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138)

景美.仙跡岩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仙跡岩(遠處為蟾蜍山,呂洞賓起跳處)

仙跡岩座落於台北市文山區,該地區舊稱「景美」,仙跡岩又稱「景美山」。

景美山, 位於景美溪匯入新店溪之溪口附近,故又名「溪子口山」。

景美山頂處的有一巨石,巨石上有一足跡,相傳石上足跡為仙人呂洞賓所留,因此稱之為「仙跡岩」。 這只是先民豐富的想像力而已。民間相傳呂洞賓施展仙功,從北方的蟾蜍山欲躍往木柵指南宮, 結果「神仙打鼓有時錯,腳步踏錯誰人無」(閩南語),一不小心失足,就在景美山留下這個足跡。

有仙跡傳說附會,如今,在山頂下方處,蓋了座仙巖廟祭祀呂洞賓,為神蹟添色,仙跡岩更名聞遐邇。 在仙巖廟眺望台北盆地,蟾蜍山(又稱「內埔山」)就在北邊的公館附近,這座山一半為軍事基地, 有電塔雷達設施,另一半山坡則被墓地佔滿,凌亂不堪。不得不佩服呂洞賓有先見之明,早早搬離該山。

景美,源自更舊的地名,「梘尾」。「梘」是架在地上,以木樁和木板構成ㄩ型槽木管, 用以輸送灌溉用水。乾隆25年(1760年),郭錫瑠鑿成「瑠公圳」,自新店大坪林以梘引水, 景美正位於梘之末端尾,後來形成市街,稱為「梘尾街」。日據時期,因「梘」字艱澀, 「梘」與「景」音近似,故將「梘尾」易名為「景尾」。

台灣光復後,民國三十九年(1950), 景尾由深坑鄉劃分出來設鎮,當地耆老以「景尾」名稱不雅,使人聯想「風景最差」, 乃建議改為「景美」(「風景美麗」)。有趣的是,「景尾」雖改名為「景美」,但閩南語的讀音還是沒變, 唸「景尾(馬)」,而不是「景美(米)」。

民國57年(1968年)台北市政府改制為院轄市,「景美鎮」納入台北市版圖,成為「景美區」, 民國79年與「木柵區」合併為「文山區」。

景美和木柵一樣,都是福建安溪人後裔的天下,以高、張、林三姓為主。這塊土地最早為平埔族秀朗社民所居, 雍正七年(1729)粵人入墾,占領土地,驅逐原住民;但後來福建泉州府安溪移民入墾,又驅逐粵人。 安溪人又繼續深入木柵、深坑、石碇等地拓墾。

探訪一個地方之前,我總會先上網找些有關當地的資料,有背景知識,再出發旅遊,會有助於行旅時的觀察力, 也更能激盪出行旅的樂趣。

圖:樸質的泥徑,幽雅怡人

今天我和老婆一起來爬仙跡岩。這是我第一次爬仙跡岩。

仙跡岩只算是市區小郊山,登山步道縱橫交錯,四周附近有14個大小登山口。一般遊客多以景興 路243巷的仙跡岩牌樓為主要入口,拾級而上,可直抵仙跡岩及仙巖廟。

這麼多的登山口,我選擇從興隆路三段304巷(海巡署站)的入口上山。這個登山口較少人走,雖冷僻, 但「我的赤腳旅行」網站的版主斌斌曾推薦這條路。這條山徑只有初爬時一小段水泥石階, 接著都是樸質的泥土路,很適合赤腳走路。我雖然不習慣赤腳爬山,但同樣喜歡走泥土徑, 我不喜歡花崗岩步道那種冷硬的感覺。

沿途多走在翠綠盎然的相思樹林裡,有淡淡幽香。再過一陣子,四月中旬左右,相思樹花開,黃花點點, 隨風飄揚,落英繽紛如相思雨,泥土地也會染上黃色一片的相思海。在台北郊山都不難看到這樣的美景。 雖然稱不上壯闊綺麗,但頗能觸動敏銳的旅人情懷。

一路往上爬,坡緩易行,約十三、四分鐘,遇Y型岔路口,附近有簡易早覺會涼亭及空地。取右行,循著山路, 雖有小叉路,但一路指標清晰。不久,爬至較高點,已可望見部份市景。

到了山上,主要步道都已鋪上石階路,但在步道林間內還有舊的泥土徑。我捨步道就泥徑。泥徑穿梭於林蔭間, 行走起來感覺更幽靜。

圖:仙跡岩眺望台北市區(前方山頭為蟾蜍山)

從Y型叉路口起算,約20分鐘,來到更高點,展望台北市區,視野愈遼闊。

不過今天天氣陰霾,市區籠罩著薄霧, 蟾蜍山灰灰濛濛,Taipei 101則宛如海市蜃樓,才勉強隱約可見。

至於資料上寫說,可遠眺左觀音、右大屯,則只能想像而已。

從高處往下走,約兩分鐘,來到一小鞍部處。從這裡起,可往上爬至景美山最高處,仙跡岩就在山頂下方 的涼亭旁。這段登頂的步道採高架棧道,木造的棧道加木製欄杆,頗有質感,很典雅的味道,踩踏起來的 觸感也很柔緻。木造棧道或許無法像花崗岩步道耐久,但給旅人的感受完全不一樣。我也有想脫鞋的衝動。

爬上棧道,來到景美山頂處的三角點位置。景美山,海拔144公尺而已,但擁有一顆二等三角點(No.1043); 也擁有一顆一等衛星控制點(No.43)。這代表著這座山頭的視野展望廣闊遼遠。

再向前走,來到下方處的涼亭旁,就看到了聽聞已久的仙跡岩。所謂「百聞不如一見」,但關於神蹟, 想像總是勝於親睹。「仙跡岩」就在欄杆外,但被鐵絲網包圍,無法躍上去看仙跡足印。這塊大石頭, 本身僅是一巨石而已,並無出奇之處。但這裡視野真的很棒。雖然天氣不佳,能見度差,但還是可以想見天氣清朗時的視野。

圖:古樸日式石燈,就位於仙巖廟前

往前走,接上景興路243巷牌樓上行的主步道。

續循著步道往上走,水泥步道變寬闊,約三、四公尺寬, 接近仙巖廟時,步道旁出現幾座古樸的日式寺廟石燈,再轉個彎,到了仙巖廟。

老婆問我,才知道仙巖廟供奉呂洞賓。入境隨俗,我在廟前行禮參拜。這引起老婆關切,追問我是何居心。 我只是笑笑而已。我既然不相信仙跡神蹟,又怎會相信呂洞賓破壞婚姻愛情的本事。

對婚姻幸福這件事,女人總是相信命運多一些。不只這仙跡岩的仙巖廟會令老婆有所顧忌, 木柵指南宮在老婆眼裡也是禁地。談戀愛時,不得不遠避指南宮。我從年輕時就不熟悉木柵貓空一帶,其原因應該與呂洞賓有關。

至於女人為什麼較迷信,我想並非天性如此,而是文化因素制約使然。若社會文化愈壓抑女性追求獨立自主; 愈要求女性扮演柔順的傳統角色;愈教化女人要被動的等待幸福;愈要求女人配合輔佐男人時; 女人婚姻幸福與否就會取決於嫁到什麼樣的丈夫,而不是掌握在自己的手裡,則女人愈會傾向於宿命論, 愈會求助於不可知的茫茫命運。

所幸時代愈來愈進步,兩性之間愈趨平權,女性已漸取得獨立自主的地位。 就性別階級立場而言,我是個既得利益者,但我樂於看見這種社會趨勢,我願意放棄既得利益。 這來自於我深厚的自省能力,也因為我擁有兩個逐漸長大的女兒。我期待有一天,她們充滿自信, 主動帶著男朋友去逛木柵指南宮。

仙跡岩是非常大眾化的郊山,網路資料又極詳盡,旅人爬仙跡岩,還能寫出什麼東西來。繞一圈, 兩小時,循原路下山。直到下山時,我還沒想到什麼可寫的題材。不知道呂洞賓會不會保佑我寫得出旅記來?

旅遊日期:2004.3.21  


[讀者迴響]
Tony兄新旅記已經拜讀,我又有點小小意見啦。第一是梘,它不是架在地上,而是架在景美溪上(以瑠公圳來說)、 讓灌溉用水得以從新店大坪林跨越至景美的。其次、其實郭錫瑠在世時並沒有完成整條瑠公圳, 跨越景美溪的木梘工程是他的兒子完成的。一開始的確是ㄩ形,但行人經常當成橋走、所以很容易損壞, 後來改成倒三角形、就難以行人了。第三、許多臺灣地名改字以後、大家還是習慣用原來的字面讀音來讀, 例如基隆讀做(雞籠--漳泉讀音又不同)、馬公還是讀做(媽宮),都是常見的例子。 對了、把「尾」讀成「馬」、可不是所有臺灣的閩南語系人口都這麼念喔,漳州、泉州、 甚至泉州底下的同安人讀法都不同喔。抱歉我不會寫語言學的拼音,只能請大家意會了, 非閩南語系的朋友、也同時向大家說聲對不起了。...法賓 (2004-4-5)
(感謝法賓兄! by Tony)


[行旅照片]

仙跡岩登山口(興隆路三段304巷)。
樸拙的泥徑。
相思樹林,林蔭怡人。
相思樹與步道一景。
可愛的小鳥指示牌。
仙跡岩附近的木製棧道。
仙跡岩旁的棧道與涼亭。
仙跡岩(巨大砂岩)。
仙跡岩與蟾蜍山(遠處,呂洞賓起跳處)。
棧道的典雅風味,讓旅人歡喜徜徉其間。
古樸日式石燈,就位於仙巖廟前。
仙巖廟前的參拜大道。
仙跡岩眺望台北市區。

[行旅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