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174)

新店.獅子頭山.「土匪古道」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觀獅坪」眺望「獅子頭山」 

今天與山友結伴前往新店二叭子探勘最近媒體報導的「華城古道」註1, 然而探索兩條路線都無功而返,於是決定撤退。時間尚早,決定改登獅子頭山(又稱「獅仔頭山」)。

獅子頭山,為大台北地區著名之郊山,具有多項顯赫特色,我慕名已久。這座山雖然高度只有857公尺, 但擁有一等三角點。台北縣市山峰以百千計,但擁有一等三角點的山峰不過五座而已, 分別為七星山燦光寮山、土庫岳、大棟山、 獅子頭山。所以山界喜探基點者,絕不會錯過獅子頭山。

獅子頭山因山形特殊,山界前輩林宗聖先生將其列為台灣百大名山。遊客於「觀獅坪」眺望時, 山峰角度最酷似獅子頭。自觀獅坪登獅子頭山,有峭崖聳立,木梯垂降而下,宛如天梯,無論攀登或垂降, 皆刺激有味。山友「台北行腳」作者Daniel曾將此梯列為台北人必爬之梯。

獅子頭山又以豐富人文史蹟聞名。日據時期,獅子頭山曾有「土匪」盤據,日軍大舉征剿。 如今山頂遺有古戰場壕溝、古井及土匪洞等遺跡;獅子頭山又為日據時防蕃防線之一,遺留有 「防蕃古碑」及「隘勇所」等石厝遺址,被列為縣定古蹟。  

每年三、四月間,獅子頭山則以金毛杜鵑花季聞名,花海錦簇,艷麗醉人,遊客紛至沓來, 為獅子頭山最熱門之時節,宛如陽明山之花季。

圖:「土匪洞」

我們開車走新潭路(105縣道)抵達8公里處的「紅瓦屋餐廳」註2。 道路至此一分為二,左轉往獅子頭山「獅頭」登山口,直行往獅子頭山「獅尾」登山口。

「獅頭」、「獅尾」皆可登上獅子頭山。 一般的走法,以「獅頭」登山為主,可迎面眺望著名的獅子頭獨特山形。

今天我們選擇從「獅尾」登山。從紅瓦屋餐廳往「獅尾」的產業道路,約兩公里,九彎十八拐, 路窄且陡,車子一路抖上,至登山口時,老爺車水箱沸騰,引擎蓋冒出白煙,幸好未釀成意外。 山友小周說,這種路段,有點像是登百岳的產業道路。以我切身的經驗,若車子引擎無力,請勿擅闖「獅尾」。

從獅尾起登,一小段芒草路,過「獅尾格坪」後,即進入森林裡。這時天氣轉陰,林間清涼舒適。 不久抵「土匪洞」,相傳為昔日土匪藏身之所。這附近嶙峋巨石疊起,故形成這天然石穴。 然而洞身不大, 僅能容數人躲藏避雨,做為土匪窩,條件顯然不足。

往上走,小徑幽雅,林相蓊鬱,上至稜線後,路平緩好走,自登山口計算,約二十幾分鐘, 即可爬上獅子頭山。山頂處腹地平坦,一等三角點基石的附近有古戰場壕溝遺址。百年前, 「土匪」憑藉著獅子頭山易守難攻之天險,與日軍周旋。壕溝遺址附近的岔路,又可通往一處古井遺址。 

圖:獅頭崖梯 

目前新店市公所已發包工程,將重現當年獅子頭山的「土匪古道」。 關於這條古道,應該如何命名,才能反映真實歷史,則值得市公所官員深思。

百年前,獅子頭山曾有「土匪」盤據,日軍出動圍剿,死傷七十餘人。這些「土匪」,是否真的是「土匪」?我並不清楚,必須詳考歷史。

日據統治初期,台灣人民激烈反抗,殖民政府軍憲警一律將抗日義軍冠以「土匪」之名。 百年後,歷史記憶已模糊,難以區分土匪或義士。我認為簡單的判斷能以西元1895年為界, 若1895年以前即已存在之土匪,曾與清廷官兵抗衡作戰者,可說是真土匪;若1895年以後才出現之土匪, 且以襲殺日軍為主者,稱之為「土匪」,恐怕不妥。獅子頭山的「土匪」究竟是哪一種「土匪」?台北縣政府應釐清真象,不可人云亦云。

我們從三角點往獅子頭方向前進,中途有岔路可通往附近的「防蕃古碑」。我們過而不入, 先往獅頭走。不久,抵獅子頭前峰(高865公尺),這裡是獅子頭山最高點。一過前峰, 即是直陡而下的「獅頭崖梯」。有懼高症者至此無不駭然腳軟。

由「獅尾」登山者,到此處,不得不下崖,否則無法從下方的「觀獅坪」欣賞著名的獅子頭奇景。 崖梯看似危險,但木梯堅固牢靠,過程其實有驚無險。所以獅子頭山極適合男女情侶一起登遊,英雄可以救美,助長愛苗,而不會自陷險境。

下崖梯,來到觀獅坪,回頭眺望,終於看見聞名的獅子頭。獅子頭就矗立於眼前, 獅身則蹲伏向右擺尾。看這一眼就覺得不虛此行。

圖:防蕃古碑 

上崖,回到獅頭山前峰,回程,走岔路往「防蕃古碑」。沿途多金毛杜鵑,可惜花期已過, 今日無緣一睹金毛杜鵑花朵綻放的美景。

約七、八分鐘,抵「防蕃古碑」。防蕃石碑兩面皆有碑文,但碑文已模糊,不易辨識註3

「防蕃」者,是為防範烏來一帶的泰雅族人。明治三十五年(1902)年,台灣總督府為保護 樟腦事業,於山地增闢隘勇路、廣設隘勇所。這條新建的隘勇路,至平廣坑,路長六里。

日據時期的理蕃政策,大抵沿襲晚清沈葆楨主張之「開山撫番」政策。 劉銘傳於光緒十二年(1886)設「撫墾局」,委以林維源、林朝棟等士紳地主前進山地以開發樟腦。 台灣總督府仿其舊制,於明治二十九年(1896)設立「撫墾署」;明治三十一年,總督府設「台灣樟腦局」, 次年實施「樟腦專賣制度」,以壟斷這項經濟利益,從此更積極設立隘勇所,以強化樟腦事業。 這條六里長的隘勇路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所開闢的。

防蕃古碑前有岔路,一往竹坑山、熊空山,一往「隘勇所遺址」。往隘勇所遺址,沿途多柳杉, 為昔日造林遺跡。這段路較潮溼,植物更為茂盛,途中經過一小溪澗,水質清澈。過溪澗, 往上爬,抵「隘勇所」遺址。這百年歷史的隘勇所只剩斷垣殘壁,目前已被列為縣定古蹟。

同行的山友法賓兄說,他在附近的直潭山亦曾看過類似的隘勇所遺址。日據時期的隘勇所, 沿山設置,隘勇所之間又有隘勇路相通,形成一道防線。我們現在走這條山路,正是一條隘勇古道。 這條古道,最早時期為泰雅族的獵徑,後來漢人「土匪」往來其間,最後,成了日軍的隘勇路。 一條古道,承載著不同的歷史記憶。應該給它取一個怎樣的名字才較 適當呢?註4

圖:英軍戰俘營遺址紀念碑 

由「隘勇所遺址」往下走,可接回往「獅尾」的登山口,約二十分鐘,回到登山口。

從登山口的解說牌得知,「紅瓦厝餐廳」附近有一「英軍戰俘營遺址」,於是回程順道探訪。

停車於紅瓦厝餐廳,問當地居民,得知遺址就在道路更下方約200公尺的橋畔。沿著道路往下走, 果然在磺窟溪橋邊看到英軍戰俘營遺址紀念碑。紀念碑僅小巧簡單,青碧色的石碑上,以英文及中文寫下簡短的追悼文:

謹此追念二次大戰期間被日軍囚役於磺窟戰俘營
的所有戰俘們,此地為戰俘營舊址。
“我們永遠記得他們”

紀念碑旁則有當地文史工作室所寫的「磺窟戰俘營解說文」註5。 在二次大戰期間,曾有三百名英軍戰俘被安置於磺窟,直到戰爭結束才獲釋。我記得電視曾報導 過這處戰俘營遺址。當年的戰俘營僅是木屋茅草所建,早已堙滅。

今年,這處遺址處終於立了一座小紀念碑,以悼念這段史實。紀念碑上方的山坡空曠地,為當年戰俘營舊址。我們繞從小徑進入遺址, 只見蔓草滋長,地上有殘磚廢土,根本無法看出這裡曾是戰俘營遺址。

驀然間,有山友發現駁坎石頭間插置著幾根小小的十字架,上面寫著「REMEMBRANCE」(紀念)。 不禁心頭一震。這裡果真是英軍戰俘營遺址了。當年戰俘大多已不在人間,戰俘營亦已煙飛滅盡, 為世人所遺忘。然而,這小小的十字架,則透露出,有人仍默默地紀念追悼這段歷史往事。 紀念碑的對面橋下的磺窟溪,溪水淙淙。六十年前,英軍戰俘每天被驅趕至這溪裡洗澡。 流水依舊,逝者如斯。這流水能不能留得住記憶?

旅遊日期:2004.8.22   


註1:中國時報地方版報導提及內容如下:
「新店安康舊華城古道,起于雙城里二叭子植物園,翻越華城里粽串尖後,延伸到塗潭裡獅子頭山尾, 是早期山上泰雅族原住民,用堅石打造出來人行步路,全程步行需要四個多小時」
「縣議員陳梅嬌表示,舊華城古道大部分路段原始鋪設石階,現在不僅還存在,許多路段還保存得相當 完整,在二叭子植物園區段,甚至還有流籠可供民眾上下山…。」
「縣府官員…認為大部分古道石階都還存在,最需要整修部分,僅是粽串尖路段兩公里。」

註2:如何前往獅子頭山?
若走北二高,則下安坑交流道,左轉安康路,至華城路岔路口,左轉華城路, 直行,遇岔路,右往大台北華城社區,左往華潭街,取左行。接新潭路一段(105縣道), 然後循新潭路前進,至新潭路三段,過「8公里」標誌處,即抵達「紅瓦屋餐廳」。 餐廳招牌醒目。

註3:碑文內容 轉載自「新店獅仔頭山」 (by 斌斌,我的赤腳旅行) 。(略有修正,原文無標點,標點為Tony自加):

台灣總督府警視總長正五位大島久滿次篆頌

獅仔頭嶺以南平廣坑一帶之地,曾兇蕃狩獵之區而民人輒難入也。明治三十五年十二月,台灣樟腦拓殖合資會社得允許治腦於此,官因議定擴張隘勇線保護之。乃明年二月一日起工爾來,披榛莽、倒巨樹,越高嶺、跨深谷,線狀蜒蜿恰如長蛇延亙六里,以七月二十日竣工。此間董事者:深坑廳警務課長永田綱名、景尾支廳長雨田勇之進、其他警部補五人、巡查五十七人、巡查補五人、隘勇兩百人、他廳應援巡查二十人。閱日一百七十,餐宿於風雨,瘴癘日侵,來往於崎嶇,蕃害屢迫,終能得成。嗚呼!彼在勇進困厄之裡,戰歿負傷或病死者,雖不親賭今日,亦 遂其志。故錄其職姓名于碑陰,永念來茲!
   明治三十六年八月二十日
   深坑廳長從六位勳六等丹野清撰並書

註4:希望不要將古道定名為「華城古道」。 若只因古道通過現在的「大台北華城社區」而命名為「華城古道」,實在是...。

註5:「新店磺窟戰俘營遺址」簡介

第二次大戰末期,日軍將新加坡及香港所俘虜的英軍,押運到台灣囚監。 1945年5月將約300名英軍戰虜其中四名美軍,由金瓜石戰俘集中營, 轉運到新店山區磺窟以樹木竹子野草搭蓋茅屋闢營囚役,並分派在附近山區種植地瓜花生。 日軍惡劣對待戰俘,並做苦工拷打,生病無醫藥治療,有兩位戰俘去逝,直到八月日本戰敗才結束。
當年才八歲的磺窟人王財慶,因父親王萬山受命教導戰俘農作,故有機會常入營探視, 也學會了一句英文,就是戰俘駕趕牛隻犁田時,喊著「卡莫、卡莫」。而每到傍晚, 戰俘們總會被押到下方這磺窟溪中露天洗澡。
--- 吳智慶撰文 (山水客文化學會)


[行旅照片]

從獅尾登山口起登,先是一段芒草路,然後進入森林。
土匪洞,為天然岩洞,但空間不大,僅容幾人而已。
森林蓊鬱,幽緻怡人。
獅子頭山一等三角點。高857公尺。附近有古戰壕遺址。
獅子頭山稜線森林小徑,平緩易走。
古井。
爬往獅子頭前峰,前峰高865公尺,為最高點。
獅頭崖梯。
崖梯幾近垂直,可試試膽量。
獅子頭山的外型如一隻蹲伏的猛獅。
站在「觀獅坪」眺望獅子頭山,角度最佳。
防蕃古碑。
從下方處仰拍防蕃古碑。
碑文已漸磨滅,不易辨讀。
隘勇所遺址。
隘勇所遺址。石牆今猶在。
英軍戰俘營遺址,約在105縣道8公里處。
英軍戰俘營遺址紀念碑。
戰俘營遺址,只剩石塊駁坎。
磺窟溪,流水能不能留住記憶?

[行旅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