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208)

三芝.茄苳坑採金古道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金孔坪礦坑遺址(第一坑)

第一次聽到三芝鄉八連溪上游溪谷有一處日據時代的金礦遺址,是在今年(2004年)六月間的事。

後來蒐尋資料才得知, 十四年前,滬尾文史工作室已實地探勘過這個金礦遺址,並於「滬尾街」雜誌發表,喚起了人們對於日據時期大屯金礦熱的歷史記憶註1

日據時代中期,大屯山區曾掀起一股尋金熱。溯起遠因,則與九份、金瓜石、牡丹等礦山的開發成功有關, 金瓜石因盛產黃金而躍為亞洲金都,台灣北部基隆火山群以蘊藏豐富金礦而聞名於世。金屬礦物與火成岩有關, 大屯山與基隆山同屬於火山群,因此在1920年代,亦掀起一陣「大屯金礦」熱。 而當時日本政府重視黃金生產,亦採取各種獎勵政策,萬里、金山註2、 三芝、淡水等環繞大屯山火山群的地區,都有金礦探勘活動。

然而,這股淘金夢,只是曇花一現,不少業者深入大屯山探礦,或因找不到金礦,或因蘊藏量稀少,而以夢碎收場。 這段大屯山尋金的往事,也隨著時間而被人們所淡忘。

十四年前,滬尾文史工作室經過田野調查, 得知在竹子山西北麓和竿尾崙山之間的八連溪源頭山谷有一處金礦遺址,仍遺留數個礦坑,還有一座荒塚及山神碑。 早期農民上竹子山採箭筍時,偶爾會經過日本人的採礦區, 農民稱該地為「金孔」註3, 而將該箭竹林區稱為「金孔坪」。民國七十九年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滬尾文史工作室一行人從北新莊圓山仔頂出發, 終於找到這處傳聞中的金礦遺址註4

圖:茄苳坑石厝遺址

然而,或許是因為金礦遺址深處於八連溪上游偏僻的溪谷,路徑已堙滅。

這篇文章發表之後,十四年來, 未有登山隊伍再度探訪此地,也未見後續的相關報導。直到今年六月,這處遺址才又為山界所注意到。

六月份,山界前輩陳岳先生,以溯溪兼劈草開路方式,終於再次找到這處金礦遺址, 他並於下游溯溪起點附近,發現石厝遺址。 他將這條探勘路線暫命名為「竿尾崙採金古道」註5。 而當地居民,則稱此地為「茄苳坑」。

我們今天探訪這處金礦遺址,是循著陳岳前輩的腳步,希望能重現這條已堙滅的採金路線。

這條古道的入口相當好找,就位於三芝鄉北7鄉道約七公里處,有一左岔路轉往五腳松、 內柑宅的鄉間道路, 途中大約在4.5公里轉彎過橋處, 有一個很明顯的水泥水塔處註6。 橋下的溪流,就是八連溪的右股支流,當地人稱為「茄苳坑溪」。

登山口就在水塔旁,路徑清晰。出發約五分鐘,就抵達茄苳坑石厝遺址。附近有竹林、姑婆芋等拓墾遺跡。 石厝前不遠,就是淙淙的茄苳坑溪,溪岸有一奇特的分岔為五株高大茄苳樹。古厝、竹林、溪流的景象, 石牆上的青苔、老樹上的伏石蕨,屋內殘破的舊石灶、戶外盎然的姑婆芋,交映出一種滄桑的映象。 沒想到就在公路旁五分鐘路程的山林裡,就有一處如此迷人的古厝遺址。

圖:經過第一座瀑布

往上走,溪在右側,淙聲不斷,路徑變模糊且起伏。

不久來到溪畔,溪對岸有水管,此處亦有一特殊長相茄苳樹。

山友過溪探路,回報路況不明,於是未過岸, 繼續循溪畔溪路,踩踏溪石撥草前進。

這時先換上雨鞋,以便隨時踏溪而行。不久,出現斷續的路徑,沿途偶見大菁植物。 接著路徑又消失,溪谷出現小瀑,落差變大,於是繞爬往左側山腰,採高繞過去; 這時看見了陳岳前輩綁的登山條,這條高繞山徑是他揮砍出來的。

繞過山腰,再下到溪谷,越過溪,無路徑,於是向上溯溪。溪谷又漸陡,這時見溪谷兩岸, 左陡右緩,於是決定向右上切往山腰。

雖然無明顯路徑,但因為金礦遺址就位於茄苳坑溪上游的溪畔,而並不是隱藏於森林深處, 因此只要沿著溪流上溯,就一定能夠抵達金礦遺址。問題只是如何找出一條較好走的路線而已。

沿途我猜想著,當年來此採金的礦工應該不會走這樣的水路吧!這樣高繞山腰又溯溪的路線, 稱之為「古道」, 恐怕是有爭議的。爬上右側的山腰,才發現一條水管路,從下游溪岸而來。 從這裡往上走,路徑變為明顯,但不知這條水管路從何處來,或許這條水管路才是當年的採金古道。 在這條山腰水管路,也看到陳岳前輩綁的登山條。

繼續走,於山腰繞行,路徑清晰,約七、八分鐘,經過第一座瀑布,又五、六分鐘,經過第二座瀑布, 溪谷景色幽美。又二十分鐘,終於看到第三座瀑布。而第三座瀑布的上方,就是金礦遺址所在地了。

從石厝遺址出發到達這裡,約花了兩個小時。

圖:金礦遺址仙靈塚

來到第三瀑布前,就看見溪畔的第一坑註7

礦坑口約與人身高相彷,入洞探查, 壁頂水滴不斷,以燈探照,約十來公尺,已見底,應是一探勘失敗的礦坑。

往上走,看到堆砌於溪畔的高大駁崁,堆出上方一塊平坦地。越溪,爬上這處礦區, 這七十幾年前的礦坑遺址終於出現我們的眼前。按照滬尾文史工作室所做的田野調查, 這處礦區可稱為「金孔坪礦坑遺址」註8

這裡的景象,與十四年前滬尾文史工作室所描述的,並沒有太大的改變。這塊平坦的台地, 就是當年的礦工工寮。 現場並無石厝或爐灶遺跡,或許當年只是搭著簡易的棚子而已。 現場也還遺留有日據時期專賣局的空酒瓶。這個礦場探勘的期間不長,也沒有大規模的開採, 所以沒有留下太多人為的建築或開採遺跡。礦場周遭的青山瀑布流水依舊自然而原始。

礦區的山壁,有一個礦坑(第二坑),面對礦坑,右邊有一直立的山神碑,上書「蓬萊島護山之神」, 兩側分別寫著「船本開之助、宜保代」人名, 及「昭和十三年十二月十五日建立」等文字註9。 左邊有小祭台,上有一塊斑駁的石碑,寫著「仙靈塚」。「塚」就是墳墓。後方,有一墓穴, 十四年前滬尾文史人士在現場看到三個金斗甕(裝骨灰的甕), 如今已被土石半掩埋,只剩一個而已。為什麼會有三個金斗甕遺留於礦區, 而且命名為「仙靈塚」?這是個令人困惑的問題註10

至於礦坑內則積滿水,無法進入探勘。滬尾文史工作室當年探勘時,礦坑已為蝙蝠所盤據。

我們在金孔坪礦區休息及用餐。餐畢,繼續往上游前進。不遠處,又發現兩個礦坑(第三、四坑), 分別在溪左右側溪畔處。大小規模與第一、二坑相似,都是平坑。我不禁感到困惑。 第一、三、四坑都位於溪畔,與溪谷平行,若遇豪雨, 溪水暴漲時,豈不是會淹沒礦坑口?礦坑豈不是通通報廢?或許這些礦坑只是試堀,探測地質而已, 並非真正的探礦坑。

圖:右切陡上,通往圓柳古道

溪谷上游處又有幾處小瀑布,溪谷有落差,於是我們又繞向左側山腰,至上方再繞下溪谷。

這時在溪畔發現兩個圓形方池。似像菁礐,又不太像。附近也無大菁 植物的蹤跡。心裡好奇,會是淘金池嗎?

再往上走,根據陳岳前輩探勘的路線,大約要繼續走三十分鐘路程, 最後與圓柳古道的末段交會註11

這時領隊蕭郎根據GPS的航跡資料,判斷可從右側上切,爬上陡坡,會接上圓柳古道。 於是以GPS導引,十分鐘後,果然就接上圓柳古道。(GPS真是神奇!)

接著,我們循著圓柳古道往上走,約六、七分鐘處,找到藍天隊登山地圖標註為「冷泉洞口」(第五坑)的位置。 這冷泉洞口正是一個廢棄的礦坑註12, 有泉水自礦坑內源源流出,流水流經的岩石呈金黃色,就宛如在金瓜石的黃金瀑布旁所看到溪石顏色。

由於這個礦坑口的發現,使金孔坪礦坑遺址與圓柳古道之間也產生了一些微妙的連繫。 當年「採金古道」究竟是走什麼樣的路線呢? 是溯茄苳坑溪(八連溪上游)而上,還是走這條圓柳古道?哪一條路線較合理呢? 我們試圖拼湊出一條較合理的採金古道路線。

回程,我們走圓柳古道,沿途一直留意有無岔路可通往茄苳坑溪。 最後終於找到一條水管路,可通往茄苳坑溪。這條水管繞行山腰,可避開茄苳坑溯溪及高繞難行的路段。 如此一來,就出現了一條較好走的「茄苳坑採金古道」。這條路線可與圓柳古道形成一個完美的O形路線。

這條水管路線,中間有些分歧,不易以文字精確描述。 有興趣的山友可參考蕭郎旅記的GPS軌跡路線圖註13。 我則期盼未來有更多的專業登山隊伍,能循跡而往,並於分岔路口綁上登山條, 確認古道路徑,或者能找出更佳的路徑,以嘉惠所有的山友註14

茄苳坑採金古道是一條富於自然與人文之美的古道,茄苳坑溪擁有清澈的溪流、大大小小的瀑布、 蒼翠而原始的溪谷美景;茄苳坑古厝、 仙靈塚、金孔坪礦坑遺址的滄桑風華,都能讓人引發思古之幽情。而仙靈塚, 或許只是一座(黃金)無緣之墓, 也許背後隱藏著一段被遺忘的抗日歷史。雖是平凡的歷史,卻也靜默地等待著文史人士的關注與探查。

或許我們可以從平凡的歷史中,找到一些不平凡的意義。

旅遊日期:2004.12.05 


註1:請參考滬尾文史工作室發行之「滬尾街」雜誌:
蓬萊山黃金夢(上) (滬尾行第二期- 1990.10)
蓬萊山黃金夢(下) (滬尾行第三期- 1991.02)

註2:金山舊地名「金包里」,據傳與蘊藏金礦有關。日據時期,將「金包里」改名為「金山」。

註3:「孔」,台語有「坑洞」之意。「金孔」應為「金礦坑洞」的意義。

註4:滬尾文史工作室一行人自圓山仔頂的愛梅山莊出發,路線並未詳細敘述, 大略是循著昔日筍農走過的路徑,約半小時,越過竿尾崙稜線,又約一個小時左右(沿溪行),抵達金礦遺址。 這條「昔日筍農走過的路徑」,應該就是山界所稱的「圓柳古道」。

註5:這條前往金礦遺址的路線,應如何命名。當時資料有限, 由於附近有竿尾崙稜線,又接近五腳松,陳岳前輩一度斟酌是否命名為「內五腳松古道」或「竿尾崙古道」, 後來暫命名為「竿尾崙古道」。本文使用「茄苳坑採金古道」名稱, 係根據山友Jennifer(字戀)小姐訪問當地鄉民獲得的資訊佐證。當地人稱石厝遺址附近地名為「茄苳坑」, 而稱八連溪右股上游為「茄苳坑溪」。當然,這只是根據現有資料的暫時定名而已,尚祈山界先進不吝提出指正。

[補充說明]

這條古道稱為「竿尾崙採金古道」亦無不可,因為從茄苳坑溪至大屯溪一帶的山區, 當地人都稱之為「竿尾崙」;走往金孔坪礦坑遺址的採金路,無論是水管路或圓柳古道,都算是行走於竿尾崙地區。 我之於所以傾向於使用「茄苳坑採金古道」,其 理由詳述如下:
一.金孔坪礦坑遺址位於茄苳坑溪河岸旁,命名「茄苳坑採金古道」,直接而明白,且容易理解。
二.礦仔寮(茄苳坑石厝)位於茄苳坑溪右岸,當地人稱之為「茄苳坑」; 茄苳坑溪左岸至大屯溪的區域才被稱為「竿尾崙」。
三.竿尾崙的區域範圍較廣,從茄苳坑溪至大屯溪這一片山區都可稱為竿尾崙。而山界(如藍天隊)所繪的地圖, 多將竿尾崙的位置偏向於大屯溪那一邊(請考蕭郎旅記GPS地圖的底圖-竿尾崙的位置); ,若命名為「竿尾崙採金古道」,會誤解其位置接近於大屯溪古道;而取名為「茄苳坑採金古道」, 既合乎事實,也較容易溝通。--- Tony補記於2004.12.09

註6:從淡水方向,開車走101縣道,過北新莊, 至101縣道與北7鄉道交岔路口(北海福座),右轉上坡走北7鄉道,大約至七公里處,有岔路, 右往圓山仔頂,左往五腳松、內柑宅。取左行。公路里程數重新計算,大約於4.5公里轉彎處, 即可看見水泥水塔。水塔上有「山中奇緣」、「八連溪」等漆字。

註7:今日總共發現五處礦坑,為區別起見, 依發現順序,分別稱為第一、二、三、四、五坑。

註8:命名「金孔坪礦坑遺址」,只是為了相互溝通方便而已。 最初我們現場討論,暫定名為「茄苳坑溪金礦遺址」。然而,再詳閱滬尾文史工作室的勘察記錄, 或許稱為「金孔坪金礦遺址」或「金孔坪礦坑遺址」更符合當時的採金歷史。 我偏好用「金孔坪礦坑遺址」,是因為「礦坑」較接近事實;「礦坑」是真的, 但「金礦」可能是假的。

註9:滬尾文史工作室記錄為「昭和十一年十二月十五日建立」, 應是筆誤,正確應為「昭和十三年」。昭和十三年(1938年),為民國二十七年,當時正值中日戰爭期間。

註10:滬尾文史工作室判斷金斗甕應該不是殉職的礦工。 若是殉職的礦工,屍體應該會 運送下山,交還給家屬。所以判斷可能是開礦時,在附近拾獲的荒骨。 但若是無名荒骨,為何不在溪畔隨便找個地方掩埋, 反而慎重地在礦區最要的地點(礦坑口及山神碑附近)築台, 並命名為「仙靈塚」呢?是否期盼這無名屍骨能地下有靈,保佑挖到金礦?

山界陳岳前輩則認為這三具無名屍骨為抗日義軍的屍骨。他說,日據初期, 日軍曾在三芝二坪頂與簡大獅的義軍激戰,義軍不敵, 退入八連溪上游構築陣地,日軍深入八連溪進攻義軍,義軍死傷數十人, 戰後善心人士將義軍英靈裝於金斗甕,並於陣地遺址刻碑祭祀。

若這一說法屬實,則金孔坪礦坑遺址的歷史可再上溯四十年左右。 這個遺址將不只是礦坑遺址,而是一處歷史超過百年的抗日義軍陣地 遺址。後來的採金礦工,加以利用成為礦場工寮。事實如何呢?我不曉得。 我提出我的觀查及思索如下:

一.「仙靈塚」的碑石較為古樸原始,而「蓬萊島護山之神」的碑石則為機器所切割, 是否反映出兩者設置的年代不同?或者兩者年代相同, 只是「仙靈塚」為就地取材,而山神碑是由山下運上來的石材?

二.若「仙靈塚」是當地農民掩埋義軍屍首所刻的石碑,則合理的情況應是就地埋葬, 或設簡易的無名碑,或設置有應公墓(同歸所);是否會築祭台,且取名為「仙靈塚」? 以「塚」字刻於墓碑,似乎不像漢人使用的墓字習慣,是否是日本人的用語習慣呢? 「仙靈」兩字似乎也不像漢人會使用於無名墓的墓碑用字。

[補充說明]

據陳岳前輩表示,他於民國八十幾年間,當地一位張姓農民說,他的祖父告訴他, 有關八連溪上游抗日義軍的史事。後來,日本人探礦的先遣人員發現遺骸,於是收拾骨骸, 裝入金斗甕,並立「仙靈塚」碑石。 該石砌祭台為原義軍之陣地遺址。類似的遺骸塚,據陳前輩表示, 早期他與考古學者楊俊哲老師於屏東探勘崑崙坳古道,亦曾發現類似的碑石, 當時日本人將原住民所獵人頭的遺骸埋葬,亦豎立碑石, 以「塚」為名。因此,「仙靈塚」應是日本人所立, 而其遺骸則是抗日義軍的遺骸。--- Tony補記於2004.12.09

註11:最後的交會地點,有指標:一往圓山頂,一往菜頭崙(竹子山前峰)。

註12:藍天隊標示這個石洞時,可能不知道八連溪上游曾有採金礦 的歷史,因此依坑洞外觀而稱之為「冷泉洞口」。我們暫稱為「第五坑」。

註13:蕭郎的旅記資料,請參考:
茄苳坑溪金礦遺址,圓柳古道 (by 蕭郎)

關於茄苳坑採金古道的相關旅記內容,亦可參考:
三芝─茄冬坑採金古道 (by Jennifer>
茄苳溪金礦遺址-圓柳古道o型連走 (by 贊哥)

註14:根據陳岳前輩表示,採金古道的真正入口位於愛梅山莊。日據時代 日本人曾在愛梅山莊設辦事處,在愛梅山莊下方約100公尺,有舊水圳,舊水圳可通往茄苳坑溪。...Tony補註於2004.12.09


[行旅照片]

9:22 茄苳坑採金古道的入口(水泥水塔旁)。
從水塔處拍攝往五腳松的鄉道(約4.5k處)。
9:30茄苳坑古厝遺址(1)
9:33茄苳坑古厝遺址(2)
9:41茄苳坑古厝遺址,茄苳坑溪。
9:43茄苳坑古厝遺址,古厝前的雀榕。
9:44出發!路徑還算清晰。
9:51溪畔找路(前後兩條分岔溪流)。
9:52溪畔出現一長相奇特的茄苳樹。
9:55溪對岸出現水管。
10:14高繞山腰,避開陡落的溪谷。
10:37下切回到溪谷,溯溪找路。
10:56向右上切至山腰,發現水管路。
11:04山腰路,路變好走了。
11:18第一瀑布。
11:23第二瀑布。
11:36繼續前進,金礦遺址愈來愈接近了。
11:45第三瀑布,金礦遺址就在瀑布上方處。
11:45第一坑。
11:55金礦遺址的高大駁崁,上方為一平坦地。
11:57越溪,爬上金礦礦區遺址。
12:00礦區有一片平坦地。
12:01仙靈塚(後方墓穴裡有金斗甕)。
12:01仙靈塚。
12:06第二坑,位於仙靈塚之左側。
12:07山神碑(蓬萊島護山之神),於第二坑左側。
12:10金礦遺址拍攝下游方向。
12:12金礦遺址拍攝上游方向。
13:30第三坑。
13:31第四坑。
13:41方形石砌池(共兩池)。
13:50上切陡上,通往圓柳古道。
14:02圓柳古道,走往第五坑(冷泉洞口)。
14:07第五坑。金礦遺址與圓柳古道發生關係。

[行旅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