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旅行的第二天, 清晨七點,天色剛亮,老婆和孩子還在睡夢中。我趁這個時候,獨自前去探訪集集兩塊名列國家一級古蹟的碑碣。
探訪冷門的古蹟景點,我偏好一個人的旅行,可以不會彼此互相連累心情。我在說誰呢?當然是指我家小東。
畢竟只是兩塊不起眼的石碣,小朋友沒有興趣,也是理所當然的。所以我就利用清晨的時光獨遊,孩子安睡,
而我的旅行的心情也較悠然自在。
圖:開闢鴻荒碣,位於集集大橋橋下(欄杆外的大岩石底處)。
開車從飯店出發,車行幾分鐘,抵達集集大橋。集集大橋跨越濁水溪,通往竹山。
橋頭右側有座小山,名為「獅仔頭山」,又稱「草嶺」。
我想探訪的第一塊古碣「開闢鴻荒」就座落於獅仔頭山山腳的濁水溪北岸,緊臨集集大橋。
集集大橋橋頭之前的路旁,設有停車空格,來到此地,卻發現通往「開闢鴻荒」石碣的步道入口已封閉。
既然來了,還是越進看看。石階路下行,來到集集大橋橋下的廣場,這裡立有導覽展示牌,介紹八通關古道的歷史。
我抬頭以目光搜尋山壁,卻不見「開闢鴻荒」刻字,廣場旁的欄杆外有一塊大岩石,也未見岩壁有任何刻字。
在附近繞尋了一下,後來才發現原來刻字就在欄杆外這塊大岩石的低處,刻字比我想像的小,又被欄杆遮住視線,難怪一開始沒注意到。
岩石上面就只刻著「開闢鴻荒」四個字,沒有落款書寫年代及署名。這塊古碣與八通關古道的歷史有關,相傳是當年率兵開闢八通關古道的總兵吳光亮所題,
被登錄為國家一級古蹟。
圖:開闢鴻荒碣
八通關古道的闢建,與牡丹社事件有關。
同治十年(1871),數十名琉球百姓,搭船遭遇風浪,船隻漂流至南台灣,登陸之後,
五十四名遭到台灣原住民殺害。
同治十三年(1874),日本政府以此為藉口,出兵台灣,攻進牡丹社,
並打算長期佔領當時被清廷視為化外之地的「番地」。
清廷得知消息,立即任命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為欽差大臣,趕赴台灣因應變局。沈葆楨抵台之後,積極展開軍事佈防,
為避免日軍侵入台灣防務空虛的後山,於是急派軍隊探勘及開闢通往後山的道路,以作防備。
一觸即發的兩國戰爭,因清廷正值同治中興之際,反應迅速,而日本則處於治維新之初,國力不足,不敢硬拼,
最後雙方達成和議,日本索賠退兵。
事件之後,沈葆楨奏請「開山撫番」奉准,台灣山區弛禁,鼓勵漢人入墾,正式興建北、中、南三條橫貫道路,
通往台灣後山,並以武力為後盾,迫使台灣原住民族歸順朝廷,接受官府治理。
include('../adsense_cont.php');
?>
光緒元年(1875)農曆正月初九,中路正式動工,由林圮埔(今竹山)、社寮(今竹山鎮社寮里)二路起工,
至大坪頂會合,再越過鳳凰山、八通關,於同年十一月,抵達後山的璞石閣(今花蓮縣玉里鎮),
全程約152公里,即為八通關古道。
八通關古道,起自竹山,行走於濁水溪南岸, 越過鳳凰山,再沿著陳有蘭溪,深入上游東埔,
最後從玉山附近的八通關越嶺,進入花蓮,抵達今日花蓮縣的玉里鎮。集集位於濁水溪北岸,
並不在八通關古道路線上,為什麼吳光亮在會此處勒石刻文呢?
這是因為牡丹社事件期間,南澳總兵吳光亮奉令來台赴援,率領兩營駐紮集集埔一帶,既防盜匪,
也同時派遣士兵入山探路。開闢鴻荒石碣,可能就是當時所題刻的。
圖:濁水橋橋柱遺跡
開闢鴻荒石碣旁,有階梯步道上行,可以通往獅仔頭山,稱為「天梯步道」。因為時間不足,所以我就略過不爬了。
這裡有一座吊橋橋柱遺跡,是日治時代興建的吊橋。
獅仔頭山的河岸是昔日集集往來竹山的重要渡口,紳商出資設置義渡,便利商旅往來。日治時代昭和九年(1934),
日本政府興建鐵索橋,命名為「濁水橋」,取代了原有的義渡。如今濁水橋亦走了入歷史,被集集大橋所取代。
集集大橋旁的濁水溪上游處,有一排壯觀的閘門, 就是集集攔河堰了,這是台灣最大的攔河堰,供給彰化、雲林地區農業、民生及六輕工業區用水。
當年為了建集集堰,開闢鴻荒石碣一度面臨被水淹沒的命運,後來工程變更設計,改變壩軸位置,並減少一個疏洪孔道,才使古碣得以保存下來。
我來到集集大橋,近距離參觀攔河堰,也從橋上眺望濁水溪下游溪谷被溪水長期沖刷形成的小峽谷地貌。
圖:化及蠻貊碣
離開集集大橋,接著驅車前往集集鎮的另一頭,去探訪 「化及蠻貊」碣。
從民生東路經過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後,右轉小巷道進入,約0.85公里,抵達一戶民宅前,古碣就座落於道路旁。
岩石岩面刻有「化及蠻貊」四個字,頭尾刻有上下款,分別為:「欽命布政使銜署臺灣兵備道陳方伯撫番開墾處」、
「大清光緒拾參年春雲林撫墾局委員陳世烈題」。
陳方伯,是指陳鳴志(湖南人),是當時臺灣兵備道,陳世烈是其部屬,擔任雲林撫墾局委員,負責台灣中路的撫墾任務,
在此題字設立石碣,以誌長官撫番的功勳。
「開山撫番」,終告失敗。幾年之間,北、中、南路,在沿線原住民的反抗下,道路或中斷,或堙滅。
後山平原的「撫番」,雖然有進展,卻也付出血腥的代價。例如:光緒三年(1877),
吳光亮率領清兵在大港口屠殺阿美族奇密社族人,史稱「大港口事件」。
當年屠殺事件的地點,就在今日花蓮縣豐濱鄉靜浦國小校園內,立有大港口事件紀念碑,以悼念這場屠殺悲劇。
大清帝國的同治中興,最後自強夢碎;日本帝國的明治維新,則走向富強,在1895年實現了牡丹社事件的未圓之夢。
日治時代,日本政府另外建造一條八通關越嶺道路,以一站又一站的警察官吏駐在所及隘勇監督所構成警備線,
仍憑恃武力,完成了大清帝國未竟的「開山撫番」事業。(∼待續)
旅遊日期:2018.01.31(寫於2018.02.09)
include('../leftbar_share.php');
?>
include('../sitetag.php');
?>
include('../adsense1.php');
?>
【延伸閱讀】
.第1311篇 - 寒假之旅(1):地震斜塔.集集綠色隧道、集集環鎮自行車道
.第1313篇 - 寒假之旅(3):九族文化村
.第1314篇 - 寒假之旅(4):寒假之旅(4):日月潭一日遊
.第1315篇 - 寒假之旅(5):向山遊客中心.車埕木業展示館.八堡圳公園
.第1316篇 - 寒假之旅(6):台灣社區棒球大賽.彰化南瑤宮.扇形車庫
【旅行照片】
開闢鴻荒碣步道入口,立有封閉告示及圍欄。
開闢鴻荒碣,位於欄杆外巨岩的底處。
開闢鴻荒碣,沒有落款刻字,相傳為吳光亮總兵勒石。
日治時代濁水橋(吊橋)橋柱遺跡。
集集大橋,左為集集攔河堰。
include('../adsense_pict.php');
?>
集集攔河堰。堤堰上鋪設橋面,可以通行汽車。
從集集大橋眺望濁水溪下游河床,出現小峽谷地貌。
前往化及蠻貊碣的巷口,立有指示牌(集集鎮民生東路)。
化及蠻貊碣。光緒十三年(1887),雲林撫墾局委員陳世烈勒石。
include('../adsense2.php');
?>
[交通地圖](可用箭頭上下左右移動及放大縮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