民國13年;西元1924年)。
「福德宮」,位於盤山坑產業道路約1.6公里處。
建廟年代不詳,可能也是大正年代的土地公。
「新與宮」,位於盤山坑產業道路約2.6公里處。
建廟於光緒丙戌孟冬(光緒12年;西元1886年)。

[行旅圖]

[交通地圖](可用箭頭上下左右移動及放大縮小)

檢視較大的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