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232)

平溪漫步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平溪老街

平溪小鎮很少有機會上媒體版面,只有每年元宵的天燈節,電視台的轉播車會雲集於這個小鎮。

等天燈節熱鬧轟轟之後,平溪又立刻恢復昔日的平靜。我很少來逛平溪老街。

平溪雖是鄉治之所在,但論景點及人文特色,她總被鄰居菁桐搶走風采。 平溪唯一勝出菁桐的,大概只有這裡的餐飲店較多,觀光客來此覓食較菁桐方便而已。

最近我來探訪菁桐,順便蒐集了平溪線各站的旅遊資料,因資料而好奇,因好奇而心動,於是打定主意,未來將一一走訪平溪線 各站。我探訪菁桐之後,下一站便是平溪。

從菁桐開車往平溪,到平溪國中時,我將車停於學校對面的馬路旁。為什麼選這裡?因為這裡馬路較寬闊,路邊有免費的停車格, 若再往前走,平溪的街道就縮小了,一邊臨基隆河,一邊是商店,兩邊都難以停車。停車在這裡,再走路到平溪老街,大約五分鐘路程而已。

圖:三坑溪鐵橋,火車從屋頂過

走過石底橋,就進入了平溪老街。老街已鋪上了花岡石觀光步道,兩旁的房子也已翻建為水泥樓房。

雖然外觀缺少老街的味道,但狹小的街上,商店緊臨,店家主人隔著馬路與鄰居招呼對話,仍然讓人感受到一股 濃郁的老街人情味。

老街極短,一下子就走到老街的十字路口。與平溪老街交會的橫向街道,右為中華街,可走往平溪車站,左為公園街, 街口有著名的地方小吃「紅龜麵店」。直往前走,可看見高一層樓的三坑溪鐵橋, 火車從屋頂凌空而過,是平溪獨特的景觀。我翻火車時刻表,十分鐘後有一班,於是就在附近等候。

中華街上的平溪橋跨越三坑溪,站在橋上可以看見三坑溪兩旁臨溪而建的樓房,類似石碇小鎮的景觀。我稍為逛一下, 然後備好相機,在橋下等待。不久,火車轟然而至,火車通過鐵橋的時間極短暫,只有按兩次快門的機會。 我拍了兩張火車從屋頂而過的照片,但角度不佳,沒有拍出「天空之城」的味道。

對此結果,我不會感到意外。我對攝影技術一向不求甚解,拍照時常如亂槍打鳥,每次出遊拍個兩、三百張, 或多或少會產生幾張幸運佳作。但若情境限制只能拍攝兩張,就被迫捨機關槍而改用步槍瞄準,這時非得憑真本事不可。 我查時刻表,下一班約一小時以後。這樣剛好可逛小鎮一圈,一個小時後再回來三坑溪鐵橋下補考。

圖:日據時期的防空洞

穿過三坑溪鐵橋,平溪老街變得較有氣氛,有幾間紅磚屋。我左轉走往半山腰的觀音巖。觀音巖附近有幾個景點。

這條小巷與鐵路平行,往上走,約兩分鐘,就看到路旁的山壁有幾個山洞。

坑洞有大有小,共五個坑洞。最大的坑洞口還不到成人的高度,各坑洞似乎彼此相連。山壁及洞壁都有黃褐色的苔蘚, 將防空洞渲染出一絲古樸幽意。這些防空洞是日據時代遺留下來的,時間已超過六十年。

觀音巖就在防空洞附近的上方處。拾階而上,不一會兒就來到了觀音巖。站在廟前的廣場,可以俯覽平溪車站及老街一帶的聚落。 觀音巖應該也有一段歷史了,但外觀經過翻修,已無古味。廟左側則有一紀念碑及「八仙洞」。 八仙洞是當地為發展觀光而於民國七十二年所鑿的山洞,洞內通道寬闊,主通道的兩側又有偏洞,可互相串連, 裡頭冬暖夏涼。解說牌如此介紹,但我無法進去,因為洞口做了鐵門,而鐵門是關著。不知原因為何?

紀念碑則是建於民國四十一年的「頌德碑」, 內容是感念對平溪鄉繁榮發展有貢獻的礦業鉅子顏雲年兄弟及平溪庄第一任鄉長潘炳燭註1。 潘炳燭在當時擁有平溪地區的採礦權。明治40年(1907年)平溪發現煤田露頭,因交通不便而未能開採。

次年,潘炳燭將礦權讓給藤田組,但藤田組亦因交通不便而未進行開採;直到大正七年(1918年), 潘炳燭說服藤田組與顏雲年合資,組成「台北炭礦株式會社」(「台陽礦產株式會社」前身),才開始進行採礦, 並修築平溪線鐵路以運送煤炭。平溪線鐵路完工於大正十年(1921年),開啟了平溪的繁榮契機。

碑文裡提到平溪鄉能有今日之繁榮是拜鐵路及煤礦之賜,確實是如此。採煤全盛時期,平溪鄉大多數的就業人口都從事與煤礦相關的工作。 聚落的繁榮與煤礦息息相關。這座「頌德碑」建立於半個世紀以前,當時平溪鄉仍然年產20萬噸煤炭, 如今則是所有的礦場都已關門,所有的礦坑都已封閉。

採礦榮盛時期,平溪線一班一班的火車不斷將煤炭運送出去,而採礦結束後,平溪線的火車則是不停地載送當地的年輕人離鄉背井, 前往外地謀生。從此平溪鄉人口不斷外流, 由高峰時的三萬多人減至目前的五千八百人註2。 台鐵平溪線也由絢爛而歸於平靜,平溪線一年虧損高達數千萬元,台鐵因不堪虧損,曾一度考慮要停駛平溪線。

圖:日據時期的空防瞭望台遺址

觀音巖的階梯旁,有一條山徑通往後方的小丘。小丘不高,林間隱約可看見一紅磚舊涼亭。我於是循小徑往上去探看。

約一分鐘來到小丘之上。這座紅磚建物有點奇特,四根長長的紅磚柱,超過一樓高,上方有個平台, 既不是涼亭,也不像是水塔或礦場設施,令人納悶不解。

想了半天,才突然想起去年曾讀過一則北縣地方新聞, 說平溪鄉的文史工作者發現了日據時期的瞭望台遺址。「瞭望台」是什麼用途?因為當時正值二次大戰期間, 由於擔心盟軍空襲平溪鄉,於是在山丘上設立瞭望台,由專人顧守,若發現飛機蹤影時,立即發佈空襲警報。 小丘下方有防空洞遺址, 讓我聯想到這個紅磚建物或許就是防空用的瞭望台遺址註3

從小丘下來,我走往鄉公所的方向,來到平溪國小。平溪國小跟菁桐國小蠻像的,一長排教室,一座美麗的大操場, 四周青山環繞。這所學校也是創立於日據時代,但校舍都已翻新。學校附近有不少紅磚古厝,其中一間古厝的紅色木門上貼著「吉屋出租」, 我看了有點心動,但是我現在還不是可以過閒雲野鶴的時候。野鶴是不寫旅記的。

圖:基隆河之美麗潭水

這時看看錶,時間差不多了,我往回走,又回到三坑溪鐵橋下。先將鏡頭伸至最適的距離,以準備迎接火車到來。

五分鐘以後,火車呼嘯而來,這次還是拍了兩張。結果如何?「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這道理我明白。

走出平溪老街,我沿著106公路返回平溪國中取車。沿著基隆河畔的馬路走,有階梯可下至基隆河邊, 於是我往下走至河岸邊,更親近基隆河。基隆河上游只有平溪這一帶地勢平坦,溪流至此地而水流趨緩,「平溪」因而得名。

沿著河邊走往平溪國中,前方的基隆河突遇狹壁,壁口形成一個小潭。潭水靜緩而蔚藍,讓人驚艷而眼睛一亮。 我原以為這樣的美麗池潭應只有新店溪上游坪林、闊瀨一帶的北勢溪谷才看得到,沒想到在距離106公路才十幾公尺外的基隆河畔就讓我不小心遇見了。 我興奮的拍了幾張潭水照片,但不免擔心,若將這樣的美麗照片放在網路上,會不會有讀者質疑我的照片做假呢?

旅遊日期:2005.03.04 


註1:頌德碑碑文如下:(原文無標點符號)


我平溪鄉原為一偏僻之山村,交通不便,地瘠而民貧,惟今日之所以能成繁榮之區者, 實皆出自鐵路開通與煤礦完成之賜。此二者由何來,吾人不可無以誌之。距今三十數年前, 故潘炳燭先生出長吾鄉,為吾鄉發展計,將其出願採煤權獻興故顏雲年、國年兩翁, 請為啟發本鄉。顏翁為當時礦界巨星,雖覺經營非易,然為潘氏熱誠所動,遂慨然應允, 乃集鉅資創立台陽礦業公司,建設鐵路自三貂嶺至菁桐坑間蜿蜒十二公里,積極開礦,幾經挫折,始告完成。 後該鐵路雖為政府買收,改稱平溪線。然推原其始,實屬顏翁創建之功,又該公司煤礦復能銳意經營, 今猶庚續開採每年產煤約近二十萬噸,工資等泰半散於本鄉。 於是吾鄉日形發展,鄉民安居樂業,遂成今日之盛焉。吾人飲水思源,愧無以報,> 爰經鄉民代表會及建設委員會公決建立本碑恭誌其事,以頌顏潘三公之德,並以昭告來茲。

             中華民國四十一年五月三十一日 
             臺北縣平溪鄉鄉民公立

註2:根據平溪鄉戶政事務所統計,民國94年2月份, 全鄉12個村,人口總數為5801人。

註3:後來經山友證實這個建築遺址確實就是日據時期的瞭望台, 被稱做「警報鐘亭」或「警報哨亭」。人在亭上瞭望,平台下則有吊鐘,若發現空襲狀況時,則敲鐘以做為警示。 瞭望台的紅磚柱腳的其中之一有數個突出的磚塊,以方便人員之上下平台。


[行旅照片]

基隆河與106公路。
過石底橋,走進平溪老街(平溪街)。
三坑溪鐵橋。
火車從屋頂過(第一次拍攝)。
平溪火車站。
平溪老街一景(過鐵橋)。
日據時期的防空洞(1)
日據時期的防空洞(2)
觀音巖。
從觀音巖俯覽平溪老街聚落。
頌德碑。
八仙洞。
小徑通往小丘的「紅磚舊亭」。
疑為日據時期的空防「瞭望台」遺址。
平溪國小。
古厝吉屋出租。
火車從天空過(第二次拍攝)。
基隆河平溪段-美麗之潭。

[行旅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