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1212)

[台灣老照片].1935年.《臺灣蕃界展望》∼泰雅族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臺灣蕃界展望》
《臺灣蕃界展望》

《臺灣蕃界展望》出版於日治時代昭和十年(1935),收錄了當時泰雅、賽夏、布農、鄒族、排灣、阿美、雅美七個臺灣原住民族的相關照片, 出版者為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

這本書緣起於大正四年(1915)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出版的《臺灣蕃族圖譜》, 是由有「臺灣蕃界調查第一人」之稱的森丑之助撰寫編輯,當時先發行第一、二卷。

依照森氏當時的構想,計劃出版《台灣蕃族圖譜》及《台灣蕃族志》各十卷, 以總結他在二十年(1895~1915)之間對臺灣原住民族研究的成果。

然而,由於後來森丑之助不認同臺灣總督府的理蕃政策,「大分事件」爆發後,更轉移了森丑之助的注意力, 他不再熱衷於《台灣蕃族圖譜》及《台灣蕃族志》後續幾卷的著述,而是更積極的關心台灣原住民族命運。

圖:泰雅族文面婦女
泰雅族文面婦女

昭和元年(1926年)7月3日,森丑之助搭乘從基隆駛往神戶的「笠戶丸」,次日凌晨,跳海自殺, 以悲劇方式結束了他在臺灣三十年的「蕃界」研究。

昭和十年(1935),距離《臺灣蕃族圖譜》出版之時(1915),已過了二十年。 由於適逢日本領臺四十週年,具有紀念的意義,於是總督府理蕃課將原有的檔案照片, 再加上二十年來陸續新添的蕃族風貌、理蕃現狀、蕃地風景等攝影照片,結集成為本書出版,題名為《臺灣蕃界展望》。

我目前正在編譯本書,先將已譯完的《泰雅族》篇,精選部份內容,分享給有興趣的同好們。

譯述本書過程中,最感辛苦的是,日治時代以片假名音譯的原泰雅族部落名稱, 如今大多已經改為漢人文化的地名,往往須費時蒐尋查證,才能對應至今日的部落。例如: 邁西多邦社(Masitoban),今稱「瑞岩部落」;卡慕要社(kamujau),今稱「翠巒部落」; 得木巫乃社(Temokubonai),今稱「大安部落」;馬烈霸社(Malepa),今稱「力行部落」等,有的部落名稱則幾經蒐尋, 仍然不知現在確切的名稱及座落的地點,只能寄望於讀者先進們不吝指教。

《臺灣蕃界展望》一書的裡面的照片,應有不少是當年森丑之助深入臺灣山區部落所拍攝的。 我大約在十年之前,才認識森丑之助其人其事;十年之後,接觸到這本書的老照片時, 彷彿以某種間接的形式與森丑之助再次相遇,所以編譯這本書時,就更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了。

日期:2016.09.13 

p.s.本書為日治時代的著作,作者為日本人,書中稱臺灣原住民族為「蕃人」,是當時習慣用語,早已不合時宜, 翻譯仍如實譯述,以反映當時的時代風貌及偏見,並非筆者的觀點或立場,敬請讀者諒查。

【延伸閱讀】
.第0523篇 - 角板山.森丑之助的蕃界人生(上)
.第0524篇 - 角板山.森丑之助的蕃界人生(下)
.第1213篇 - 1935年.《臺灣蕃界展望》∼賽夏族、布農族
.第1214篇 - 1935年.《臺灣蕃界展望》∼鄒族、排灣族
.第1215篇 - 1935年.《臺灣蕃界展望》∼阿美族、雅美族


《臺灣蕃界展望》∼泰雅族(含賽德克族及太魯閣族)圖選

泰雅族定居於北部山地的山岳峻嶺之地,其民族性慓悍、純樸、尚武,其容貌與性格與內地人有相似之處。 又其男女的顏面都有濃厚刺墨的特徵,而被稱呼為「黥面蕃」。 泰雅族的社會組織以一種祭祀團體為基礎,頭目是從人格、見識、智謀各方面較優秀者選拔出來,以男系主義傳承。 泰雅族的居住領域廣大,團體(Gaga)的組織強固,具有強烈的排他思想,言語、風俗、習慣也各自分歧, 雖然是同族,利害相反時,也會彼此仇敵,各社之間相互戰鬥。加上墨守祖先的遺訓,有獵人頭的陋習,抗拒別的種族入侵其地盤。 我國領臺以來,至佐久間總督實施五年理蕃討伐計劃,其主要針對的就是泰雅族。然而經過膺懲之後,展現快速的進步。 現在新竹州轄下的角板山附近、花蓮港廳的山腳地方、臺北州的南澳附近,都是全島當中先進繁榮的蕃社。
【譯註】日治時代的泰雅族包括了今日的泰雅族、賽德克族、太魯閣族,日治時代的人類學者認定後兩者屬於泰雅族的亞群之一, 都歸屬於泰雅族,民國九十三年(2004)、九十七年(2008)政府先後承認太魯閣族、賽德克族為臺灣原住民族之一。

◎大霸尖山:
【譯註】大霸尖山是泰雅族人心目中的聖山,泰雅族語叫做「Papa-Waqa」,意指「耳朵山」。大霸尖山海拔高度3,492公尺, 名列臺灣百岳,與中央尖山、達芬尖山合稱「三尖」。
.延伸閱讀:第0796篇 - 觀霧紀行(4):大霸尖山

◎邁西多邦社之岩(臺中州能高郡):
【譯註】邁西多邦(Masitoban),今稱「瑞岩部落」,位於今南投縣仁愛鄉發祥村。相傳泰雅族的squliq(賽考列克)語系發源地是Pinsbkan(賓斯博干)的聖石。 Pinsbkan是「裂開」的意思。根據泰雅族的傳說,遠古時代有一天Pinsbkan的聖石裂開。走出兩男一女來, 其中一名男子認為這個世界無趣,又走回巨石中,另一對男女則認為這個世界美好,於是留下來生活,而成為泰雅族賽考列克(Sekoleq)亞群的祖先。

◎臺中州卡慕要社:
【譯註】卡慕要社(kamujau),今稱「翠巒部落」,位於今南投縣仁愛鄉翠華村。

◎新移住蕃社(臺北州四季社):
【譯註】四季社(Sikun),今名「四季部落」,位於蘭陽溪上游右岸及其支流四重溪之合流點東北側的山腹,今台7甲公路旁。
.延伸閱讀:第0976篇 - 四季甕溪游步道

◎全家一起忙碌農事(臺北州(Kogotsu社):
【譯註】Kogotsu社,屬於泰雅族「南澳蕃」,定居於大濁水北溪左岸台地,金洋社舊址南方,已於1932-1933年遷移至南澳。今部落名稱由原民會核定為Kngungu(各姆姆)。

◎各式各樣新舊服裝(新竹州角板山社):
【譯註】】角板山社(Pyasan),泰雅族語稱「比雅山」,清代稱為「角板山」,沿用至今,位於今桃園市復興區。
.延伸閱讀:第0282篇 - 復興.角板山公園

◎盛裝的婦女(臺北州留茂安社):
【譯註】留茂安社(Lumoan),日治時代屬於臺北州羅東郡,今屬於宜蘭縣大同鄉茂安村, 約位於臺七甲(中橫公路宜蘭支線)12.5K處,在獨立山與四季部落之間。

◎北勢蕃的總頭目巴依修.柏黑魯(新竹州得木巫乃社):
得木巫乃社(Temokubonai),今稱「象鼻」,又稱「大安部落」,位於今苗栗縣泰安鄉象鼻村。

◎刺墨 :以前男女達到成年時刺墨(臺中州巴蘭社):
【譯註】巴蘭社(Paran),賽德克族,今稱「巴蘭部落」,位於霧社南側的高峰路。 刺墨,即文面。傳統泰雅族的文面習俗是以臉部為主,做為泰雅族與其他族群以及族內不同亞族、部落之間的識別。 只有成年人由文面的形式差異,不同方言群與地域群的人,可以很容易的辨別彼此。 文面是一種成人的標誌及儀式,泰雅族男子必須具備馘首及狩獵能力,女子學會織布、耕種技術、才有資格文面。

◎各式各樣的刺墨(霧社地區):
【譯註】霧社地區屬於賽德克族。
.延伸閱讀:第0425篇 - 霧社事件紀念公園

◎機織(臺中州巴蘭社):
【譯註】泰雅族婦女織布的機具包括一個整理架以整理線材、設計編織紋路,以及一組織布用的木造工具。

◎搗粟(臺中州邁西多邦社):
【譯註】邁西多邦(Masitoban),今稱「瑞岩部落」。

◎蕃社俯瞰,突角要地為警官駐在所(臺中州馬烈霸社):
【譯註】馬烈霸社(Malepa),今稱「力行部落」,位於今南投縣仁愛鄉力行村。

◎次高山(大甲溪的源頭,標高三九三一米):
【譯註】次高山,早期西方人稱之為「Mt. Sylvia」,日本人沿用此名,因海拔高度僅次於新高山(玉山),後來日本天皇命名為「次高山」。 今名「雪山」,實測海拔高度為3886公尺,為臺灣第二高峰。
.延伸閱讀:第0425篇 - 登雪山記(上)

◎斯拉茂鱒(生物分布上令人有興趣的品種):
【譯註】斯拉茂鱒,又稱「次高鱒」,即「櫻花鉤吻鮭」,又稱「臺灣鮭魚」、「臺灣鱒」、「臺灣陸封型櫻鮭」、「本邦」(泰雅族語), 是臺灣唯一的溫帶性魚類,也是只產於臺灣的特有櫻鮭亞種。因具有特殊性,且數量稀少,瀕臨絕種,被視為是國寶魚。 民國八十六年(1997),行政院農業委會正式成立「櫻花鉤吻鮭野生動物保護區」,經過多年努力,目前雪霸國家公園中的七家灣溪已成為櫻花鉤吻鮭穩定的棲息環境。 斯拉茂社(Slamao),今名「梨山」。日治時代發現斯拉茂社附近大甲溪上游溪流,有一種類似日本國內鱒魚的存在,日本人大島正滿研究後,命名為「Slamao鱒」(斯拉茂鱒), 是關於櫻花鉤吻鮭最早的學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