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319)

土城.媽祖坑.普安堂.大暖尖.猴洞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普安堂的山門

今天探訪土城的「媽祖坑古道」。

媽祖坑位於土城、三峽的交界,有一條龍泉路經過這個山區。 龍泉路,即是昔日的媽祖坑古道。

媽祖坑,又稱「媽祖田」,這個地名有一段歷史淵源。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李武侯與李維芝二人, 將他們在九芎林開發的三百餘甲山坡地,捐獻給新莊的慈佑宮, 做為媽祖廟的祀業,因此這片土地被稱為「媽祖田」。

土城與新莊之間有一大段距離,為何會捐這裡的土地給新莊的媽祖廟呢?原來,新莊是台北盆地最早發展的都市聚落, 在雍正年間,就已成為淡水河貨運集散中心。新莊的慈祐宮,祀奉媽祖,也成為當時台北地區民眾的信仰中心, 所以李氏二人才將田產捐獻給慈祐宮。「媽祖田」地名也因此而來。

一個小地名,默默佐證了台北盆地歷史發展的軌跡。清代的媽祖坑古道,大約只至龍泉路的「大烏橋」及「普安堂」之間。 道光年間,才有入墾戶更深入泰雅族人盤據的內媽祖山區伐樟製腦。

圖:普安堂舊舍,為紅磚三合院

如今走在龍泉路上,已無古道氣氛。龍泉路,只是一般山區道路而已。

沿途有不少小廟,例如慈安宮、福成宮、 石門福德祠等,可能都是百年以上的土地公廟,但已改建過,了無古意。

沿途所見,只有「普安堂」的山門顯得古樸典雅,普安堂也是大暖尖的登山口,步道長約1.1公里。 我於是決定今日之行程,參觀普安堂,並順登大暖尖。

大暖尖,又名「媽祖田山」(或「媽祖山」),土城市公所將登山步道命名為「悟源登山紀念步道」, 以紀念普安堂的住持李應彬先生。李應彬是土城名人,自稱「龍泉老人」,法號「悟源」, 為台灣前輩畫家之一,在日據時代及光復後,作品都曾參展及得獎。民國五十五年,李應彬擔任普安堂住持, 前後三十年,以其繪畫及雕塑的長才,使普安堂充滿濃郁的文化藝術氣息。

穿過普安堂雅致的山門,一小段石板路,再接柏油路,約五分鐘,就抵達普安堂。 寺堂裡環境簡樸幽雅,左側有一間三合院紅磚古厝,右側則是通往本殿。我先走往本殿。拾階而上, 迎面看見一栩栩如生的濟公銅雕,為李應彬的雕塑作品。主殿為兩層樓的水泥建築,外觀樸雅。一樓為演講廳, 二樓為大殿,大殿高挑突起,廳內供奉地藏王菩薩。地藏王菩薩像相當巨大,神像超過一層樓,由李應彬親自雕塑, 旁邊還有兩尊護法菩薩,也是由他本人親手雕塑完成的,殿內充滿人文藝術氣息。

普安堂,舊稱「菜堂」,建立於日據時代大正三年(1924年),最初為土埆厝,民國五十六年改建為磚造的閩南三合院, 也就是我進入普安堂時,入口左側的紅磚古厝。三合院古厝的外觀仍然完整,散發出迷人懷舊氣氛。走近觀覽, 才發現三合院正廳的屋頂已頹壞,屋門前豎立著危樓的警告標誌。古厝右護龍的前方有一平台,有幾株龍眼老樹, 旁側則有庭園及石雕等。漫步於紅磚厝這個區域,一股思古幽情油然而生。

圖:大暖尖登山步道

出普安堂,從寺旁的登山口登往大暖尖山,石階路古樸,緩緩而上。

爬至一稜線高處,然後變為下坡路,越過一溪溝後,又轉而向上。

石階路漸漸變陡,沿途有零星的竹林, 油桐樹也不少。連續十餘分鐘的石階上坡路,感覺稍喘,景色則愈美。稀疏的林間地表,有茂盛的蕨類, 顯得綠意盎然。

不久,來到一處叉路,路標寫著,直行「大暖尖0.2公里」,右叉路「往猴洞0.03公里」。「猴洞」引人好奇。 我轉往叉路探查一下,發現山徑變為陡下,須拉扶繩索而下,未能望見猴洞。於是折回, 決定先登大暖尖,回頭再探猴洞。

繼續前進,約五分鐘,登上大暖尖。山頂有一小塊泥土空地,周圍有樹林,展望平平而已。此處有一座三等三角點, 編號一O八一。大暖尖,高288公尺,前面有兩條山路,一通往妙覺禪寺,一通往火焰山。這時, 剛好有一位老伯帶著一隻狗從妙覺禪寺爬上來大暖尖。彼此寒喧幾句。 我向他詢問猴洞的路況。他回答說:「沒走過這條路。因為山徑太陡,不敢帶著狗走那條路,以免狗會跌死。」

圖:猴洞

與老伯道別後,我循原路折返,至叉路口,轉往猴洞。

石階路變為森林小徑,隨即變為陡下路。路標寫0.03公里, 實際行走,卻感覺距離不只如此。

陡下之後,路徑更陡,幸好有繩索可拉,有樹根、土石可做為落腳點, 有驚無險地往下走。

最後來到一巨岩上方,前方遇到垂直的懸崖,高約一層樓,看起來有點危險。 幸好我曾多次爬過南港大崖壁,正所謂是「曾經滄海難為水」, 如今面對這猴洞懸崖,倒也能夠處之泰然。

我抓緊繩索,小心翼翼地往下走,岩壁有山友敲鑿的小洞,可供落腳,一步步往下移動。抵達下方平地時, 便看見巨岩底下呈現內凹,形成一個大洞穴。洞穴頗大,寬十公尺,深約四公尺,洞內乾爽,空間明亮, 不禁令人嘖嘖稱奇。「猴洞」, 顧名思義,這裡曾是猴群居住之洞穴。

這個巨岩洞顯然是天然洞穴,洞內頂部的岩壁呈蜂窩及不規則狀,類似海蝕洞, 令人遐想這千百萬年來滄海桑田的地理變化。巨洞內有民眾放置木桌椅及塑膠椅, 至於地上的生火遺跡,以及洞壁刻字塗鴨,應該都不是猴子所為。

從猴洞而下,又是陡峭的懸崖岩路。攀降至下方,便進入森林小徑。小徑穿梭於樹林,沿途有駁坎及姑婆芋等拓墾遺跡, 森林裡幽幽暗暗,前行八分鐘,終於接上柏油路。登山口路標寫著「往猴洞0.2公里」。這裡是離猴洞最近的登山口。 回首剛剛走過的這段猴洞路,相當精彩刺激。沒想到來土城走古道,竟能遇到這麼特殊的景點及路線。

圖:龍泉路(昔日的「媽祖坑古道」)

從柏油路往下走,約五分鐘,接龍泉路。然後沿著龍泉路往下走回普安堂。

這段路約一公里,下坡路, 走來好自在。我走在龍泉路上,正是昔日的古道。

約兩分鐘路程,右側有一老樹,樹下有一「長興宮」土地公廟, 小巧可愛,可惜廟身已改鋪瓷磚。我讀資料,這一帶的山坡,被當地人稱為「殺人坪」。日據初期, 日本軍警掃蕩反抗勢力,四處捉拿「盜匪」,當地有農民十八人被誣告,在此地慘遭殺戳,所以有「殺人坪」 之稱。如今則只見一片綠意山林而已。

續前行六、七分鐘,抵「鎮安宮」及「石門福德祠」。這裡舊名為「石門」。日據時代的保甲路開路至此處, 遇到三塊重達百餘噸的巨岩,因此牛車無法通行,僅能供行人通過而已。後來以炸藥炸掉岩石, 道路才得以更深入山區。鎮安宮前的道路旁還有一塊被削去半壁的巨岩,據說就是當初被炸掉的巨岩遺跡。 石門福德祠為昔日的山神廟,古廟經過翻新,已失去古意。

一公里路,約走十五分鐘,返回普安堂的山門。繞一圈O型路線,內容豐富而多元,如李應彬的雕塑、 普安堂的紅磚厝、大暖尖古樸石階路、天然的巨岩猴泂、陡峭刺激的岩壁路,還有龍泉路上的古道懷想, 合計才約一個半小時路程而已。回味時,也覺得這趟媽祖坑古道之旅有點夢幻。

旅遊日期:2005.11.25 (寫於2005.11.30) 

[照片]

遠望「普安堂」的山門。
「普安堂」的山門。
「普安堂」的大門。
「普安堂」正殿及濟公銅像。
「普安堂」舊舍,紅磚三合院(1)
「普安堂」舊舍,紅磚三合院(2)
通往大暖尖的古樸石階路。
沿途都是石階路。
愈接近山頂時,蕨類茂盛。
大暖尖山頂,有一座三等三角點基石。
前往猴洞的陡下山路。
遇到懸崖。猴洞就在下方處。
攀降而下。仰望來時路。
猴洞。(可惜沒有廣角鏡頭)
猴洞內頂部石壁,似海蝕洞。
由猴洞往下走,還是陡峭的崖壁。
拉繩索,攀降而下。
走於幽幽森林小徑。
出口接馬路,再走5分鐘,接龍泉路。
石門福德祠附近的巨岩遺跡。

[行旅圖]

[交通地圖](可用箭頭上下左右移動及放大縮小)

檢視較大的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