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五分山步道之瞭望亭
五分山位於平溪與瑞芳之間,常爬山的山友,對這座山應該不會陌生,山頂一顆醒目的白色巨球,極易辨識。
巨球是中央氣象局五分山氣象站的雷達。五分山,海拔757公尺,為附近之最高山峰,視野開闊,所以被選為雷達設置地點。
五分山以登高望遠,展望良好而著名。五分山處於台灣東北角,迎向東北季風,
故山之高處景觀以芒草耐寒植被為主,與大屯山相似,都以菅芒浪白之秋景著稱。秋登五分山,可眺望基隆海景,觀賞秋芒浪白。
此外,五分山稜線一路沿伸往平溪而去,山稜之上建有五分山步道,長3.2公里,
綿延於山巒之間,自遠而望,宛若萬里長城,亦富盛名。
這景象也是我想爬這座山的動機之一。
五分山的傳統登山路線,登山口位於106縣道73公里處的李家祖祠(光孝祠),穿過宗祠的山麓門,爬上石階,抵達光孝祠,
祠堂旁的小徑即是五分山登山口。不過這條路線的路況不佳,
接近峰頂時又得鑽於芒草箭竹中,若不是熱愛登山者,不可輕易嚐試。
我一開始就沒打算走這條路線(註1)。
圖:五分山公路
新的五分山登山路線,
起點在平溪鄉新寮村新平溪煤礦博物館的後方(註2),全程皆鋪石階路。
從新平溪煤礦一路爬石階,先抵達頂子寮山附近的鞍部福德宮(註3),
然後再循稜爬向五分山,全程約兩小時左右。這條路線是走五分山步道,會經過宛如萬里長城的稜線步道,然後抵達五分山。
若只是為了登高望遠,看大海,賞秋芒,望長城,而又有交通工具時,
則直接開車走五分山公路上山(註4),
是最省時省力的做法。我今天就是走這條輕鬆路線。
開車走五分山公路,公路蜿蜒而上;地勢漸高,視野漸開展。今天來五分山賞芒似乎為時已稍晚,芒花漸褪色,
但沿途白芒景觀,有一股濃烈秋意,也極愜意。遠眺的景色則超乎我的預期,
基隆外海的基隆嶼,基隆附近的基隆山,瑞芳、四腳亭、暖暖、八堵一帶的基隆河谷,
皆在腳下。愈往高處,視野愈遠,景色愈美。
約四公里,抵達山頂附近,白色雷達球就在上方不遠處。這時車道右側出現一條石階步道,
就是五分山步道了。繼續開車向上探路,彎過一斜坡,路盡頭,
抵達五分山氣象站。門禁森嚴,前去無路。聞狗吠聲而已。於是車掉頭,繞回下方的五分山步道入口,停車路旁。
include('adsense_cont.php');
?>
圖:五分山步道
五分山步道的石板,寬闊好走,緩坡而上,氣象雷達在步道左側不遠處。
約上行一分鐘,左前方有岔路小徑通往五分山最高點基石所在處。
先略過不入,繼續循步道前進。約五分鐘,抵達瞭望亭,瞭望台位於五分山西峰,是五分山視野最佳之處。
五分山公路的車道,因後有雷達站建築佔據高點,所以只能眺望五分山北方的景色,
但西峰涼亭處則南北景色皆可觀覽。
北望基隆河谷、台北盆地、七星、大屯山,其間溪谷平原山巒交錯,
南望則平溪、雙溪、石碇、坪林等鄉鎮山巒疊嶂起伏。
而五分山之北南皆有基隆河流經,則是一大地理奇觀。基隆河自平溪流向東北,
過三貂角、侯硐後,又曲折流向西北,
經八堵,而變為向西流,在瑞芳前後成一百八十度大迴旋,
因此才會出現五分山的山南山北是為同一條河川的奇特地理景象。
從瞭望台望向平溪方向,似萬里長城的稜線步道呈現於眼前。於是我向前走。稜線步道起伏不大,平緩好走。
兩邊山坡植被不同,迎向北方的坡地有造林遺跡,為單一針葉杉林的樹種,南邊則以雜木林為主。步道旁則以芒草為主。
約二十分鐘,走完主要的一段稜線步道。再往前,步道漸下坡往平溪而去。
我今天並不想走那麼遠,只想徜徉於主要稜線上,
體驗五分山稜線秋景而已。秋高氣爽時,走在平緩的五分山步道上,
視野又開闊,相當舒適。但稜線步道毫無遮蔽,
也只適合這個季節行走;若夏日行走,則失之酷熱,冬季則憂愁風雨。
圖:五分山基石
折返而走,很快回到西峰瞭望台,再往氣象雷達站的方向走。
經過步道最高處,看到通往山頂基石的登山條及山徑時,
稍猶豫了一下,決定進入山徑,轉往五分山高點尋找基石。
五分山基石所在地,被人高的芒草所圍繞,其實毫無展望可言;而走這種小徑,須鑽過茂密的芒草箭竹,路徑不清,
得不斷穿箭撥芒前進。
我的長褲被芒草上的水珠掃溼了大半。若只為了登高賞景,何須辛苦鑽進這段芒草箭竹路?
我一個人鑽芒草路時,心情常忐忑不安。因為身體與周遭陌生環境之間缺乏緩衝空間,便會擔心萬一突然竄出什麼東西
時(例如山豬、野牛、巨蟒),則如何應變?我寧可在開闊的山徑走一個小時的路,也不願鑽十分鐘的茂密芒草箭竹路。
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鑽進這條芒草箭竹路?
身在山界,大概都會有所謂的「基石情結」吧!總要看到或摸到山頂的三角點基石,心理上才有登頂的感覺。基石其實
就是那麼一塊佇立於山頂的石頭,長像都差不多,只是刻寫的文字編號不同而已。
基石最早源自日據時期的土地測量。土地調查單位於各山頭立基石以做為三角測量的基準點。
民國三十八年(1949)後,政府單位陸續增設新的測量基點。
或許有不少的登山路徑就是百年來負責土地測量的工程人員所探勘踏踩出來的。
根據山友的記錄,通往基石的芒草路要走十五分鐘。我快步鑽衝,約兩分多鐘,就來到芒草箭竹叢所圍繞的一小空地處,
兩顆小巧的基石隱身於此。一顆是二等三角點,編號1065號;一顆是三等三角點,編號一0三八號。
雖然登頂無展望,不過有登頂的滿足感,拍完照片,迅速撤退。回到步道上,閒步往下走,
一兩分鐘後就回到五分山公路的車道上。
這樣一趟五分山步道之旅,登高遠眺,走稜線長城、看菅芒浪白,也摸到五分山頂的兩顆基石,回來時間才五十分鐘而已。
雖沒有全程走透透,但走經濟路線的好處是體力及時間都游刃有餘。於是我剝了個橘子,坐在公路的水泥護欄上,邊吃邊休息,
邊看風景,反正時間不趕,等吃完橘子再下山。
旅遊日期:2004.11.08
include('leftbar_share.php'); ?>
include('sitetag.php'); ?>
include('adsense1.php');
?>
註1:這條路線,《獨步山林間》網站版主蕭郎的行程記錄寫道:「山路實在不好走」。
這種陳述相當罕見,所以我一開始就不敢打算走這條路線,開車經過時,彎進去看看光孝祠而已。若對這條路線有興趣,可參考山友蕭郎
的行程記錄:
蛇子崙山,三爪子坑山,五分山,頂子寮山
註2:新平溪煤礦博物館距離平溪線十分站還有幾公里遠,十分車站附近有指標,
最好自備交通工具或搭乘礦場經營的小台車火車往返。
註3:鞍部福德宮附近,有一條山徑陡下,往暖東峽谷而去。
這條連繫暖暖及平溪之間的山路為昔日淡蘭古道支線之一,稱為「十分古道」,或稱「暖東舊道」。
暖東舊沿暖東峽谷的東勢坑溪谷而行,因此這條古道又被稱為「東勢坑古道」,
在東勢坑附近山區有荖寮坑煤礦遺址及不少石厝遺跡。有興趣之讀者可參閱:
暖東峽谷.荖寮坑煤礦.石厝遺址
暖暖.十分古道
註4:五分山公路大約在106縣道的74至75公里之間,岔路口的擋土牆上漆
有「歡迎光臨新寮村五分山步道」的醒目大字,開車經過時應該不會錯過。
[行旅照片]
光孝祠之山門(五分山傳統登山入口)。
五分山公路岔路口,擋土牆有歡迎光臨五分山步道標語。
五分山公路,芒花季節漸逝,猶見菅芒白浪。
五分山之氣象雷達站。
include('adsense_pict.php');
?>
五分山步道與五分山公路交會處。
瞭望亭(位於五分山西峰)。
從瞭望亭回望氣象站雷達。
五分山稜線步道宛如萬里長城。
稜線步道無遮蔭,只適合於秋高氣爽季節行走。
include('adsense_pict.php');
?>
步道平緩易行,道旁芒花隨風搖曳。
五分山步道回望西峰瞭望亭。
回程順訪基石。從步道旁的小徑鑽入芒草叢。
兩顆基石隱藏於芒草箭竹叢裡的小空地。
三等三角點,編號一0三八號。
include('adsense2.php');
?>
[行旅圖]
[交通地圖](可用箭頭上下左右移動及放大縮小)
檢視較大的地圖
include('footbar.ph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