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126)

基隆.中山峽谷(森林古道).大武崙砲台.海興路森林步道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中山峽谷(森林古道)

中山峽谷(森林古道)位於基隆外木山與大武崙之間,是去年十一月才為外界所聞的一條古道。

當年外木山、大武崙兩漁村無道路通往市區,漁民必須翻山越嶺,將漁獲運往市區, 於是便走出了這條古道。

這條「魚路」古道因位於基隆市中山區,而古道路線因沿著兩漁村間地勢較緩的丘陵峽谷森林而行, 因而取名「中山峽谷」,又名「森林古道」。

去年底,我曾探訪中山峽谷,但因時間匆忙,只走一小段便折返。最近,接到山友來信, 介紹這條古道,剛好又逢歲末年盡之際,想去看看海,於是有今日之行。

去年路線,走北二高至基隆,過大竿林隧道,下德安路交流道, 一路來到外木山、大武崙漁港之間的海濱產業道路的古道入口處。中山峽谷的登山口就在道路旁, 有一簡易標誌及鋁梯。停車處,欄杆外,海岸岩石纍纍,浪濤激起白雪。今日北風野勁,一下車就感到天寒風冷。

從登山指標處,爬小鋁梯,越上道路護牆,開始我的古道之旅。山坡左側有小溪,而大抵古道是沿著小溪旁而上。 山坡面迎東北季風吹襲,沿途景觀以草芒麻瓊等耐寒植物為主,行走其間,無所遮蔽。漸爬漸高,回頭望海, 海漸遠漸闊,視野亦隨地勢走高而漸開展。

約五、六分鐘,兩山漸狹,小徑穿進森林裡。森林裡, 林木遮蔽,雖然視線被阻,但樹林亦擋住北風,森林內無風襲之苦,便漸感舒適。這條古道, 為泥土小徑,沿著乾涸的山溝旁緩緩而上,坡不陡,走來不覺疲累,心情便能融入這幽靜的森林氣氛之中。

圖:自"立正觀景坪"眺望山海美景

森林路約十五分鐘,突然間穿出森林,來到上方,接德安路。

我感到有點意外。這條古道遠比我想像的輕鬆易行, 全程才花二十分鐘而已。

德安路,為環山公路,下方處與北二高相接,彎繞上山,可通往大武崙砲台、 情人湖風景區,連接基金公路。

越過德安路,還有古道小徑續往下走,可至中山區的大竿林一帶,約還有二公里左右。我未再往下走。 古道與德安路交界處,有觀景亭,名為「立正觀景坪」。駐立此處,眺望海景,山海景色十分壯闊。

觀景坪貼了幾張報紙簡報,介紹了中山峽谷(森林古道)闢建始末。 原來,這條古道是由一位高齡七十八歲的周老先生,用鋤頭鐮刀,花了三年時間,重新將這條已堙滅的古道整建出來的。

報紙上寫說,周老先生原隸屬於青年軍二0一師,民國三十七、八年隨政府來台,後因孫立人事件, 被迫退伍。由於在台無親朋,故輾轉做過許多卑微工作,茹苦生活,後來在基隆落腳,娶妻生子。 周老先生猶記得三十年前在大武崙砲台與大武崙澳仔漁村、外木山之間有一條古道,是他當年常遊覽基隆外海之處, 但隨著基金公路、環山公路、外木山產業道路通車後,這條古道卻被遺忘而消失。於是三年前, 周老先生重新找出這條古道,以三年時間,劈草搬石,終使古道重見天日。

圖:周老先生以三年時間重建中山峽谷古道(翻拍自報紙報導)

讀簡報,頗感動。周老先生雖然只是大時代裡的小人物,又為國家所棄,生活歷盡艱辛, 然而對鄉土的關心卻令人感動。

他整理古道的事蹟終於獲得注意,得到媒體的報導。他的名字將會與這條古道一樣,在地方上永遠流傳下去。

在觀景坪,有周老先生自述的人生簡歷,我抄錄如后:

我的人生經過簡歷

民國三十七年青年軍二0一師在漢口市招考來台灣,前受訓地址為鳳山五塊厝浩仁里維盛村第二甲第二戶, 青年軍第二0一師搜索營第二連,周立正我有去申請退伍令,但是上級長官不准, 因為先總統 蔣公和孫立人將軍出事情,我就從軍隊退下來,可是在人生地不熟、 舉目無親的環境下,自謀生活是多麼鞎苦,回憶起過去往事,就不禁黯然流出傷心的眼淚, 現在我還是一個有實無名的軍人,有屈無處申訴。
周立正敬啟

讀簡歷,不禁想起轟動一時的「孫立人事件」。這件事因事過境遷,對國家社會的影響已淡微。

孫立人將軍為二次大戰時名將,因率中國遠征軍赴滇緬戰場,戰功彪炳,獲青天白日勛章, 軍事才華受英美各國推崇。民國三十八年,國共內戰失利,政府撤退來台,局勢風雨飄搖。 美國政府內部對台政策出現分岐,部份人士認為蔣介石領導失敗,將無法維持台灣政局, 因此密謀扶持聲譽卓著的孫立人將軍取代蔣介石地位。

此項密謀風險極大,未獲美方高層首肯, 最終未付諸行動,孫立人將軍亦未參與叛謀。蔣介石總統聞悉,迅速採取行動,羅熾罪名, 以孫立人部屬涉及叛亂,剝奪孫立人軍權,並將其軟禁。孫立人將軍所轄青年軍部屬亦遭牽連, 或遭逮捕囚禁,或強迫退伍,或遭禁錮,升遷受阻,倍受打擊。孫立人將軍從此遭軟禁幽居四十餘年。 獲平反時,已是白髮蒼蒼、八十幾歲的風燭老人。

周老先生當年為獻身軍旅的熱血青年,因孫案而被迫離開軍隊,從此輾轉流離, 心中難免委屈,但他終究沒有被時代的悲劇所淹沒。三十年來,他在住家附近山林, 默默闢建涼亭木椅,做為民眾登山休閒之用,終於以整建「中山峽谷森林古道」而為地方所聞。 從報紙簡報上,我看到了他老當益壯、樂觀奮鬥的身影。

觀景坪有小徑爬往附近崗嶺,我爬上高處,在更高處望海,景緻愈壯闊。在嶺上, 望見兩隻老鷹於嶺空翱翔,無畏北風勁寒。自然旅行家劉克襄曾指出,北台灣最容易發現老鷹的地點, 就屬於基隆港附近外木山和情人湖一帶的山嶺,在秋冬時,常可看到牠們孤獨而蒼茫的身影。 因為環境污染及獵殺,台灣的老鷹已漸稀少。 此時此際,見孤鷹飛翔於蒼茫山海,無畏風艱的影像,讓人心情上不再那麼孤獨。

下崗嶺,我沿著德安路,走往大武崙砲台,是一段公路健行。寬闊的環山公路,起伏平緩。公路處於背風面 ,走來輕鬆適意,約二十分鐘,抵達大武崙砲台。

圖:大武崙砲台-營房

大武崙砲台為國家二級古蹟,位於基隆港西側的大武崙山附近,與基隆港東側槓子寮山的槓子寮砲台互為犄角,捍衛基隆港。

砲台區座落於蒼鬱的森林裡,砲台外圍,有南北稜堡矮牆,供步兵防衛砲台之用。

砲台居高臨下,可監控海上往來船艦。站在稜堡牆外土堆上,眺望大海,海天遼闊,蒼蒼茫茫。

記得當年初次帶著妻小探訪大武崙砲台,當爬上砲台外圍堡牆,瞥見這壯闊的大海時,不禁驚嘆出聲。 女兒Jessica當時還小,脫口大叫:「哇!好大的湖!」惹得現場遊客開懷大笑。這是我對大武崙砲台最深刻的回憶。 以童年的眼光而言,走山路,繞山頭,爬上崗嶺,看到「好大的湖」,是很合理的聯想。大武崙砲台正位於山海之交, 據險要之地,捍衛著台灣北方門戶。

在砲台區漫走,穿梭於營房、砲盤區、觀測所、彈藥庫、避彈壕等砲台遺址,徘徊流連,總能引發陣陣思古情懷, 陷於歷史的思緒裡。

從大武崙砲台,有一條陡然而下的石階路,通往情人湖。我沿石階而下,至山腰台地處,有叉路, 左右各有路,為情人湖環湖步道。取左至情人湖,取右至附近的觀景塔樓。我取右行。在塔樓附近找到了切往海濱的 「海興路森林步道」。這是我的回程之路。這條步道可通往大武崙漁港附近的土地公廟。

今年九月來大武崙漁港沙灘溜龜時,就發現了這條步道的登山標誌。 只是不曉得它與中山峽谷之關聯。原來,兩條山路,正好構成一個環狀。由海濱出發,走中山峽谷古道, 爬上山嶺,再沿公路(德安路)至大武崙砲台,可接海興路森林步道回到海濱。兩條步道在海濱道路的登山口相距還不到五分鐘步程。

圖:海興路森林步道

海興路森林步道,是一條幽雅的森林步道,全程約950公尺。

熱心的登山團體,沿途每百公尺設一標誌, 像高速公路的里程碑,沿途也用小白漆漆樹幹,以為標誌導引。

我覺得白漆過多,雖然稍為畫蛇添足,但整體而言,這條步道是相當迷人的一條森林步道。

樸質的山徑、蒼鬱的森林,路程不長,坡度不陡,下坡路又易行, 一路走來,輕鬆自在,約二十分鐘,便下至海濱處的土地公廟。

大武崙漁港(澳仔漁村)已在不遠處。 從出口處,沿著海岸自行車道返回走,邊走邊欣賞海景,不到五分鐘,回到中山峽谷入口停車之處。

這樣一條環狀之旅,繞一圈,連休息,只須兩小時左右,但景緻變化多元。在海濱,有浪濤拍岩可觀; 走古道,有幽林雅徑怡人。在山嶺之上,可欣賞壯闊海天;在砲台區,可領略歷史情懷。一圈環狀路線, 山觀海景兼有,自然人文皆具,頗值得一遊。若夏日來訪,還可順道至大武崙漁港的沙灘戲水, 也應別有一番行旅風情。

旅遊日期:2003.12.27  


[行旅照片]

停車處,欣賞驚浪拍石。
中山峽谷(森林古道)。
自"立正觀景坪"眺望山海美景。
周立正老先生以三年時間重修中山峽谷森林古道(翻拍自報紙報導)。
眺望野柳岬角方向。
眺望基隆港方向。
自觀景坪眺望山海美景。
德安路,通往大武崙砲台。
大武崙砲台(1)營房。
大武崙砲台(2)營房。
大武崙砲台(3)砲盤區,已無大砲蹤跡。
遠眺情人湖附近的觀景塔樓。
大武崙砲台通往情人湖塔樓的石階路(稍嫌人工化)。
海興路森林步道(1)
海興路森林步道(2)
海興路森林步道出口處,有一土地公廟廟,此處離大武崙漁港(澳仔漁村)已不遠。
大武崙海灣,遠處為漁港沙灘。

[行旅圖]

[交通地圖](可用箭頭上下左右移動及放大縮小)

檢視較大的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