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256)

鼻頭角步道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鼻頭角

鼻頭角步道是東北角國家風景區最燦爛的明珠,我慕名已久,卻未曾造訪過此地,今天親自走一回, 才明白「百聞不如一見」的道理。

我曾見過不少鼻頭角的照片,對岬角奇岩、海蝕平台、海溝峭壁,都有印象,但照片畢竟是框框內的景色,豈能與現場氣勢相比?

瀏覽照片僅是靜態的視覺感受, 身歷其境,則視覺、聽覺、嗅覺三者交互作用,心神盪漾,印象豈止深刻而已。

鼻頭角位於濱海公路上,是台北往宜蘭走濱海公路必經之地。一般人熟知的鼻頭角以海鮮聞名, 我也曾來鼻頭角吃過海鮮。然而,北海岸及東北角海岸,不少地方都能吃到美味的海鮮, 但擁有像鼻頭角這種美麗海岸的地方卻不多見。

鼻頭角步道呈環狀系統,分為三段:「鼻頭角燈塔步道」、「鼻頭角稜谷步道」及「鼻頭角 海濱步道」。「燈塔步道」為主步道,走於山腰,起自鼻頭國小,終點至鼻頭岬角最突出的鼻頭角燈塔;「稜谷步道」 則翻越岬角上的山稜,可登高眺望東北角海岸;「海濱步道」則貼近海岸,可欣賞到鼻頭角變化多奇的海蝕地質景觀。

我停車於鼻頭角濱海公路旁的停車場,開始今天的鼻頭角之旅。今天帶著老婆及孩子出遊,三個人四隻腳, 人數只能算2.5人。老婆懷胎四個月,雖不良於爬山,但聽到鼻頭角這樣的景點,豈肯放過?而我查閱資料, 鼻頭角步道還算適合孕婦出遊。

圖:鼻頭國小(海崖之上)與遠處的龍洞灣。

遊鼻頭角步道不需事前研究旅遊資料,入口處就有清楚詳細的路線里程及導覽資料。

從停車場過人行天橋,走柏油路, 約七、八分鐘,抵達鼻頭國小(孕婦約十分鐘)。

從鼻頭國小校園圍牆外的斜坡石階步道往上爬,圍牆隨地勢坡度 而呈梯狀,這段坡度又稱為「長城步道」。我還擔心上坡路太多石階時,一會兒就已爬到高處,隨即變為下坡路, 這時已可看見鼻頭角的海岸。回頭望,鼻頭國小位於陡峭的懸崖之上,校園後方即是陡峭的海蝕崖。

不久,來到一觀景亭, 亭名為「海天亭」。從這裡可以俯望鼻頭角海岸的海蝕平台及海階地形,往南望,遠處有龍洞岬及三貂角, 這裡是台灣岬灣地形最發達的海岸。鼻頭角與龍洞岬之間形 成「龍洞灣」,而龍洞岬與三貂角之間形成「三貂灣」。「海天亭」旁有小徑通往海岸的地質景觀區。我往下走, 老婆不能從,在「海天亭」目送而已。

約一、兩分鐘,下至海岸邊。海岸處有解說牌,介紹這裡特殊的地質景觀。海蝕平台上散布著許多海蝕作用造成 的海蝕溝、蕈狀石等。平台之後則海崖突兀峭立,因海水侵蝕而有內凹,形成海蝕凹壁。崖上則有海階地形,形成 上下階地。解說牌還提及此地的砂岩有貝類化石及生痕化石,但時間緊迫,我並未認真尋找。

我走往海岸海水交會 處。這附近海蝕溝頗多螃蟹出沒,隻隻肥大,一發現人蹤,便橫衝逃竄。我在北海岸從未看過這麼多,而且這麼大 隻的螃蟹群,欲取相機拍照,螃蟹已逃之夭夭,總算幸運遇到一隻螃蟹在岩上裝死不動, 姿勢優雅,我慶幸能拍到這隻螃蟹照片,否則如何讓老婆相信我真的看見大隻螃蟹呢?拍完照片,想趕走牠時,才發現 這隻螃蟹並不是故意裝死。這裡海蝕平台上則遍佈小蕈狀石及蜂窩石,像是成群的小兵小卒,天設地詭,令人稱奇。

圖:望月坡,位於海蝕崖上。

這海濱步道又稱為「釣客小徑」,海濱磯石處,有不少釣客冒著浪襲的風險,持竿海釣。

步道可向南通往「龍洞灣公園」,亦可向沿著海岸線北走,由另一處往上接「望月坡」,接回鼻頭角燈塔步道。

海岸矗起的懸崖及凹壁頗為壯麗,本想再深入走一段,但想起「海天亭」有妻子與妻子肚裡的孩子在 等待,不敢走遠,於是回頭。回到「海天亭」與老婆會合,然後循著燈塔步道繼續往前走。

燈塔步道位於山腰,平緩好走, 沿途有各種海岸植物,導覽資料詳細,又多認識了幾種植物,而邊走邊眺望大海及下方海岸的海蝕地形,在天暖氣 爽時候,走在這山海之交的步道之上,極為舒適自在。

約十餘分鐘,抵達「望月坡」。望月坡為海階地形,位於海蝕崖上。這裡出現草原地貌。草地上有白色點點, 是野生百合花。懸崖之上的青青草地,陽剛氣氛中帶著溫婉,更顯得婀娜多姿,而從草地上眺望海天,峭崖與 百合輝映、海水與天際相接,山海美景,令人陶醉。老婆來到此處看風景,心情極佳,正是所謂「一人看,兩人補」。

更往前走,步道一分為二,一為「稜谷步道」往上走,一為「燈塔步道」直向前走。我們先走燈塔步道。 愈走向岬角,步道兩旁漸狹,景色愈瑰麗。步道一邊臨懸崖大海,另一邊則倚奇岩峭壁,愈走愈驚奇。 十餘分鐘後,抵達鼻頭角燈塔。燈塔建於日據時代明治二十九年(1896年),二次大戰時遭盟軍炸毀, 台灣光復後重建,目前的圓狀燈塔,塔高12.3公尺,採混凝土鋼筋,是民國六十年時改建的。燈塔未開放參觀。

燈塔附近有觀景亭。這裡位於鼻頭岬角的頂端偏北,可眺望鼻頭角以北,南雅至深澳岬角一帶的海岸, 山海之美,一覽無遺。這裡也是東海與太平洋交會之處,站在巨崖之上,面對大海穹蒼,能不有天地悠悠之 感懷?

圖:稜谷步道眺望鼻頭角

回程,我們改走另一條「稜谷步道」。

爬往鼻頭角的較高處,上方有一崗哨,有步道通往山谷的軍營, 山谷有轟轟的發電機聲。軍營的範圍似乎已縮小,這個崗哨已廢棄,無人看守。

繼續往上走,爬愈高,風景愈奇。 在下方的燈塔步道看大海藍天,景色雖然美,但在稜谷步道的高處眺望,則是海天加山景,鼻頭角的 岬灣峭巖與海天相映,景觀更瑰麗動人。

稜谷步道經過兩處觀景亭,皆可俯瞰鼻頭漁港及東北角海岸風景,一路走,「哇!」「哇!」驚嘆聲不斷。 約二十分鐘,步道變陡下的棧道,走往鼻頭漁港。不久,棧道接石階步道。 由山稜高處直驅而下,路程短,階梯多。 約十二、三分鐘,抵達鼻頭漁村的「新興宮」。

廟前閒坐的漁民向我打招呼,提到了這間已有「三百年」歷史的媽祖廟。 這座廟經過改建,外觀毫無古意。我問廟內是否有古匾古柱或古香爐,漁民說歷年改建時,都已拆除。我進入廟內,發現牆壁上 鑲著石碑,記錄廟的修建年代。原來這座廟始建於嘉慶己未年(1799年),咸豐己未年(1859年)、光緒辛卯年(1891年)、 昭和二年(1927年)、民國四十四年(1955年)都曾重修過。廟的歷史大約兩百年左右。

從新興宮的歷史可以追溯鼻頭角的開發史,大約嘉慶四年(1799年)左右,這裡就已經有漁村聚落。 漁民說鼻頭角早期生活貧苦,媽祖廟只是簡易的木板茅草搭建而已。昔日的鼻頭角,地理條件惡劣, 宛如孤懸於海上。在濱海公路未興建之前,鼻頭角漁港前後都被險峻的山稜峭壁所阻絕,對外只能靠船隻出入, 居民以海為生。每年東北季風期間,風浪大,漁民無法出海捕漁,因此必須在東北季風來臨之前,先儲存半年糧食 以度過嚴冬。

這樣的歷史背景,令人想起吳沙開拓噶瑪蘭的往事。當時,淡蘭之間的海路必須繞經鼻頭角及三貂角 的海域,因為冬季行船危險,所以才有發展陸路運輸的需求。嘉慶元年(1796年)吳沙 走隆嶺古道進入噶瑪蘭,嘉慶十二年(1807年), 台灣知府楊廷理率軍前往噶瑪蘭平亂,修建草嶺古道,於是草嶺古道正式成為淡蘭之間的官道。

圖:鼻頭漁港

在廟前與漁民聊天,當地漁民對於鼻頭角的風景頗為自豪。

其中一位漁民說,若天氣晴朗時, 站在稜谷步道的觀景台,用望眼鏡可以看見澎佳嶼及其它小嶼。

他一一說出了島嶼的名字, 我只識得澎佳嶼,當場聽的有些心愧。後來查資料才得知,基隆外海附近有和平島、中山仔嶼、 桶盤嶼、基隆嶼、澎佳嶼、棉花嶼及花瓶嶼等七個島嶼。

漁民說,只要天氣好,方向正確,拿望眼鏡就能看見海上微微凸出一點的陸地。這讓我好奇想見, 可留待下次探訪。可惜鼻頭角的導覽解說牌未納入這一資訊。爬上稜谷步道的高處時,只得各憑 本事尋覓澎佳嶼了。

從鼻頭角停車場的人行步道出發,經海天亭、地質景觀區、望月坡、 鼻頭角燈塔、稜谷步道,回到鼻頭漁港,繞一圈,約兩小時。經過漁港時, 有小河豚在港灣內的漁船旁悠游,模樣討人可愛。

今天鼻頭角之行,行程圓滿,老婆滿意,正是所謂「一人歡喜,三人都歡喜。」

旅記日期:2005.05.13 (旅遊日期:2005.04.29)


【延伸閱讀】
.第1462篇 - 2019.12.02 旅行影片:鼻頭角步道.聽濤營區


[行旅照片]

鼻頭角人行步道,前往鼻頭公園。
從天橋上俯望濱海公路及鼻頭漁港。
鼻頭國小旁的石階步道,又稱「長城步道」。
步道先上坡,後下坡。
「海天亭」旁有石階步道通往海濱地質景觀區。
海蝕崖(左)與海蝕平台(右)。
海蝕溝。
大螃蟹(很多)。
海蝕平台上的崎嶇地形。
鼻頭國小(海崖之上)與遠處的龍洞灣。
鼻頭角燈塔步道,平緩好走。
海蝕平台上的蕈狀石。
「望月坡」,為海階地形。
海蝕平台(下)與「望月坡」(上)。
燈塔步道,愈走漸狹。
燈塔步道,峭壁聳立。
鼻頭角燈塔。
從鼻頭角燈塔觀景台眺望東北角海岸。
「稜谷步道」,爬往更高處。
稜谷步道眺望鼻頭角。
俯瞰鼻頭漁港,遠處為基隆山。
「稜谷步道」觀景亭。
棧木步道走往鼻頭漁港。
鼻頭漁港的新興宮。
鼻頭漁港。
可愛的小河豚。

[行旅圖]

[交通地圖](可用箭頭上下左右移動及放大縮小)

檢視較大的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