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331)

雙溪.尋找三貂嶺舖遺址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燦光寮舖遞古道

今天來台北縣雙溪鄉牡丹村爬山,回程時,順道前往附近的三貂村尋找「三貂嶺舖」遺址。

什麼是「三貂嶺舖」?「舖」,現代的用語,就是「郵局」的意思。

台灣的郵政始於明鄭時期,稱為「舖遞」。清朝時,在台灣各地設有五十幾個舖遞,負責遞送公文。當時舖遞多設於 開發較早的南部平原。雍正元年(1723年),在竹塹(新竹)設置淡水廳,治理北台灣。 其後,台北盆地逐漸開發,官府陸續設置舖遞,大甲溪以上共設十一舖,包括大甲、貓盂、吞霄、後壠、竹塹、南崁、 淡水、圭柔山、金包里、雞籠等舖。

嘉慶元年(1796年),漢人吳沙率眾入蛤仔難(噶瑪蘭)拓墾,此後漢人移民日多, 土地開闢日廣,而移民之間及漢人、原住民的紛擾衝突漸多,於是民眾籲請官府將蛤仔難收歸版圖,設官治理。 嘉慶十五年(1807年),清廷奏准於蛤仔難設置「噶瑪蘭廳」。嘉慶十七年(1809年),噶瑪蘭正式設廳。

嘉慶二十年(1815年),台灣知府將北海岸的四個舖遞站-淡水舖、圭柔山舖、金包里舖、 雞籠舖裁撤,移至新興的艋舺(萬華)、錫口(松山)、 水返腳(汐止)與暖暖,各舖都設有舖司一名及舖兵四名。同時新設 柑仔瀨(瑞芳)、燦光寮、三貂嶺等舖。這七個舖遞的設立,反映出噶瑪蘭的地位 日益重要及當時淡、蘭之間公文往返的需求日趨頻繁。

嘉慶二十年(1815年),柑仔瀨舖、燦光寮舖、三貂嶺舖新設立後,舖兵擔任郵差工作, 奔忙於山區各舖遞之間,傳送公文。這條於東北角山區的郵遞道路,歷史已超過一百九十年,卻隨著時間而 被人遺忘。幾年前歷史學者楊俊哲、古道探勘專家陳岳發表《燦光寮舖古道–清代嘉慶年間的淡蘭郵傳古道》一文, 將這條連結柑仔瀨舖、燦光寮舖、三貂嶺舖的郵傳古道命名為「燦光寮舖古道」(或稱「燦光寮舖遞古道」),才使這條 隱沒的古道重見天日。我曾經根據陳岳前輩繪製的《燦光寮舖古道地圖》,親自實地走訪過這條歷史 古道註1,探查燦光寮舖遺址。

至於三貂嶺舖的遺址位置呢?陳岳前輩的地圖,並未明確標示三貂嶺舖的位置,僅有文字敘述而已。 我只知道三貂嶺舖大約是位於三貂村十三層聚落的半山腰,古道路線經過三貂村的慶雲宮。

圖:燦光寮汛塘古道

三貂嶺舖較特別的歷史意義,是它正位於兩條歷史古道-「三貂嶺古道」和「燦光寮舖古道」的交會點。

「三貂嶺古道」,就是眾所熟知的「金字碑古道」。 這兩條古道為何交會於此,彼此關係如何?這得從頭說起。

嘉慶元年(1796年),漢人進入開墾蛤仔難後,當時的蘭陽平原處於無政府狀態,海盜亦以此為基地。 嘉慶十年(1805年),海盜蔡牽騷擾台灣北海岸及蛤仔難,知府馬夔陞為加強海防,於是在大三貂港 口(澳底)設「汛」,並在十六里外的深山處設燦光寮設「塘」註2, 以作為外圍防線。

嘉慶十二年(1807年),海盜朱濆船泊蘇澳,準備攻擊蛤仔難溪以南的地區,楊廷理立刻由艋舺率軍取陸路, 赴蘭馳援。當時,楊廷理取捷徑翻越三貂嶺,並開闢此段山路,下三貂嶺後,經牡丹坑(三貂村)、 槓仔寮(貢寮), 由隆嶺古道進入宜蘭平亂。 這條翻越三貂嶺的新闢山路,就是「三貂嶺古道」(又稱「金字碑古道」)。

嘉慶十三年(1808年),楊廷理為加強東北角的防務,添設三爪仔(瑞芳)汛,與大三貂港口汛、 燦光寮塘連成一線,彼此有汛塘路相通。這條汛塘路,可說是現存台灣北部最早的一條軍事道路,稱為「燦光寮汛塘古道」。 後來,楊俊哲將其命名為「楊廷理古道」。嘉慶二十年以後才形成的「燦光寮舖遞古道」,就是遵循著這條既有的汛塘路, 由瑞芳、九份、樹梅而至燦光寮。燦光寮既設「舖」站,也設「塘」營。汛塘路至燦光寮後,朝東往大三貂港口汛,舖遞路則 朝向往三貂嶺舖。至三貂嶺舖後,與三貂嶺古道交會。三貂嶺舖,正位於「燦光寮舖遞古道」與「三貂嶺古道」的交會點上。

圖:同治九年重修的有應媽祠

從資料研判,「燦光寮舖遞古道」與「三貂嶺古道」就在三貂村的「慶雲宮」附近交會。 於是我先前往「慶雲宮」。

從牡丹車站直行,過福壽橋、牡丹橋,然後從牡丹國小旁,沿著牡丹溪岸的產業道路前進, 過「政光一號」橋,不久就看見慶雲宮的牌樓。

慶雲宮,是一座新廟,祀奉玉皇大帝。從慶雲宮左側的水泥路往下走,遇到一左叉路,循水泥石階而上。約七、八分鐘後, 路旁出現《燦光寮舖古道》一文提到的「有應媽祠」及古碑。古碑記載著重修這座有應媽祠時,捐獻者姓名及捐款金額。 立碑年代為同治九年(1870年)。同治九年「重修」有應媽祠,可以想見這座廟的歷史應更為久遠。

我在山區旅行,見過不少有應公祠,這卻是第一次遇見有應媽祠。不知道是否有特別的意義?「同治九年」, 則是引起我的歷史遐想。三年前,同治六年(1867年),劉明燈帶兵走三貂嶺古道,前往噶瑪蘭巡視,行經此地,應曾 見過更早期的有應媽祠。古碑的捐獻者中,有一些商號名稱,可間接證明,經過有應媽祠的這條道路,應是一條重要 商旅往來的道路。

有應媽祠經過改建,搭建了水泥亭子,外觀雖然也抹上水泥,但內廟的柱牆及神主牌仍是古樸的岩石,裡頭有一個 金斗甕,還有散落狼籍的泥土。

圖:古老的土地公廟

就在有應媽祠附近的古道路旁,另有一座古老的土地公廟。

這座土地公廟較特殊的是,廟的門額不是像一般的土地公廟刻寫廟名,而是寫著「有德有天」四個字,一旁還有個「奉」字。

「奉」字讓我聯想起到官府。這座土地公廟是否為當時開闢山路的官府所設的呢?令人好奇想像。

從土地公廟往前走,沿途林蔭怡然,但卻看不見任何類似三貂嶺舖的遺址,不久。水泥路就出森林,接上柏油產業 道路,先遇一間色彩繽紛房屋,裡頭為卡拉OK設施。附近有空地及雜草,仔細探查,並無房舍遺跡。走出去, 有一民宅,為「十三層2號」民宅。再往前走,遇4號民宅,然後是3號民宅。

4號民宅的後方的山坡有大片柚子園。根據山友蕭郎的探查記錄,金字碑古道越過三貂嶺,古道的出口大約就在「十三層4號」 民宅附近。然後古道沿著剛才我走過的路,經過土地公廟及有應媽祠,然後抵達慶雲宮,再往雙溪而去。我剛才一路走來, 沿途蒐尋,卻無所獲。我猜想三貂嶺舖的遺址或許就在4號民宅附近,但問當地人,卻無人聽過「三貂嶺舖」。我並不感到意外。 楊俊哲、陳岳前輩在此地調查時,當地耆老亦無人知道「三貂嶺舖」遺址。畢竟是落花流水的百多年前往事了。

圖:疑似金字碑古道的出口(十三層4號與3號民宅之間)。

在4號與3號民宅之間的柚子園,我發現有一排山坡的駁坎特別高大,石砌很精整,稍微有可能是三貂嶺舖遺址。

但現場的景象與《燦光寮舖古道》一文的描述頗多不相符。若輕易斷定,可能會錯把馮京當馬涼。

我來回走了兩趟,仍無所獲。由於下雨,天氣又漸晚,只好放棄。後來,我又去了一趟,在4號民宅附近 探查,仍然沒有新的發現。

關於三貂嶺舖遺址的位置,歷史學者楊俊哲、古道探勘專家陳岳是這麼敘述的:

「牡丹溪流到十三層,有牡丹溪右股自北沖瀉而來,在此交會後,轉南而下。貂山古道口在附近與 舖遞道會合。但舖遞道未南下,而是過十三層村莊後繼續向西行,抵達牡丹溪一支流中游的雙溪口, 過溪沿溪邊而行,古道路跡明顯,至上游半山腰處,古道急轉90度朝南而下,不久便接上三貂嶺古道, 就在接口處,我們發現了三貂嶺舖!」

雖然沒找到三貂嶺舖的遺址,我的心情倒是沒有太多遺憾。人生許多的追求與探索,往往都是沒有結果, 意義在過程而已。

旅遊日期:2005.12.31 & 2006.01.03 (寫於2006.01.05)


註1:雙溪.尋找燦光寮舖古道

註2:「汛」、「塘」都是清代綠營的編制。清廷的軍營編制依 大小分為營、汛、塘、堆四級。汛是有將官、士兵的軍營單位;塘是無將官,僅有士兵駐守的軍事單位。

[參考文獻]

楊俊哲、陳岳著,《燦光寮舖古道–清代嘉慶年間的淡蘭郵傳古道》
楊俊哲著,《楊廷理古道──兼談淡蘭古道的演變》

[照片]

三貂慶雲宮。
慶雲宮附近的石頭厝。
水泥小路前往有應媽祠(1)
水泥小路前往有應媽祠(2)
有應媽祠,外觀已重修過。
有應媽祠,內部保留古樸原貌。
重修有應媽祠古碑。
立碑於同治玖年(1870年)。
古老的土地公廟(1)
古老的土地公廟(2)
往前走,沿途未發現三貂嶺舖遺址。
出森林,前方有一間彩色屋(農家設置的卡拉OK室)。
十三層2號民宅。
十三層4號民宅。
十三層3號民宅。
疑似金字碑古道的出口(十三層4號與3號民宅之間)。
楊廷理古道-Y版本(嘉慶13年)
楊廷理古道-T版本(嘉慶12年)

[行旅圖]

[交通地圖](可用箭頭上下左右移動及放大縮小)

檢視較大的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