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大嶺古道(北段)
大嶺古道是南港山歷史悠久的一條古道。
昔日居住在南港四份仔庄(今研究院路四段)的農民,藉由這條山路,越過南港山鞍部,
運送稻米、茶葉等農產品前往錫口(松山)街市販售,然後購買日用品返回後山。
日治初期實施土地調查,1904年繪製完成的《臺灣堡圖》,清楚的繪出這條南港山越嶺道路。
當時前山地區的後山埤庄、中陂庄、五份埔庄、三張犁庄一帶盡是一片田野,僅有錫口(今饒河夜市松山媽祖廟)形成熱鬧的市街。
觀覽古地圖,對照今日台北市信義區高樓大廈的都會之景,可以感受到百年之間此地環境的劇烈變化。
圖:大嶺古道(南段)
大嶺古道是我十六年前初寫旅記時,最早寫過的幾篇旅記之一。
當時對這條古道的歷史渾然不知,繪畫的旅行地圖,南北方向顛倒,地圖比例失真,
如今自己看來也覺得可笑。
這也反映了當時我所處的網路現實環境。
當時Google還沒有提供衛星地圖服務,
而中央研究院的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的《臺灣百年歷史地圖》,也是很多年之後才提供網路線上服務。
所以早期走訪古道,對其舊路路線及人文歷史,宛如瞎子摸象,或道聽塗說,或以訛傳訛,只能以有限的資訊去揣測而已。
圖:大嶺古道越嶺鞍部
大嶺古道以南港山越嶺鞍部為界,北段稱為「北興宮步道」;南段則稱為「麗山橋口步道」。
大嶺古道的北段陡峭,南段平緩,反映了南港山的地貌特性。南港山的造山運動,地殼由東南向西北推擠,因而形成南緩北陡的地形風貌。
因此大嶺古道的北段,多為陡峭的石階路,攀爬較為辛苦;南段則地勢平緩,因此早期就有農民入山拓墾,
古道途中的永安居古厝是大嶺古道主要的人文遺跡。
我特別喜歡大嶺古道南段,從鞍部到麗山橋口的路段,保存較原始自然的風貌,大多維持質樸的泥土路,
不像北段的石階步道已全部更換為花崗石新石材了。
include('../adsense_cont.php');
?>
圖:大嶺古道南段登山口—福和宮
今天的大嶺古道之行,我從成福路269巷的北興宮登山口起登,大約半個小時,抵達古道海拔最高點的越嶺鞍部。
由鞍部下行,約半小時,抵達步道終點的福和宮。
由於白天氣溫炎熱,所以我下午4:30才從北興宮出發,抵達福和宮時已經下午5:30。
古道如昔,只是颱風過後,路徑有一些倒木雜草而已。
抵達福和宮時,發現南港天空烏雲漸漸密佈,即將下雨,而我一時疏忽,竟未帶雨衣。
福和宮前有小12公車站牌,可搭乘小巴士至捷運昆陽站。查詢班次,還須等半小時才有公車,於是決定循原路折返。
回程雖然一路趕路,不過行進速度終究比不上天氣變化的速度。
還沒抵達鞍部時,已經開始下雨。過鞍部後,雨勢漸大,終於趕到六角木亭,在此避雨。
這時已是傍晚漸夜時分。雨聲澆熄了一路相伴的美妙暮蟬鳴聲,涼亭周遭環繞著淅瀝淅瀝的雨聲音響,成了今日此行難忘的一段經驗。
拍了一部《大嶺古道》旅行短片,歡迎觀賞!
(大嶺古道。片長:8分51秒)
旅遊日期:2017.08.03(寫於2017.08.10)
include('../leftbar_share.php');
?>
include('../sitetag.php');
?>
include('../adsense1.php');
?>
【路程時間記錄】
北興宮→30分鐘→越嶺鞍部→30分鐘→福和宮(麗山橋口)
【延伸閱讀】
.第0004篇 -2001.10.10 南港山鞍部.麗山橋步道尋幽
.第0006篇 -2001.10.21 南港山鞍部.麗山橋步道尋幽(續)
.第0089篇 -2003.03.22 麗山橋步道.百年古厝
.第0494篇 -2007.09.04 《堡圖》尋寶-南港山有哪幾條古道?
.第0626篇 -2008.09.11 南港山縱走(東段).大嶺古道
【旅行照片】
大嶺古道北段起點—北興宮(成福路269巷)。
登山口。
大嶺古道北段,又稱「北興宮步道」,全線鋪設花崗石石階。
大嶺古道北段較平緩的一段路,有農民種植竹林。
大嶺古道北段爬向越嶺鞍部的陡峭路段。
include('../adsense_pict.php');
?>
大嶺古道越嶺鞍部旁的福德宮。
大嶺古道南段,下坡路往麗山橋口。下方為親山打印亭。
大嶺古道南段平緩,大多維持自然原始的泥土路。
大嶺古道南段,又稱「麗山橋口步道」。
古道旁的農寮及野薑花農圃。
抵達麗山橋口的福和宮(大嶺古道南段登山口)。
麗山橋(研究院路四段),往中華技術學院。
回程遇大雨,在大嶺古道北段六角涼亭避雨。
include('../adsense2.php');
?>
[旅行地圖]
[交通地圖](可用箭頭上下左右移動及放大縮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