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坪林虎字碑(同治七年九月)
坪林虎字碑,是近十幾年來才被社會大眾熟知的一塊古碑。這塊虎字碑建於清朝同治七年(1868)九月,座落於今北宜公路最高點的石牌仔。
民國50年左右(1961),國軍拓寬北宜公路時,將這塊古碑移至今國防部後備司令部博愛園區保存。直到民國94年(2005),虎字碑終於回歸坪林,
存放於坪林茶業博物館,同時複製一塊虎字碑放置於北宜公路石牌仔原址。
十三年前,我走訪跑馬古道時,初次看見坪林虎字碑復刻品,
後來又實地參觀坪林茶業博物館的虎字碑原碑真跡。
當時曾經有讀者提出疑問,認為同治七年(1868)劉明燈已卸職離台,怎麼會有同治七年的坪林虎字碑呢?因此懷疑古碑的真實性。
我查閱文獻資料,劉明燈是在同治七年年底卸職,而台灣總兵依例一年一巡,所以同治七年九月時,
劉明燈還是有可能北巡噶瑪蘭,而且這一次的北巡可以說是他的畢業之旅。因為北巡回來不久,劉明燈就卸職離台了。
圖:坪林虎字碑復刻品(跑馬古道北口)
其實當年我對讀者提出的疑問,並沒有深思熟慮。
幾天之前,我再次走訪闊別多年的跑馬古道。
抵達古道北口,詳細觀察坪林虎字碑,想起當年讀者的懷疑,加上這些年來的閱歷,於是決定再次探討此事。
關於坪林虎字碑的由來,事實或許不是如我原先所認知的。
坪林虎字碑,真的是劉明燈的畢業之旅,親臨此地所題的字碑?還是同治七年九月時,劉明燈根本就沒有北巡噶瑪蘭呢?
就目前我所找到的證據來看,坪林虎字碑很可能是劉明燈的未竟之旅,而非畢業之旅。
include('../adsense_cont.php');
?>
圖:草嶺古道虎字碑(同治六年冬)
首先就坪林虎字碑的石碑本身來分析。
同治六年(1867)冬,劉明燈北巡噶瑪蘭,在三貂嶺、草嶺題「金字碑」、「雄鎮蠻煙碑」、「虎字碑」。
這些碑碣的共同特色,就是就地取材,刻字於山壁或岩石,而同治七年(1868)立的坪林虎字碑,
卻是中規中矩的直立式石碑,做法明顯不同。此為一可疑之處。
不過也可以解釋說,或許是因為北宜古道石牌仔附近,並沒有適合刻字立碑的巨石或岩壁,
所以從附近溪谷尋找岩石,裁切成石碑,這並非不合理之事。
圖:坪林虎字碑落款「劉明燈書」(2006年拍攝)
第二可疑之處,是虎字碑的落款,我認為才是關鍵證據。
同治六年,劉明燈所題的「金字碑」、「雄鎮蠻煙碑」、「虎字碑」,落款處都刻「臺鎮使者劉明燈書」,
而同治七年九月「坪林虎字碑」的落款卻只寫「劉明燈書」而已,少了官銜。
導覽碑文提及,坪林虎字碑是當年劉明燈「南巡淡蘭跑馬古道」所題的碑碣;
既然劉明燈仍是以台灣總兵北巡,為什麼落落款時卻不書寫官銜呢?顯然不合常理。
一個可能的推測,就是同治六年冬,劉明燈北巡噶瑪蘭,在草嶺埡口附近立虎字碑以鎮風邪。往來淡蘭南路的商旅士紳得知此事,
於是向劉明燈請求墨寶,希望能在淡蘭南路的山巔、東北季風凜洌之處,也立一塊虎字碑,鎮風煞魔,庇佑往來行旅。
劉明燈自然樂意揮毫,以墨寶協助百姓。或者因為不是總兵出巡時所題的字,所以落款不書官銜;也或者可能劉明燈即將卸職,
所以就不書官銜。而這樣的推測也可以解釋上述第一個疑點,就是為何坪林虎字碑不是就地取材,刻字於岩壁,而是裁切工整的傳統石碑了。
以上的推測,能否找到文獻資料來佐證呢?
include('../adsense_cont.php');
?>
圖:三貂嶺金字碑(同治六年冬)
查閱歷史文獻,同治七年九月,對劉明燈來說,正值多事之秋,也是他仕途最黯淡之際。
在這個時候,他是否還能北巡噶瑪蘭呢?
同治六年,劉明燈就任台灣總兵不久,即遭遇「羅發號事件」(又稱「羅妹號事件」),美國派兵登陸南台灣,後來事件和平落幕。
該年冬天,劉明燈北巡噶瑪蘭,在三貂嶺題詩,即金字碑詩文,詩句:「海上鯨鯢今息浪,勤修武備拔良才。」
即是反映了這段史事背景。
不料同治七年(1868),劉明燈又遇到更大的事件,史稱「樟腦戰爭」(又稱「樟腦糾紛」)。
當時英商與台灣官府因樟腦交易糾紛,頻生衝突。於是英國政府以保護英商為由,派出兵艦前往台灣,
以武力作後盾,態度強硬,要求解決樟腦貿易問題。
圖:安平熱蘭遮城遺跡(毀於同治七年英軍砲擊)
當時清廷急緊指派特使曾憲德赴台,與英方進行談判。
曾憲德於農曆九月二十四日抵達台灣,當時情勢緊張,劉明燈豈會在此時,仍然依例北巡噶瑪蘭呢?
後來整個事件的演變,依臺灣文獻叢刊《籌辦夷務始末選輯/卷三/同治七年十月》所記,閩浙總督兼理福州將軍英桂、福建巡撫卞寶的報告,
農曆十月初八,兩艘英國軍艦抵達安平。安平協副將江國珍回報,英國將領聲稱即將攻打安平。而台灣總兵劉明燈得知訊息,立即派兵查探,
並諭令江國珍調集兵船,嚴密防守,並飭其約束兵丁,不得主動向英軍挑釁。
十月十二日(國曆11月25日)深夜,英軍派兵登陸,偷襲安平協署,守將江國珍兵敗,受傷服毒自盡。安平中、左、右三營軍裝火藥局庫,均被焚毀,
安平淪陷,而府城亦岌岌可危。曾憲德被迫再度重啟談判,終於與英國代表簽訂《樟腦條約》。
以當時情勢,曾憲德於農曆九月二十四日抵達台灣,英軍兵艦即將逼近台灣,台灣總兵劉明燈自當坐鎮台南本署,豈會在此時仍依例北巡噶瑪蘭呢?
include('../adsense_cont.php');
?>
圖:坪林虎字碑原碑(同治七年九月)
而劉明燈又為何會在同治七年底卸職離台呢?
根據《大清穆宗毅皇帝實錄.卷二百四十四》記載:
冬十月甲辰朔,諭內閣:「前因福建臺灣鎮總兵員缺緊要,當經諭令英桂等察看劉明燈能否勝任。
茲據奏稱:該總兵於臺灣重鎮不甚稱職;劉明燈著即開缺,交英桂、卞寶第再行詳加察看。」
十月甲辰朔,即農曆十月一日,也就是在樟腦戰爭還沒正式開打之前,朝廷已下旨,
決定將劉明燈「開缺」(免除職務,再找人選充任),並要求當時的閩浙總督英桂、福建巡撫卞寶再詳加看管劉明燈。
《大清穆宗毅皇帝實錄》於十月一日記載此事,據此可以判斷,劉明燈在九月時,應已從長官得知,
自己即將去職,而當時正值樟腦糾紛、英軍犯台之際,內外交迫,劉明燈豈有餘力北巡噶瑪蘭?
坪林虎字碑,落款「同治七年九月」,以當時習慣,應是指農曆九月。劉明燈揮毫之際,已知即將去職,所以揮毫時,不書官銜。
所以坪林虎字碑的來歷,應不是劉明燈的畢業之旅,而是未竟之旅。
同治五年(1866),閩浙總督左宗棠推薦部屬劉明燈出任台灣總兵時,左宗棠推薦評語如下:
「劉明燈,由湖南武舉隨臣討賊,積功洊擢今職;其人謀勇兼資,廉幹而善拊循,樸質而通方略,可望成一名將。以之調補臺灣鎮總兵,
並帶所部楚軍新左營弁勇赴任,必期稱職。」
劉明燈出任台灣總兵,前後大約兩年,最後不得志,黯然離開台灣。無論同治七年劉明燈是否曾經親臨北宜古道,坪林虎字碑的存在,
見證當時淡蘭古道南路已是一條重要的入蘭道,所以士紳請求劉明燈在離台之際,再次揮毫虎字,永留淡蘭南路。
旅記日期:2019.04.11
include('../leftbar_share.php');
?>
include('../sitetag.php');
?>
include('../adsense1.php');
?>
坪林虎字碑(同治七年九月),原碑保存於坪林茶業博物館。
坪林虎字碑(同治七年九月)復刻品,保存於跑馬古道北口(北宜公路最高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