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1288)

[北市中正].台大法學院.台北州知事官舍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台大法學院(社會科學院)
台大法學院(社會科學院)

今天陪著孩子來到東門國小,參加台北市國語演講比賽。

中午十二點,抵達東門國小校門口,先讓老婆和小東下車,進學校與老師會合,準備下午的比賽。

我開車繞到附近我熟悉的徐州路上,很順利的找到路邊停車位。 距離小東上台演講的比賽時間還有一個半小時,我於是利用這段空檔,舊地重遊附近幾處古蹟。

台大法學院位於徐州路21號,英國維多利亞時期流行的紅磚與洗石子搭配的典雅建築,有將近百年的歷史, 已被登錄為台北市市定古蹟。

圖:台大法學院校園
台大法學院校園

台大法學院,現在稱為「台大社會科學院」,雖然我習慣稱作「法學院」,不過後者的名稱較為名符其實。

當年台大法學院包括政治、經濟、社會、法律、商學系等科系,不只法律系而已,稱為法學院,並不恰當。

究其原因,或許是當年政府對「社會科學」這個字眼太敏感,大陸失敗的慘痛陰影仍在, 刻板印象認為研究社會科學的學者,大多是左派、反政府或支持共產黨,社會科學與社會主義被劃上了等號。 學術界自然要迴避敏感名詞,以避免觸犯時禁了。

台大法學院並不是位於社會大眾熟知的羅斯福路四段公館附近、那片校園廣闊的校總區,而是單獨孤懸於徐州路上這塊小小院區裡。 以前法學院的學生總會有點臭屁的說,這是政府的陰謀,要將法學院的學生隔絕於外,以免其他各院各系學生的思想受到感染。

圖:台大法學院校園
台大法學院校園

學生會講說這樣臭屁的話,當然是因為年少輕狂,不過卻也有幾分事實。

威權時代的台灣,民主運動的活躍分子,有不少出身於台大法學院。

而民主時代的台灣,民選總統也幾乎都是從台大法學院畢業的。

無論是稱「台大法學院」,或是「台大社會科學院」,如今在徐州路都已成了歷史。 孤懸在外多年的這個學院,現在已遷回公館校區了。

時光匆匆,我上次遊台大法學院、寫了一篇旅記,轉眼之間,已是十幾年前的事了。 這次舊地重遊,台大法學院,少了學生,變得寂寥冷清。

重遊台大法學院,發現前排教室走廊的牆壁,懸掛了一張簡單的看板,介紹了台大法學院的歷史淵源。 院區內幾棟百年古典建築,源自日治時代大正八年(1919)成立的台灣總督府高等商業學校,後來校名幾經變革, 日治末期又改名為「台北經濟專門學校」。

圖:台大法學院弄春池
台大法學院弄春池

日本結束在台統治之後,台北帝國大學改名為「國立台灣大學」,台北經濟專門學校後來成為「省立法商學院」。

民國36年(1947),台大法學院合併省立法商學院,法學院的院區也從羅斯福路校區遷至徐州路現址。

當年就讀於法學院,只覺得學校建築老舊,而渾然不知其歷史背景。如今回想起來,覺得不可思議。 四年期間,我不曾聽過任何師長、學長、同學提起法學院的過往歷史,不曾聽過「台北帝國大學」這六個字。 這整個世代的大學菁英可說是歷史失憶或失落的一代。

台大法學院的斜對面的徐州路46號,以前是台北市長官邸,門前總是有警察或警衛站崗。大門緊閉,庭院森森。 這棟典雅的日式豪宅庭院如今已蛻變為「市長官邸藝文沙龍」。三、四十年前,我不曉得國立台灣大學的前身是台北帝國大學; 當然也不會知道這棟台北市長官邸就以前是日治時代的台北州知事官邸了。

台大法學院對我的影響,十分深遠。我人生所持的理想與價值,可說是奠基於此地。過去在徐州路求學的點點滴滴, 不思量,自難忘。今天舊地重遊,就讓多情再笑我一次,不多談往事,僅拍一部短片作為留念。(∼待續


旅遊日期:2017.09.09(寫於2017.09.29)  


【延伸閱讀】
.第0110篇 - 2003.08.23 東和禪寺.台大法學院


【旅行照片】

台大法學院圍牆外的人行道。

台大法學院大門及警衛室。

台大法學院日式建築警衛室。

弄春池。

研究生圖書館。

前排教室建築立面。

牆壁懸掛台大法學院歷史淵源的簡介。

教室走廊。

後排教室建築立面。

前排教室建築背面。

教室與行政大樓之間的走廊。
市長官邸藝文沙龍(原台北州知事官舍)。
市長官邸藝文沙龍。
[旅行地圖]

[交通地圖](可用箭頭上下左右移動及放大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