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1362)

[北市信義].虎山自然步道—環狀路線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我拍攝的第一支露臉旅行影片
我拍攝的第一支露臉旅行影片

這是我拍攝的第一支露臉旅行影片。 這是蘊釀了一段時間的想法。

2019年,一年之始,決定今年的拍片方式要做這樣的轉變。

對於多數的YouTuber來說,露臉主持頻道,本來就是天經地義,或自然而來的事;而對我來說, 卻代表著要改變十八年的創作風格。心情的轉折,不可謂不大。

我在2017年7月,正式經營YouTube頻道,開始拍攝旅行影片。從部落格的老手,變成YouTube界的生手;一路走來, 從生澀摸索,到逐漸得心應手。

在拍影片的過程中,其實我很早就體悟到,以影片介紹旅行景點,最好的方式應該是要有一個主持人來介紹景點, 例如:《MIT台灣誌》的麥覺明、《祕境不思溢》的廖科溢,或者如《食尚玩家》浩子、阿翔、莎莎等人,這樣的影片表現才會更活潑, 也更能深入的介紹景點。

三清宮大葉雀榕(虎山生態步道)
三清宮大葉雀榕(虎山生態步道)

我雖然有此體認,不過卻一直沒這麼做。

因為十八年來,我寫旅記,分享旅行心情,一向保持低調。

讀者在我的旅記之中,幾乎看不到我本人的正面照片。即使因為情境需要(例如襯托景物大小比例)而必須曝光,我也會儘量縮小圖片。 十八年來,我的網路創作風格與心情,一言以蔽之,就是:

苟全性命於山林,不求浮名於社會。

成為旅遊類型的YouTuber之後,上述的心情及理念,卻成了創作的阻礙。尤其是2018年歲末,我走訪一系列台北大縱走行程時, 特別有感觸。

台北大縱走的每一段,都是路線長,歧路多。一整天的行程下來,累積拍攝的影片數量,初稿剪接下來, 至少片長都超過半個小時以上。如此長的影片,如果沒有一個主持人串場或在影片中講解,光憑靠字幕說明, 既不容易解說,而且片長又嫌單調,很難讓觀眾有耐心的看完。若是一再剪接,縮短影片,則又會漏掉許多路況情節,顧此而失彼。

於是我的YouTuber生涯,終於來到了一個轉折點,做決定的時刻到了。心情上,我必須從一個Blogger(部落客), 徹底轉變成為一個YouTuber了。

淡蘭古道∼金字碑古道(2004年)
淡蘭古道∼金字碑古道

在2019年之初,做此決定,也與我今年的登山願景有關。

今年的登山願景,是想要全面走訪淡蘭古道。

十幾年來,我已走過台北、宜蘭之間,無數條淡蘭古道。

新的一年,決定重訪淡蘭古道,想以影片記錄這些古道。比起台北大縱走的挑戰登高,其實我更鍾情於悠遊淡蘭古道, 而如果能夠以更生動寫實的方式,記錄淡蘭古道及介紹淡蘭古道,我又何惜於固守自己的風格不變呢?

淡蘭古道,出發之前,我當然需要先練兵。畢竟這一年多來,拍攝影片,我不曾現場收音,也不曾幕後配音, 技巧自然有待磨練,應該先作好準備再上路。

這支影片《虎山自然步道—環狀路線》,片長23分半,就是我的練習之作。

虎山溪松山三坑磚造煙囪遺跡(2003年)
虎山溪松山三坑磚造煙囪遺跡(2003年)

邊做邊學,如我預料,果然出現不少問題。

現場收音不良,問題明顯,下次改進。

主持技巧,還很生嫩,不過沒關係,畢竟這是我的處女作。一回生,二回熟。

而露臉主持的優點,從這支影片也可以看得出來,例如:虎山溪的松山三坑遺跡,深隱於樹叢的磚造煙囪,透過這樣的拍攝方式, 現場解說,就可以很深入而詳細的介紹給觀眾。

終於辛苦製作完成這支影片。首次大辣辣的面對鏡頭,真的很不習慣。想起十八年來,低調寫文章,如今卻要高調拍影片;這心情的轉折,就用一句話來形容:

守節十八冬,臨老入花叢。


旅遊日期:2019.01.07 (寫於2019.01.12)  


【旅行照片】

虎山自然步道登山口—松山慈惠堂。
(註:這裡早期屬於松山區,所以叫做松山慈惠堂,現在是信義區)

虎山溪。

真光禪寺。

復興園看夜景。

虎山自然步道,右側往虎山生態步道。

虎山自然步道。

虎山自然步道,途中遠眺松山三坑磚造煙囪遺跡。

[旅行地圖]

[交通地圖](可用箭頭上下左右移動及放大縮小)(建議放大螢幕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