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1213)

[臺灣老照片].1935年.《臺灣蕃界展望》∼賽夏、布農族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紋面的賽夏族男子
紋面的賽夏族男子

本篇旅記延續上主題,繼續分享《臺灣蕃界展望》一書的老照片,這次介紹賽夏族及布農族。

賽夏族主要分佈於今日苗栗縣南庄鄉與新竹縣五峰鄉交界的山區,依據日治時代昭和九年(1934)年底的人口統計, 賽夏族共有10個部落,人口數僅有1461人,是七個原住民族之中,人口數最少的一族。

《臺灣蕃界展望》介紹賽夏族,形容其民族性格「較為因循、姑息、缺乏霸氣」,這是因為賽夏族的族群少, 既與強大的泰雅族為鄰,飽受威脅;而另一方面由於居地接近平地,面臨漢人入墾侵界, 無力對抗,因此不得不周旋於外族之間,以圖生存。

臺灣原住民族各族之中,只有泰雅族(廣義包括賽德克族及太魯閣族)有紋面的傳統風俗,其次就是賽夏族了。 而賽夏族的紋面風俗即是受到泰雅族的影響。據說是藉以做為辨識,表明自己不是漢人,以避免遭到泰雅族人的馘首。

賽夏族最獨特的祭典就是著名的矮靈祭了,至今仍是賽夏族重要的傳統祭典。

圖:布農族塔馬荷社(Tamaho)頭目拉荷·阿雷(Dahu Ali)
紋面的賽夏族男子

布農族主要居住於臺灣中部海的中央山脈,根據昭和九年統計,人口數18,048人,是第四大族,卻是最驍勇善戰的一族。

臺灣原住民族最後歸順日本政府的部落,就是布農族的塔馬荷社,從「大分事件」(1915)爆發後, 一直對抗日本政府,直至昭和八年(1933)才接受招撫,前後長達十八年。

《臺灣蕃界展望》介紹布農族時,稱其民族性情「類似猛獸,有很深的警戒猜疑心。」 這應是「理藩」受挫之餘偏見之詞。筆者如實翻譯,敬請布農族朋友見諒。

為何布農族的戰力如此令日本政府頭痛呢? 熟悉布農族的日本人類學者森丑之助在大正二年(1913)的一場《關於臺灣蕃族》的演講中,提出了他個人的見解。

森氏指出,當時人們普遍認為「北蕃」泰雅族最為強悍,他則認為其實布農族更為強大。他指出, 泰雅族雖然強悍,但由於定居於較低海拔的山區,部落大多只有一年的存糧,一旦發生戰爭,泰雅族人無法兼顧農事, 很快就會缺糧;再加上泰雅族部落之間,彼此較少聯絡,甚至互相鬥爭,無法團結對外,所以即使起事反抗政府, 也很快就能夠平定。

布農族則居住於約1500公尺的高海拔的山區,一般家庭儲存的糧食可以維持三年,而且部落之間相當團結。此外, 臺灣所有的原住民族,即使是強悍的泰雅族,通常都不敢走出自己的部落領域,活動範圍小,所以容易以軍事封鎖。 布農族遷徙能力及活動領域廣闊,體力特別強,能揹負重擔,而且敢深入別族的領域打獵或活動;一旦反抗政府時, 有能力持久作戰,成為行蹤飄忽不定的游擊隊。「大分事件」之後,塔馬荷社的布農族戰士與日軍周旋長達十八年之久, 日本政府束手無策,最後雙方才達成和解(歸順)儀式。

我們欣賞這些臺灣過往的老照片時,除了欣賞臺灣舊時風土民情, 也因此有機會認識曾經發生在這塊土地而漸漸被人遺忘的歷史往事。

日期:2016.09.17 

p.s.本書為日治時代的著作,作者為日本人,書中稱臺灣原住民族為「蕃人」,是當時習慣用語,早已不合時宜, 翻譯仍如實譯述,以反映當時的時代風貌及偏見,並非筆者的觀點或立場,敬請讀者諒查。

【延伸閱讀】
.第1212篇 - 1935年.《臺灣蕃界展望》∼泰雅族
.第1214篇 - 1935年.《臺灣蕃界展望》∼鄒族、排灣族
.第1215篇 - 1935年.《臺灣蕃界展望》∼阿美族、雅美族


《臺灣蕃界展望》∼賽夏族及布農族圖選

賽夏族分佈於新竹州竹東、竹南、大湖等郡,是本島蕃族中人數最少的種族。由於居地鄰近強大的泰雅族,而平地方面又受到漢民族的入侵,民族性較為因循、姑息, 缺乏霸氣,其生活的風貌,由於與平地接壤,稍為受到本島人的同化,也受到泰雅族的影響,僅有語言仍保有賽夏族的獨特性。
【延伸閱讀】
.第0598篇 - [苗栗南庄].向天湖.向天湖山
.第0600篇 - [苗栗南庄].南庄老街
.第0990篇 - [苗栗南庄].橫屏背生態賞魚步道

賽夏族婦女(額頭紋面、臉頰沒有紋面)

蕃社展望 : 全以竹子建造的家屋(新竹州巴卡桑社)
【譯註】巴卡桑社(Pargasan),清代以來,稱為「獅里興社」, 屬於新竹州竹南郡「南庄蕃」,位於今日苗栗縣南庄鄉。

榖物倉 : 籠子造型建於陰涼之處(新竹州加拉灣社)
【譯註】加拉灣社(karawan),清代以來稱為「獅頭驛社」,位於今日苗栗南庄東河村。

掛陷阱捕捉鳥獸(新竹州大隘社)
【譯註】】大隘社(taiai),位於今日新竹縣五峰鄉大隘村

大隘社(Taiai)賽夏族人出獵時的情景。

祈禱 : 祈求疾病痊癒(新竹州大隘社)

機織 : 獨自編織麻布的情景(新竹州加拉灣社)

巴期達隘祭 : 每隔年舉行的大祭、幾百條紙狀的布條製成的奇異帽子(新竹州加拉灣社)
【譯註】巴斯達隘(Pastoal),俗稱稱「矮靈祭」。 據說南庄東河一帶曾住著一群身高約90公分的矮人族, 曾教導賽夏族人耕種技巧,有恩於賽夏族。後來卻彼此發生衝突, 於是賽夏族人設陷阱將矮人全部害死,不料從此以後,賽夏族卻接連遭逢農產歉收的問題。 賽夏族人因此感到害怕,擔心是遭到矮靈報復, 於是舉行矮靈祭,以表達對矮人的懺悔、贖罪及感恩的心情, 而成為賽夏族最特殊的祭典及文化傳承。
.延伸閱讀:第0598篇 - [苗栗南庄].向天湖.向天湖山

舞蹈(新竹州大隘社社)

布農族居住於以新高山為中心的臺灣中部一帶的深山,其性情類似猛獸,有很深的警戒猜疑心。 布農族是採大家族制,以家為單位,分成大小許多氏族,再選出總頭目。布農族的勢力範圍頗為廣大, 原本就居住於高山的山腹,與外界少有接觸,生活頗為頑迷、固陋,根深蒂固,很難以改變,因此本島最後歸順的蕃社, 就是布農族在高雄州轄下的塔馬荷(Tamoho)社,後來漸漸改變態度,才在昭和八年(1933)舉行歸順儀式。 近年來布農族大舉移住至東部平地,其生活有大的改善與進步。

【譯註】「大分事件」發生於大正四年(1915)5月17日,起因於日本政府收繳臺灣原住民槍枝激起的反抗, 塔馬社頭目拉荷·阿雷率族人殺死花蓮港廳玉里郡大分駐在所(今花蓮縣卓溪鄉大分)12名日警。 日本政府經過十八年的討伐,始終無法逮捕拉荷·阿雷,最後只好接受拉荷·阿雷提出的和解(日人稱為「歸順」)條件。 昭和八年(1933年)5月,最後80名塔馬社戰士才正式向日本政府「歸順」。


布農族男子(戴皮革帽及清涼衣服) 女子(漢族化服裝)。

蕃社展望 : 臺中州卡托固蘭社
【譯註】卡托固蘭社(Katoguran)社,屬於布農族巒大群,位於今日南投縣信義鄉。

帶著犬、豚、雞前往開墾地住宿(臺中州卡托固蘭社)

屋內充滿穀粟 :足以供應十年之需,貯藏量之多令誇讚(臺中州巴庫拉斯社)
【譯註】巴庫拉斯(Bakurasu),位於今日南投縣信義鄉位於南投縣信義鄉地利村,鄰濁水溪畔,為布農族卡社群部落。

交易所:以鹿角交換鹽及火柴等用品(臺東廳內本鹿社)
【譯註】內本鹿社(Laipunuk)),位於今臺東縣延平鄉內。

一家齊聚門前(花蓮港廳塔比拉社)
【譯註】塔比拉社(Tabira),屬於布農族巒社群,位於今花蓮縣卓溪鄉。

粟的收穫 : 細心的收割。
【譯註】布農族以栽種小米、玉米等農作物為主。

狩獵 : 布農族男子最快樂的事情(臺中州加年端社)
【譯註】加年端社(Kanetowan),位於南投縣濁水溪支流丹大溪的右岸,今屬於南投縣信義鄉雙龍村。

揹起捕獲的大山豬,凱旋返家。

打耳祭(射鹿耳之祭典)一 :以鹿耳為標的射擊,祈求狩獵 豐盛(花蓮港廳塔比拉社)
【譯註】打耳祭,又名「射耳祭」、「鹿耳祭」,布農族語稱「malahodaigian」, 即射鹿耳的意思。布農族每年在四、五月農事告一段落後,由頭目召集部落的男性族人到祭場舉行射鹿耳的祭典,女性則不能參加。經過獵前槍祭、射耳儀式、分肉與祭骨儀式,祭禮結束後,與行頌功酒宴時,女性就可以參與。族人齊唱八部合音、跳舞祈求豐收。

打耳祭(射鹿耳之祭典)二 :使用傳統弓矢射鹿耳(臺中州加年端社)

繪曆 : 沒有文字的本島蕃族中唯一使用繪曆,在長板刻劃以記錄年中行事曆(臺中州加年端社)。
【譯註】布農族的繪曆有日、月、草、木、人形等圖像,對應一年中應行的祭典、農耕和狩獵等重要節日。 據學者研究,布農族的天文曆法知識水平高於其他的臺灣原住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