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309)

自來水博物館(台北水源地唧筒室).觀音山蓄水池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台北市自來水博物館(台北水源地唧筒室)

自來水博物館,舊稱「台北水源地唧筒室」,建於日據時期明治四十一年(1908年), 歷史將近百年。

民國82年被指定為國家三級古蹟,民國89年成立自來水博物館,對外開放。 開放參觀後,這棟充滿巴洛克風格的西洋古建築迅速受到遊客的矚目,成為婚紗攝影的熱門景點。

台北市最早的公共給水設施可追溯自光緒十一年(1885年),台灣巡撫劉銘傳於台北城內 的開鑿深井取水,以供應當時城內用水之需,但規模及範圍很小。台北市現代化的自來水設施始於 日據初期。明治二十八年(1895年),日本接管台灣,為改善台北的衛生條件,即開始規劃自來水的供水系統。 第二年,聘雇英人威廉.巴爾頓(William K. Burton)來台進行全台衛生工程及台北市自來水工程的調查工作。

明治四十年(1907年),總督府根據巴爾頓(William K. Burton)建議,在公館觀音山山腳下的新店溪 畔設置取水口,抽水至觀音山麓的淨水廠,每日可出水二萬噸。然後用抽水機將淨化後的水抽至山頂的 蓄水池,藉由重力流方式供應台北市十二萬人口的用水。「台北水源地唧筒室」是當時放置抽水機的機房, 這個唧筒室一直使用至台灣光復後。民國六十六年(1977年),新店溪下游污染日益嚴重,於是取水口移至 上游的青潭堰,唧筒室才功成身退,成為今日的「自來水博物館」。

圖:希臘式的廊柱

現在的自來水博物館,最有價值的部份還是建築物的本身。

這棟唧筒室是由當時台灣總督府營繕課的野村一郎所設計。

野村一郎也是台灣總督府博物館(今國立台灣博物館)的設計者。 這兩棟建築都屬於當時盛行的「歷史式樣建築」風格,是野村一郎在台期間的代表作品註1

從遠遠望去,台北水源地唧筒室就吸引著我的目光,略成內彎的弧形建築,正面一排廊柱,一種很希臘的感覺。 這種愛歐尼克式(Ionic)柱式正是古代盛行於希臘愛琴海島上及小亞細亞沿岸的建築風格,柱頭有羊角渦卷的裝飾, 精緻典雅而具有女性柔美的特質。建築兩側微高起,採圓頂,有尖帽及山牆,裝飾繁複,展現巴洛克「矯揉造作」、裝飾繁複的建築風格。

唧筒室的內部,空間高敞,成排的方形窗格,引進陽光,室內顯得明亮。寬敞的室內,陳列著一部部黑色老舊的抽水機, 分別是從1920年至1950年代的古老抽水機及相關的設備,老舊退役的設施,散發出一股思古幽情。我低著頭穿梭於機器之間, 彷彿也走進了時光隧道裡。

圖:觀音山自來水消毒室

走出室外,柱廊上有新人在拍婚紗照,曼妙白紗與典雅柱廊相互輝映,構成一幅幸福畫面。

我沿著博物館前的柏油路往上坡走,前往觀音山。觀音山蓄水池是我今天來此的另一個目的地。 這座蓄水池,是台北市最古老的自來水蓄水池。

觀音山是由三個小山丘所組成,海拔約50公左右而已,知名度遠不如淡水河口左岸的觀音山(612公尺)。 山名的由來是因為山丘的南麓有一間建於乾隆年間「寶藏巖」,寺內祀奉觀音菩薩,因此這個小山丘被稱為「觀音山」。

觀音山步道十分簡短,約十餘分鐘即可走完。由於步道位於園區較僻遠的角落,遊客多集中於自來水博物館及水霧花園、 水鄉庭園等遊憩景點,因此這裡顯得相當幽靜。從登山口循步道緩緩而上,約兩、三分鐘, 前方林間就出現兩棟相鄰的紅色方形水泥屋,一間是排氣室,一間是消毒室。唧筒室將水抽送至觀音山蓄水池, 經過此處時,排氣室內排氣閥裝置會將水管中的空氣排除,使水流能暢順地輸送至蓄水池; 消毒室則是對自來水進行加氯消毒,使水質能符合飲用水標準。

這兩間紅色的建物,格局方正,造型樸雅,牆柱有整齊對稱的橫條,有點類似古埃及或古希臘建築風格,有一種莊嚴神秘的氣氛。

圖:觀音山蓄水池

沿著步道繼續向前走,沒走幾步,又看見一間紅色水泥方形屋,為水位測量室。

旁邊有一大片草原, 約兩、三座籃球場大小,蓄水池就在草原的底下,由於水池在地下,因此設置水位測量室,設有機械滾輪 式的度盤水位計以測量水位。這附近有碉堡陣地,也可看見類似防空警報器的殘跡。

然後,往前步下十餘個石階,前方的竹林,又出現紅色屋影,這裡就是著名的觀音山蓄水池了。 這座台北市最古老的蓄水池,完工於明治四十一年(1908),與「台北水源地唧筒室」是同一時期的建築。 蓄水池主體長55.6公尺、寬29.7公尺、深3.64公尺,蓄水量5,050立方公尺,可供水至大稻埕地區。 蓄水池的外觀建築較前面幾座更為精緻,屋子的四角柱上都有圓球為裝飾,牆面及山牆也有較多的裝飾, 雕飾簡潔而典雅。

續前行,前方下坡的步道正在施工,預定將原有的水泥石階改為木製棧道,因此無法通行。於是循原路 折返,繞往觀音山另一小丘。小丘之上有一觀音亭,可俯瞰福和橋方向的新店溪,寶藏巖就在左前方的山麓, 可惜無路可通。歷史悠久的寶藏巖,也是一處歷史古蹟。觀音亭旁有一砲台陣地遺跡。觀音山為水源要地, 從日據時代至台灣光復後,都設有碉堡、崗哨及砲台陣地,派兵駐守,如今俱為陳跡。

圖:台北水源地唧筒室的抽水機

繞完小丘,回到登山口,走回到自來水博物館,再度駐足欣賞這棟迷人的建築。

參觀自來水設施時, 突然想起小時候曾看過劉興欽繪的「阿三哥與大嬸婆」漫畫,裡面曾有一個關於自來水的漫畫。

有一次,大嬸婆看到大家在水龍頭前排隊取水,她看見水龍頭一轉動就有源源不絕的自來水, 覺得很方便,她懶得跟著大家排隊,於是跑去五金行買一個水龍頭回家,拿起鐵鎚將水龍頭釘在牆壁上, 然後興奮地打開水龍頭準備接水。

我小時候也像大嬸婆這麼天真的認為,只要轉動水龍頭,水就會自動跑出來。 長大之後自然明白,水龍頭裡的自來水不會自動跑來,這背後牽涉到龐大的水利工程,從取水、儲水、 淨水、消毒,然後透過密密麻麻的水道及管線分配到每一戶家庭。

小時候,大人稱自來水為「水道水」(福佬話),我只是跟著這麼稱呼,並不解其緣由,直到這一兩年來,我探訪過天 母水管路的第三淨水廠以及陽明山的陽峰古道, 認識草山水道系統之後,才明白「水道水」代表的真正意義。

旅遊日期:2005.10.01 (寫於2005.10.28)

註1:所謂「歷史式樣建築」,是模仿西洋古典建築時期的風格, 又被稱為「新古典主義」。例如,模仿希臘、羅馬的建築,常見整排的柱列、三角形的山牆;模仿十七世紀後期文藝復興後期的建築, 則有圓拱形的門窗、牆身滾繞著橫帶、牛眼窗及各種繁複的雕飾。其他,也有模仿古埃及、拜占庭、印度、 南美洲等地的古建築風格。「歷史式樣建築」盛行於1900至1920年之間,大約是明治晚期、 大正時期及昭和初期,台灣現存的日據時期古蹟建築以這種「歷史式樣建築」為最多。例如: 台北賓館(1901)、台大醫學院舊館(1907)、 台灣總督府博物館(1915)、台大醫院舊館(1924)、台灣總督府(1920)等。

[照片]

台北市自來水博物館(台北水源地唧筒室)。
典雅的希臘柱廊,成為婚紗拍攝熱門景點。
愛歐尼克式(Ionic)柱式。
圓拱窗。
台北水源地唧筒室(另一拍攝角度)。
兩側入口有圓頂、山牆、尖帽,裝飾華麗典雅。
廊柱。
成排的方形窗,使室內光線明朗。
唧筒室的抽水機(1)
唧筒室的抽水機(2)
觀音山步道。
排氣室。
消毒室。
水位測量室(近)、消毒室(遠)。
草坪。蓄水池就在草坪下。
觀音山蓄水池(1)
觀音山蓄水池(2)
觀音山蓄水池(3)
觀音山蓄水池(4)
觀音亭。
觀音亭旁的砲陣地遺跡。
從觀音亭俯瞰福和橋與新店溪。

[行旅圖]

[交通地圖](可用箭頭上下左右移動及放大縮小)

檢視較大的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