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147)

內湖.林秀俊古墓.清代採石場遺址.內湖庄役場會議室.郭氏古宅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林秀俊古墓

今天趁著假日,安排個短行程,走訪內湖四個市定古蹟。

第一站是「林秀俊墓」,建於清乾隆39年(1774年),為國家三級古蹟。這是我最近才知道的事。

這座古蹟的位置,網路資料寫的含糊,只說位置在「台北市內湖區文德段五小段三三三地號」。 這是地號,並非地址。交通資訊則提及,公車0東、286、617、630至「民權大橋」站下車下橋左行15分鐘。

我來到民權橋下,往左望,是一片廣大的重劃區。「左行15分鐘」,不知從何走起。我在烈日下繞了一圈, 茫然不知墓在何處,還闖進一處草叢堆裡,也找不到墳墓蹤跡。最後,決定開車在這個區域逐路搜索, 終於在堤頂大道旁找到這座古墓。

原來,這座古墓的位置十分明顯,墓地附近綠草如茵。我曾多次開車經過這裡,但堤頂大道為快速道路, 車速快,沒注意這座墓,以為只是一處小公園而已

解說牌是這麼介紹林秀俊這位台北盆地的拓墾先驅人物。

林秀俊墓

林秀俊,福建漳州人,生於康熙三十八年(西元一六九九年),卒於乾隆三十五年(西元一七七零年), 享年七十二歲。

林秀俊弱冠離鄉來臺開墾,五十歲以後自號「林成祖」, 致力擺接堡(板橋)及大加蚋堡(台北)一帶的墾拓與開圳, 其開墾範圍包括今板橋、土城、永和、中和及內湖一帶。

墓的形制採用傳統閩南式,以墓丘為中心,前置石彫墓碑,左右肩石夾立,矮垣層層彎曲伸出,呈環抱狀, 前有寬廣的墓庭與后土,格局開展,係由傳統風水理論所建造出來的結果,為台北盆地內少數完整保存的清代古墓。

這座古墓曾經於昭和3年(1928年)重修過。民國八十年內湖地區辦理市地重劃,墳墓有拆毀之虞, 幸好林家子孫主動爭取,呈請主管機關會同專家學者勘議,認定提列為國家三級古蹟,於是古墓得以保存至今。 民國九十年,因颱風水患,墓地受侵害毀損,政府依文化資產保護法撥款協助修建, 終於使這座古墓得以在這片青翠草地上供後人憑弔思古。這座古墓歷史悠久,已超過230年。

這座古墓正面對的堤頂大道,每天車流不斷,但我想應該沒有幾個人知道這裡有一座清朝古墓。

圖:清代採石場遺址(金面山山腰處)

離開堤頂大道,我轉往內湖環山路,探訪第二處古蹟-清代採石場遺址。

這座採石場遺址位於環山路1段136巷底,巷底就是金面山的登山口,兩年前我曾探訪過。

登山口有左右兩條路徑,皆可爬往金面山,一般以左徑為主,右徑較迂迴,山徑亦較原始,我取右行。 這段路是今天的古蹟行程唯一需要爬山的部份,我走走停停,約三十分鐘,抵半山腰的採石場遺址。 金面山以出產岩材著名,至今登頂的山脊還可看到凹凸崢嶸隆起的巨岩。

清代採石場遺址與台北建城歷史有關。光緒八年(1882年)台北建城,由福建巡撫岑毓英督辦, 後來改由台灣道劉璈督工,光緒十年(1884年)完工。當時建城所需的石材,選擇內湖及大直一 帶山區所產的安山岩為建材。這裡開採的石材,經由斜坡道運送下山,再用牛車,運送至基隆河渡船頭, 經河運載往今淡水河二號水門卸貨。金面山山腰還遺留著當年採石場的遺跡,見證了台北建城史的歷史。 今年為台北建城120週年紀念,而當年的城牆早已堙滅,城門則只剩北門(承恩門)仍保持著原貌, 其餘城門或被拆毀,或被重新改建。

我在採石場遺址,見散落的岩石,遙想當年台北城建城景象。以岩石的命運而言,120年前,金面山的石頭 被雀屏中選,搬下山,運至河,坐著船,入市區,成為台北城的基石和城牆。這些岩石經歷起伏的命運, 既親眼看見台灣巡撫劉銘傳坐著轎子風光進城,也目睹日本近衛師團的金戈鐵馬揚威入城。怎不感慨世事多變!

百年歷史滄桑,台北城的城牆消逝無蹤,而金面山的岩石依舊在,每天迎著晨曦,歡迎絡繹於途的登山客來造訪。 金面山的採石史事,亦曾經堙滅過。

後來,經由內湖當地文史人士努力挖掘歷史記憶,並呼籲奔走,這座清代採石場遺址終於被市政府指定為古蹟。 我想,當年獻身進城的金面山岩石若地下有知,應可瞑目於九泉。

圖:內湖庄役場會議室

離開採石場,我轉往內湖路二段,尋找另一處市定古蹟-內湖庄役場會議室。

這座古蹟位於內湖路二段342號,孤寂地座落於熱鬧的街道旁。日據時期大正九年(1920年),內湖地區設置內湖庄, 隸屬台北州七星郡管轄,郭華讓擔任首任庄長。

所謂的「役場」,即是現在的「鄉公所」,為地方行政機構。

臺灣光復後,民國三十四年(1945)台北縣政府將內湖庄役場會議室易名為「內湖鄉中山堂」。 民國五十七年(1968),內湖改隸台北市,內湖鄉中山堂更名為「內湖區公所禮堂」。 民國七十二年(1983),內湖區公所遷移至新建完工的行政中心大樓,該建築物更名為「內湖區民活動中心」。 目前則被列入市定古蹟。

「內湖庄役場會議室」是台北市少數僅存的日治時期庄役場建築物, 建築特色為典型的1920年代盛行的藝術裝飾(art deco)主義特色。可惜目前正在封樓整修中,未對外開放。我只能在屋外取景拍攝而已。 內湖路曾是內湖庄的老街,如今已無老街面貌,隔一條街,不遠處就是內湖熱鬧的德安百貨商圈。

圖:郭氏古宅

離開內湖庄役所議場,我走路前往附近尋找另一處市定古蹟-郭氏古宅。

古宅位於文德路241巷1弄16號,巷口就在文德路與成功路三段交會口附近。走進巷口, 左側有一條幽靜的小路,轉入小路,往上坡行。

這條小路卻非常幽靜,落葉散落於途,有走在山林裡的感覺。約走兩三分鐘,繞個彎, 一座古樸的二層紅磚樓就出現於我的眼前。我不禁發出讚嘆聲。我在網路上所見過的古宅照片只是殘樓一角, 我從不知道這棟古宅維護的如此完好。古宅散發出一股典雅的氣息。

或許是難得有訪客到來,古宅前突竄出一隻兇猛的老虎狗,未拴狗鍊,衝向前來對著我狂吠, 情況有些危急。我等待牠冷靜下來,才能佇足欣賞這座古樸優雅的古宅。

這座古宅是日據時期內湖庄首任庄長郭華讓的宅邸,位於內湖老街的西側山丘上, 約建於大正八年(1919),為當時流行的巴洛克建築風格。這一時期的台灣建築, 如大溪老街,如台北迪化街,如汐止周家古厝,都是這種型式的風格。紅磚、洗石子、 泥塑與彩色瓷磚裝飾,是典型的大正年代建築。大正時期的建築物,有相當規模且能保存至今者, 大概已剩不多了,都很有機會可以列為古蹟。

近十餘年來,內湖急遽發展,人口成長,高樓林立,不知多少古宅舊樓拆毀翻新, 而這座古宅或許是因地處小丘山腰之上,所以才能幸運地逃過一刼。如今已被列為市定古蹟,有公權力維護, 應可得到妥善的保護。古宅正門樓頂上方的牌匾刻寫「碧奉宮」,據說是因為古宅曾規劃做為寺廟, 但後來作罷。

面對古色古香的郭氏古宅,我有莫名的感動,我不禁疑惑懷想。這座城市,我既熟悉又陌生, 究竟還有多少我不知道的古蹟呢?我得好好蒐集資料,找個時間去一一走訪。

旅遊日期:2004.5.8   


[行旅照片]

林秀俊墓(1)
林秀俊墓(2)
林秀俊墓(3)
金面山步道,蕨類茂盛生長。
金面山,山脊處處可見巨岩纍纍。
山腰小平台,可俯瞰市區。
採石場遺跡,巨岩上有鑿洞痕。
內湖庄役場會議室(1)
內湖庄役場會議室(2)
文德路241巷1弄,幽雅的小路。
郭家古宅(1)
郭家古宅(2)
郭家古宅(3)
兇猛的老虎狗虎視眈眈向我逼來,未帶登山杖,又未帶麵包乾糧,
如何脫困?情勢正危急,而數位相機又電池耗盡,無法搶拍古宅;
於是趕緊卸下揹包取出新電池。
老虎狗看我手裡握著新取出的四顆電池,以為是狗飼料,
臉部表情瞬間丕變,由兇殘轉而柔順,搖著搖尾巴示好而來。
牠走近時,發現是我拿的是電池而非狗食,大失所望;
而又自覺失態,於是迅速掉頭離開現場。

[行旅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