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314)

[北市信義].糶米古道.茶路古道.土地公嶺古道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石泉巖

台北市信義區的三張犁、六張犁與南港、文山隔著幾座小山,一兩百年來兩地之間的農民, 透過山路往來運輸米茶,在這片丘陵山區走出幾條聯絡道路,例如糶米古道、茶路古道、土地公嶺古道、 拳山古道等。

其中,以茶路古道最著名,這條道路也是昔日淡蘭兵備道的一段。

至今茶路古道上石泉巖祖師廟的住持還能津津樂道,當年艋舺武營的官兵前往宜蘭,由艋舺出發, 至石泉巖時,都會在廟裡休憩飲用泉水,然後再翻山越嶺, 經由深坑、石碇、坪林而至宜蘭。如今,這些古道的容貌已變,僅留少數碑石供後人憑弔而已。

這些古道都位於南港山系,離家近,探訪容易,然而我卻一直沒有太大的興趣, 主要是因為這幾條古道所經過的山區,是台北市最大規模的公墓地區,再加上道路的開闢, 其實古道早已面目全非,僅剩零碎片段而已。既已失去古味, 而觸目所見都是墳墓,行走其間,如何能賞心悅目呢?所以我一直意興闌珊。

雖然如此,我也知道我遲早還是會走一回,畢竟古道 上仍有些許的遺跡,如古石碑及老土地公廟等。而喜歡爬山尋找舊基石的山友,多能不畏陰氣,興致勃勃地在附近山區, 踏著墓地,撥芒翻草,尋找舊基石,樂此而不疲,更何況古道的歷史陳跡只在道路旁而已, 輕鬆可得,若不去探訪,也會有所遺憾吧!

圖:糶米古道

「糶米古道」位於三張犁吳興街600巷100弄底,是早年當地農民往返南港、深坑、木柵賣米所走的道路。

糶米的「糶」字,發音「ㄊ|ㄠˋ」,是「出售穀物」的意思。「糶米」,就是「賣米」的意思。

三張犁的農民不願意挑米繞平地遠路,因此開闢了這條五百崁石階的山路,翻越山嶺,取直線至南港、木柵、深坑、景美等地賣米, 因古道途中有一糶米公廟,因此被稱為「糶米古道」,又稱「挑米古道」或「米路」。

吳興街的巷弄相當紛岐,有如迷宮。若要探訪糶米古道,我建議可改走松仁路進去,再接吳興街, 轉入600巷後,從松青超市對面巷子進去,再左轉100弄。這條上山的巷弄很狹窄,不太適合開車。 巷子沿著小溪旁往上走,至一轉彎處過橋後,即可看見「新坡嶺糶米公廟」的牌樓。牌樓旁側矮牆鑲嵌著大理石, 上有簡介糶米公廟的碑文註1。接著就是連續的水泥石階, 一路陡上,途中還有其它的寺廟, 如財神廟、地藏殿等。水泥石階,缺少自然原味,走來稍嫌乏味。

糶米古道,全長約五百石階,糶米公廟位於三百六十階處,是唯一的古道遺跡。糶米公廟,闢建於清道光年間, 早期只是農民設置的簡易石砌小廟,民國七十六年,信徒捐款翻修糶米公廟,並將五百級舊石階鋪上水泥, 七十九年時完工。所以已是新廟、新石階,毫無古味可言。廟旁有一棵百年老楠樹,但受蟲害, 樹幹漸枯黃萎縮。

圖:糶米公廟

新建的糶米公廟,牆上寫著「新坡嶺糶米公廟」,其中「坡」與「糶」字都有福佬話注音。

「坡」,發音為「.ㄅㄧ」,「糶」字發音為「ㄊㄡ」註2。 「坡」是「陂」字的改寫。「陂」,通「埤」,指做為灌溉用途的池塘。

台北許多地名有「陂」的字,後來多被改為「坡」字,例如,我住的地區,舊稱「中陂」,現在改稱「中坡」; 這附近有「坡內坑」地名,舊名即是「陂內坑」。至於「糶」字發音為「ㄊㄡ」,我則是初次知道。我雖然是福佬人, 但只熟悉日常的生活用語而已,許多傳統或較艱深的用字,其實也不知該如何發音。

由糶米公廟循石階而上,爬完五百階,到達新陂嶺。舉目所見,一片墓區而已。後續古道已消逝,變為崇德街, 右往六張犁,左往南港、木柵的富德公墓、福德坑垃圾場,下山則接木柵動物園。糶米古道相當簡短,上山約25分鐘, 下山約10分鐘左右。

糶米古道五百階出口的崇德街,電線桿編號為79,往右走崇德街,至電線桿編號為59的轉彎處,即是茶路古道、 拳山古道及土地公嶺古道的交會處。

圖:茶路古道的古碑-重修觀山嶺路橋碑」及新碑

這裡的路旁有一小段水泥石階路,就是所謂的「茶路古道」了。

循著石階往下走,不到十分鐘就抵達下方的石泉巖祖師廟。 這一小段的茶路古道,一旁為墓園,可說是一條掃墓路,一路走來,一路失望。

石泉巖為百年古寺,建於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 然而外貌亦經改建,古意減損。廟前的路口,立著兩塊石碑,一塊為同治九年(1870年)的「重修觀山嶺路橋碑」, 記錄當時出資重修這條古道的捐款芳名錄,為古道的歷史見證;另一塊石碑為台北市文獻委員會所立的「茶路」 石碑註3, 介紹這條古道的歷史。石泉巖,祀奉清水祖師爺,所以又稱「祖師廟」。因石出湧泉,所以命名為「石泉巖」。

茶路古道僅剩一小段水泥石階路,而且經過墓區,所以不走也不會覺得可惜。若只想參觀「重修觀山嶺路橋碑」, 則可直接開車從臥龍街431巷進入,巷口有石泉巖及慈恩園的招牌。石泉巖地址為「臥龍街431巷50號」, 慈恩園則是高聳的靈骨塔,位於石泉巖附近。

至於石碑所稱的「觀山嶺」是什麼意義呢?「觀山嶺」與「拳山嶺」福佬話發音相似, 昔日這附近的大小山巒狀似拳頭,故有「拳山」之稱。清代在此地設置「拳山堡」, 轄區範圍極廣,包括現在的新店、景美、木柵、深坑、石碇地區。 後來,當局以「拳山」字意不雅,改名為「文山」。「拳山」即今日台北市文山區地名之緣起。

圖:土地公嶺古道

從石泉巖走石階路來到上方崇德街電線桿編號59處,

往右為「土地公嶺古道」,往右前方則是「拳山古道」。 拳山古道通往木柵的坡內坑,又稱「坡內坑古道」,曾是日據時代的保甲路。我選擇走往土地公嶺古道。

土地公嶺古道,又稱「嶺頭古道」,這段路不長,為泥土路,比較有爬山的感覺。途中經過菜園、老榕樹、竹林,約十分鐘, 抵達土地公嶺的安祿宮。安祿宮為一廟中廟,廟內還保留著一座古老的「庇祐宮」土地公廟, 以及一塊嘉慶已卯年(嘉慶24年,1819年)的「嶺頭石碑」,記載當時捐款建廟的信眾芳名,這座廟已有一百八十餘年歷史。

古道至安祿宮, 以下的路段已變為柏油路,安祿宮的地址為「軍功路67巷16之2號」,位於莊敬隧道上方的山嶺。開車可走臥龍街, 接軍功路,在莊敬隧道附近繞巷子上山。這附近另有一座石軍巖,也是一間古廟,廟前有一棵百年老榕,曾見過古道滄桑。

至於「拳山古道」,則是從崇德街59號電線桿附近的另一條石階路下山,石階路口有一「往木柵路四段159巷」的標誌牌, 石階路往下走,約30分鐘抵達一福德廟,又約20分鐘,出木柵路四段159巷。這條古道全程都已鋪上水泥石階路,已失古意。 土地公嶺古道的安祿宮則至少還有古石碑及古土地公廟可觀覽,所以我選擇走後者而略過了前者。

純就登山的角度來評量,即使連走糶米、茶路及土地公嶺古道,三者加起來的路程還是過短, 會讓人覺得不過癮;而若以探訪古道的目的而言,心情也還是會有所失落。古道稱之為古道, 其實質的意義仍在道路的本身能否維持昔日的滄桑古意,而非僅僅是沿途保留些許古碑古蹟而已。 否則如台北市的衡陽路,如台北市的中山北路,都可以稱之為「古道」了。

為彌補這種古道旅行的遺憾,所以有一次探訪糶米古道,我捨近求遠,從信義區福德街的虎山溪步道起登, 走南港山稜線,越過拇指山、經過「忍」字碑、妙高台,下至挹翠山莊,再接山徑,抵達糶米公廟, 然後走糶米古道,出吳興街。這樣的行程則令人滿意。 尤其是妙高台一帶的南港山稜線尚未鋪設花崗石步道,泥土路質樸有味,這種山路,雖無古道之美名, 又豈可被旅人所輕易忽略?

旅記日期:2005.11.17 (旅遊日期:2004.11 - 2005.02)  


註1: 糶米公古道碑文(原文無標點符號):

糶米公古道建於清朝道光年間,係台北松山三張犁農戶挑米往來文山、南港買賣必經之路,也是現代市民登山 健身懷念農村社會生活,追蹤臺灣開發歷史的思古之道。從吳興街六百巷一百弄底往上走石階小徑,清泉淙淙, 樹林濃蔭,野花遍地,行約五百階處,即可見到斗拱硬山金瓦朱柱、壁上彩繪、鄉土傳統糶米公廟。

糶米就是賣米,百餘年前有群賣米挑夫經常在過嶺前的楠樹下歇腳,路旁一棵老楠樹樹齡高達一百一十一歲。 民政局稍早編纂老樹巡禮特別記載老楠生態,高華雄渾,趣味盎然。傳說昔日曾有九位鄉賢在楠樹下結拜兄弟, 指石立誓每次挑米一擔,預留一碗累積基金,準備建廟供奉福德正神,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另傳日據時代 有新陂人躲避空襲到此,許願若能逃過劫難必為土地公修廟,光復初民生凋敝,雖其財力匱乏乃以石塊砌廟高約 三尺,神明靈驗,香火鼎盛。民國五十七年市政改制,市區擴大,文山、南港併入北市,四獸山群宛然地理中心。 其後信義計劃東區發展,經濟繁榮,交通便利,人文薈萃,登山休閒成為都市生活潮流。七十二年有老婦人途經 古道避雨樹下,視小廟簡陋,耿耿於懷,當夜夢見土地公現身指示就地重建,乃紛告左右鄰居,眾人咸認其誠, 踴躍捐款,糶米公廟煥然更新,而登山會員整修步道,清晨運動健康幸福,涼亭沏茶,敦陸鄉誼,其樂融融。語云: 「四獸山風景秀麗,面對觀音八里好自在,糶米公米糧古道,仰望文山南港福吳興。」

註2:後來才知道,「ㄊㄡ」的發音也不正確,正確應該 是唸「ㄊ一ㄡˋ」(四聲)。 至於另外另外一字「糴」,是「買米」之意,國語發音為「ㄉ|ˊ」,福佬話 則唸「ㄉ一ㄚˇ」(三聲)。

註3:台北市文獻委員會的茶路碑文內容:

茶路

清嘉慶間有柯朝者自福建歸,以武夷茶植於鮚(魚+桀)魚坑。其地舊屬石碇堡,今隸瑞芳鎮,水繞山環,氣候溫潤, 最宜茶之滋長。逾年,採菁焙飲,色翠香濃,不遜閩中上品。於是群相傳種,產量銳增。道光初,以粗茶試銷福州, 甚得嘉譽。商賈有利可圖,分在艋舺、府聚設行收購。時茶之產地以石碇、深坑為大宗,春冬二季,茶農肩挑背負, 分由格頭、烏塗窟、石碇、員潭仔、阿柔坑、萬順寮、土庫、深坑仔越觀山嶺,經石泉巖,下六張梨,售賣於市肆。 全程十餘里,皆羊腸小徑,雨則雲煙漫衍,風則竹木離披,固險巇之途,而業者以其捷多賴之。善心之士醵金數十兩, 於石泉巖右側疊石為階,直達嶺頂,度可減免顛頓之苦於萬一。有識者因以茶路名之云。

台北市文獻委員會立
中華民國七十四年六月 日

[照片-糶米古道]

吳興街600巷100弄。
糶米古道登山口。
五百階。
糶米公廟。
古道終點,但見墓區而已。
糶米古道終點接崇德街,可走往茶路古道。

[照片-茶路古道]

茶路古道,僅剩一小段水泥石階路。右側為墓區。
茶路古道。約十分鐘即可走完。
石泉巖祖師廟,建於道光十九年(1839年)。
祖師廟正殿。
「重修觀山嶺路橋碑」及新立的石碑。
石泉巖附近的慈恩園靈骨塔及墓園。

[照片-土地公嶺古道]

土地公嶺古道,又稱嶺頭古道。路程約十分鐘而已。
古道途中的老榕樹。
古道途中有農民種植竹林。
古道出口-「安祿宮」(忠正嶺)。
安祿宮內的古老土地公廟「庇祐宮」及古石碑。
「嶺頭石碑」,立於嘉慶己卯年(1819年)。

[照片-忍字碑至糶米公廟的南港山步道]

忍字碑。
質樸的舊石階山路。
南港山稜線步道俯瞰信義區。
當時正在趕工中的信義快速道路。
好走的泥土路。
迷人的泥土路。

[行旅圖]

[交通地圖](可用箭頭上下左右移動及放大縮小)

檢視較大的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