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222)

高雄:旗後砲台.天后宮.雄鎮北門.打狗英國領事館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旗津海灘

如果過境不算的話,我已經十多年沒來高雄旅遊了。

這次三姊提議兩天一夜的「冬戀高雄」親子遊,登高一呼, 眾親友望風而從,短短幾天,四十人報名,順利組團,包一輛遊覽車南下。我們全家也共襄盛舉。

兩天的觀光團行程,遊歷旗津、西子灣、美濃、六龜、甲仙、玉井等地,多數景點,只是匆匆停留,蜻蜓點水而已。 大部份的時間花在交通上,車上的卡拉OK聯誼,成了此行親友聯誼的重點。兩天路程雖趕,但匆匆行程中,略逛高雄四處歷史古蹟,也算是不虛此行。

第一天由台北出發,五個多小時的車程,才抵達高雄旗津。用餐畢,有四十分鐘自由活動時間,小朋友在旗津海岸公園沙灘戲水, 我則把握時間,直奔二級古蹟旗後砲台。旗後砲台位於旗後山,與海岸公園之間還有一小段距離, 扣掉往返路程,約只剩十餘分鐘而已,只能以衝刺般的心情參觀砲台。

幸好事前先做了功課。對砲台的基本設施及特色先有大略了解,到了現場,迅速掌握重點,一一入鏡。 至於身處歷史情境應有的歷史感觸則來不及蘊釀,只能事後理性記敘而已。

圖:旗後砲台

旗後砲台,控扼高雄港門戶,歷史源遠流長。高雄舊稱「打狗」,旗津舊稱「旗後」(註1),三百多年前即已形成港口。

康熙22年(1683年)清廷佔領台灣後,即派兵駐紮打狗仔旗後。

康熙58年(1719年)的《鳳山縣志》記載, 旗後汛設有砲台,安裝中國式大砲六門。道光20年(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清廷於旗後增設砲台,以為防備。

現存的旗後砲台是「牡丹社事件」(註2)後,清廷派船政大臣沈葆禎來台加強防備, 派准軍統領唐定奎、副將王福祿,督造旗後(威震天南)、港口(雄鎮北門)等二處砲台,完成於光緒元年(1875年),分據打狗港南北兩端,共扼打狗港。

旗後砲台是由英國工程師設計,屬於西式砲台,呈「目」字型,分南北兩區練兵場,中區為指揮所。 砲台雖是西式格局,但砲台正門入口是中國式的八字門,兩邊門牆上以磚砌成充滿喜氣的「喜喜」字,為特殊的砲台建築特色。

光緒20年(1894年)甲午戰爭,清廷戰敗割讓台灣,1895年日艦「吉野」號兵臨打狗港,砲擊旗后砲台,擊毀砲台城門額「威震天南」的前二字, 清軍潰敗,日軍攻占旗後砲台,進而占領打狗港。日據時期,砲台大砲被拆除,光復後,舊砲台漸成殘垣。民國78年高雄市政府展開修復工作,民國82年完工。

站在砲台正門八字城門下,城門額「威震天南」四字只剩「天南」兩字而已,那百年前被砲火毀損的「威震」傷痕遺跡依舊存在。

圖:旗津坐渡輪

站在旗後砲台上,一邊俯臨高雄港內, 一邊俯臨港外,明顯可感受到旗後砲台控扼高雄港咽喉的重要性。

更遠處海岸北端則是興建於光緒9年(1883年)的三級古蹟旗津燈塔。砲台與燈塔之間有小徑相接。 但時間已來不及,只好放棄,匆匆下山,往旗津輪渡站而去。

旗津天后宮位於輪渡站附近熱鬧街上,是高雄最古老的寺廟之一,始建於康熙30年(1691年),被列為國家三級古蹟。 廟門口左側有一古鐘及兩塊咸豐、同治年間的古碑。碑文不及細覽,只能先拍照留念。天后宮歷史超過300年,但經歷各期整建,新舊外觀並存,減損了不少古味。

根據資料記載,旗津的開發始於康熙10年(1671年),漁民因遇颱風避風而進入旗後,發現這片魚獲豐饒之地,於是漸有移民聚居, 隨之引進家鄉的媽祖信仰。咸豐十年(1860年)北京條約簽定後,打狗成為對外通商口岸,旗津以地利之便,商帆雲集,成為繁華之區。

匆匆拍完照,我快步趕至輪渡站與大家集合,然後坐渡輪至對岸。遊覽車在對岸等著我們。

渡輪是旗津島與高雄之間往返便捷的交通工具,單趟船資十元而已。雖只有幾分鐘,但乘船橫渡高雄港,眺覽港灣風情, 讓船上我們這群來自台北的大小遊客極雀躍興奮。民國七十九年(1990)我初次由高雄市區搭渡輪至旗津,是在夜幕時分, 黑夜的港灣,黯淡的燈火,對高雄港只有模糊的景緻。

今天則是在白天乘坐渡輪,終能一睹高雄港迷人風采。廣闊的港灣,深藍的海水, 各式船艦,忙碌往來,而天氣溫暖和煦,讓人感受到一股有別於台北的南國熱情。

圖:雄鎮北門砲台

船靠岸,然後轉往西子灣。西子灣就在附近。在西子灣停留時間較長,可以從容走訪另兩處歷史景點。

一是位於打狗山麓哨船頭靠近港口的北岸處的「雄鎮北門」砲台(註3),為國家三級古蹟。

這座砲台與旗後砲台為同期所建,也是由英國工程師設計的西式砲台,目前僅剩小部份殘垣而已, 而入口處的中國式紅磚砌成的城門,則相當完整,城門上有五個雉堞,城門額寫著「雄鎮北門」四字。

相較於「雄鎮北門」的冷清孤寂,位於西子灣附近山頭的國家二級古蹟「前清打狗英國領事館」就熱鬧多了。 這座原本已漸成殘垣的歷史建物經由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整修後,2004年起委託漢來大飯店複合式經營及管理,使遊客能坐在領事館洋樓的庭園及二樓迴廊陽台上喝著咖啡, 在幽雅懷古氣氛裡,飽覽西子灣海景。在這周末午後時分,遊人如織,人氣極旺, 我參觀完領事館洋樓,本想與老婆在此喝杯咖啡,竟然高朋滿座,找不到空餘的座位。

打狗英國領事館的建築外觀與淡水紅毛城的英國領事領相似,都是二層樓典型英國殖民地建築, 以紅磚為材,四周外牆有美麗的連續半圓拱。打狗英國領事館建於1860年代,是台灣現存最古老的洋樓。北京條約簽定後, 清廷開放淡水、雞籠、安平、打狗四港口對外通商。同治3年(1864年),打狗正式開港,英國在打狗設副領事館,同治6年(1867年), 向天利洋行(MacPhail & Co.)承租其位於哨船頭山上的洋樓做為領事館新址,即是現在的打狗英國領事館。它的歷史更早於淡水紅毛城內的英國領事館,被稱為台灣第一棟洋樓。

圖:前清打狗英國領事館(官邸)

我參觀打狗英國領事館印象更深刻的是它的首任領事史溫侯(R. Swinhoe)(註4)。

二樓闢有一間展覽室介紹這位領事的生平事蹟。 史溫侯在台灣歷史留名及獲得重視,並不是因為他的英國領事身分,而是他對於台灣動植物調查研究的貢獻。

史溫侯是第一個有系統的在台灣實地調查、記錄及採集標本,發表台灣動植物的學者。台灣現有記錄的458種鳥類當中,史溫侯所發現的有226種, 他的著作中記錄了台灣陸生哺乳類27種、爬蟲類21種、兩棲類4種、淡水魚6種、陸貝30種、昆蟲46種、植物85種,被喻為是「台灣自然史研究的第一人」(註5)。

史溫侯生於1836年。1856年(20歲)時初抵台灣,停留二週,曾走過魚路古道。1858年再度來台,展開環台之旅,發表「台灣島紀行」。

1862年,史溫侯獲任命為英國駐台副領事館,在台期間,積極從事動植物調查及採集標本。1865年獲升為首任領事。 他在任內,曾打算租用打狗港山上洋樓(打狗英國領事館現址),因租金太高而放棄。1866年2月離台, 繼任的領事賈祿(Chas. Carroll)任內才租下這棟洋樓。1875年史溫侯因下半身癱瘓而從公職退休。1877年英年早逝,享年41歲。

史溫侯雖然生命短暫,但他的生命卻以另一種形式存活於台灣的歷史。至今,台灣許多的動植物名稱,是以他的姓氏來命名。 他的名字在台灣自然史研究及動植物分類學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迄今仍然散發著光與熱。

旅遊日期:2005.01.29-30 


註1:高雄舊名「打狗」。「打狗」地名源自早期高雄港附近的平埔族之一的馬卡道族(Takau), 漢人音譯成「打狗」或「打鼓」。旗津舊稱「旗後」,意思是旗山之後的聚落之意。

註2:「牡丹社事件」源自於同治10年,(1871年)冬,六十六名硫球漁民因暴風雨漁船飄流至台灣南部的牡丹社, 五十四名遭原住民殺害,其餘被漢人遇救,由台灣官員協助遺送回琉球。日本趁機向清廷問罪,清廷答以牡丹社事件肇事者是「生番」, 生番為化外之民,與清廷無關,於是日本視此為擴張機會,決定對牡丹社用兵,於同治13年(1874年)五月由西鄉從道率兵3600名,登陸恆春以北的射寮。 戰役約二十天就結束了。日軍原本打算屯田久駐,但因水土不服, 病死五、六百人。清廷得知日本侵入台灣,震驚之餘,一照會日本,說明「生番之地」係屬中國版圖,一方面急派船政大臣沈葆楨為欽差大臣赴台全權處理, 先後調派一萬名洋槍隊渡台備戰。「牡丹社事件」是日本明治維新後發動的第一場戰爭,也是日本德川幕府於1633年下令「鎖國」以來, 對外發動的首次戰爭。當時日本尚處於明治維新初期,力有未逮,於是接受清廷條件,索取軍費賠償, 然後從台灣撤兵。

註3:地址為: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6號

註4:史溫侯(R. Swinhoe),或譯為「斯文豪」,他的中文名字為「郇和」。

註5:引述自「打狗英國領事館」展覽資料。

【補記】依據文化部網站資料: 最新文史調查研究顯示,打狗英國領事館實為打狗英國領事官邸,於1879年完工啟用, 做為領事居住及接待使節賓客的場所。本篇旅記所述內容係根據過去館方的導覽資料, 內文不再做修正,敬請讀者特別注意。….Tony補註於2013.12.29


[行旅照片]

遊覽車出發囉!
抵達高雄(高速公路交流道)。
旗津海灘(海岸公園)。
旗後砲台北側入口。(二級古蹟)
南區操練場。
南區、北區操練場之間的通道。
紅磚牆通道。
眺望南區操練場。
「威靈天南」城門額。兩旁有雙喜字。
旗津天后宮。(三級古蹟)
旗津天后宮之古鐘與古碑。
旗津輪渡站。
對岸的鼓山渡輪站。
高雄港內的漁船及遠方的超高摩天樓。
大型貨船駛進高雄港。
渡輪準備靠岸。
高雄西子灣。
「雄鎮北門」殘留的城門。(三級古蹟)
「雄鎮北門」城門額。
前清打狗英國領事館(官邸)。(二級古蹟)
前清打狗英國領事館(官邸),是台灣第一棟西式洋樓。
第一任英國領事史溫侯(R.Swinhole),
又譯為「斯文豪」,中文姓名為「郇和」。

[行旅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