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286)

暖東.瑪陵.鵠鵠崙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暖東峽谷

七月八月烈日如虎,出門爬山,苦多於樂。

今日雖然出遊,目標不堅定,意志闌珊,步伐蹣跚,結果東奔西逐, 宛如流寇。繞了幾個景點,一事無成,旅記不知如何寫起?勉強成篇,只算是交待流水行程而已。

上午先訪暖東峽谷,本想登東勢大崙,探尋東勢坑菁礐遺址及清法戰爭時的清軍塹壕遺址, 無奈爬上暖東峽谷一線天斜壁時,發現通往東勢大崙的山徑漫滅不清,附近蒐尋,又別無它路, 不敢硬闖,只好折返,僅遊暖東峽谷而已。園內景觀平平,唯有東勢溪上游的峽谷巨壁略有可觀, 而溪畔有一座大正四年(1915年)古老土地公廟,則稍可撫慰暖東遺憾。

離開暖東峽谷時,又想起,或許可嘗試從觀音湖山的方向登往東勢大崙。於是依地圖標誌, 順利找到東勢街36巷4號民宅旁的登山口。登山口路徑清晰。起登後,隨即遇草叢,得彎腰低頭前進,雖然不難通行, 但天氣悶熱,才爬一小段已汗流浹背,體悶頭熱,氣衰力弱。忽然又撞見路旁有一墳墓。不知怎麼, 竟想起農曆七月半。頓時覺得此路荒涼,令人有幾許寒意。此時意志浮動,心情微搖。於是決定留得青山在,等秋日再回來爬。

回到登山口附近的來福宮。翻地圖,重尋目標,決定轉進七堵瑪陵。

圖:瑪陵橋

瑪陵,在友蚋的東邊,有瑪陵坑溪流經其地。瑪陵以一山一橋知名,山為「石獅山」,橋為「瑪陵橋」。

石獅山雖不高,但巨岩聳矗,氣勢雄偉;瑪陵橋則為北二高跨越瑪陵坑溪谷的巨橋,氣勢更是可觀。

來到瑪陵時,正是中午時分。天氣悶熱,使鬥志熄火,僅以目代腳,遙望石獅山而已。 停車於瑪陵橋下,在橋下仰視瑪陵橋,覺工程峻偉雄壯。以往開車走北二高,通過此橋時,不覺如何,如今在橋下仰望, 才發覺工程的巨浩與鬼斧神工。瑪陵橋分南北向,北上橋樑長445公尺,南下橋樑長345公尺, 橋寬則各約15公尺,為上承式拱橋註1, 拱頂距溪谷六十公尺。瑪陵橋完工於民國八十九年,橋下豎立了工程紀念牌,介紹施工始末及橋樑建築特色。

附近瑪陵大華二路的翠谷橋旁,有一古橋,石塊堆砌而成六角形橋墩,橋墩古樸美麗。橋下溪谷有小瀑及壺穴地形, 還可看見昔日的水圳遺跡。過古橋後,為昔日的保甲路,橋旁有保甲路解說文。 翠谷橋旁公車站牌正好有一位小學生在等公車,於是向他詢問這座古橋的歷史,聊了一會兒。我問: 「瑪陵還有沒有古蹟?」他回答:「有。」將手指比向馬路對面。我望過去,回頭問:「在哪裡?」他指著橋頭旁的招牌。 我看了莞爾一笑,猜想可能是因為平時問「土雞」比問「古蹟」的人多,所以容易誤會意思。

於是我走入保甲路,想看通往何處。保甲路已鋪上水泥路面,無古意。不過沿途還是可以看見一些古厝。 還不到十分鐘,意猶未盡,就走完了保甲路。出口接「瑪友產業道路」,可從瑪陵通往友蚋。

走回到翠谷橋附近,尋得一處民宅前的棚架下休息,坐板凳,吃午餐。午後無人,附近不見人蹤。 僅一隻流浪狗在附近徘徊,見我有得吃,靠攏了過來。既來之,則安之。麵包為彼此搭起友誼的橋樑。 餐畢,牠在我前面席地而躺,陪我避暑。

圖:鵠鵠崙眺望基隆嶼(鏡頭拉近)

天氣正炙熱,想了想,還是放棄登石獅山,決定轉進友蚋溪戲水。

瑪陵至友蚋,公路繞山而行,約三、四公里而已。

至友蚋時,發現昨日午後的小陣雨,使友蚋溪的溪水變得混濁,莫非上游有濫墾,還是舊礦坑滲出混水, 不然怎會如此?失望之餘,只走一段溪岸林蔭自行車道。

失望之中,又遇希望,途中幸運遇見一座古橋。古橋橋墩與瑪陵古橋橋墩同型, 皆為古樸的石砌六角形橋墩。橋名為「諸繕橋」。建造日期為「民國」十五年。「民國」明顯是新的水泥刻字, 塗蓋掉了原本的「大正」。

今日友蚋不適合戲水。於是決定再轉進汐平公路東山溪。從友蚋至汐止,從汐止轉進汐平公路,至東山國小, 轉入鵠鵠崙產業道路,至作埤內聚落時,再走山路,約十五分鐘,抵達東山溪上游的溪谷。溯一小段溪,溪谷 幽靜怡人,僅聞鳥語而已。溪谷雖美,然而此地不知名,所以很少遊客會來此地。本來還想溯溪至作埤內吊橋遺址, 去尋找通往菁桐古道的舊路,但途中看見一處清澈小潭,再捨不得前進,於是躍入溪裡沖涼,忘了吊橋與古道。

回程,抵鵠鵠崙產業道路高點,忽見基隆港與基隆嶼出現在北方群山之外,喜出望外。上次走鵠鵠崙產業道路探訪作埤內古道, 經過此地,遠眺只見迷迷濛濛,沒想到天清氣朗時,能見度竟然如此遼遠清晰。基隆港、基隆嶼、協和發電廠的三支大煙囪 ,就連基隆嶼旁的小嶼丘都可看得一清二楚,叫人驚奇讚嘆。遇見這樣的美景可說是今日流竄行程的意外收穫。

旅遊日期:2005.08.09 (寫於2005.08.15) 


註1:瑪陵橋下交通部國道新建工程局豎立的解說資料, 撰寫瑪陵橋為「下承式拱橋」。旅記原依解說文內容資料,經讀者賽桑兄指正,已改為正確稱呼。 上承式或下承式拱橋,容易混淆,偶有誤稱的情形。兩者的區分方法,是依橋面(路面)的位置來做判斷,橋面位於拱圈之上, 則稱上路式(上承式)拱橋,橋面位於拱圈之下,則稱為下路式(下承式)拱橋。國內工程界用「路」字替代「承」字, 較易辨識,不易混淆。例如:
上路式(上承式),就是指上面是馬路(拱在下面)。
下路式(下承式),就是指下面是馬路(拱在上面)。
謝謝賽桑兄。------ Tony補註於2009.06.20


[行旅照片]

暖東峽谷。
暖東峽谷。大正四年(1915年)的土地公廟。
觀音湖山登山口的標誌牌。
路徑荒涼。農曆七月。撤退!
瑪陵。北二高瑪陵橋凌空而過。
仰望瑪陵橋。
翠古橋附近的瑪陵古橋。
古橋下的壺穴及水圳路遺跡。
保甲路路口的土地公廟。
保甲路上的古厝。背景為瑪陵橋。
瑪陵橋與瑪陵派出所。
保甲路面對著石獅山。
保甲路上的古厝,只剩殘牆殘柱支架而已。
昔日的保甲路。
保甲路。大約十分鐘就可走完。
從瑪友產業道路上遠眺瑪陵橋。
友蚋古橋。在鹿寮橋與新興橋之間。
古橋建於「民國」十五年。
從鵠鵠崙眺望基隆港。電廠煙囪及基隆嶼清晰可見。
基隆嶼特寫。


[行旅圖]

[交通地圖](可用箭頭上下左右移動及放大縮小)

檢視較大的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