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1210)

[台灣老照片].1939年.次高太魯閣國立公園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臺灣國立公園寫真集》
臺灣國立公園寫真集

臺灣設立國立公園源起於日治時代昭和六年(1931)日本政府公布的《國立公園法》。

當時日本各地紛紛成立民間團體,向政府推薦國立公園設置地點,臺灣民間亦效法成立類似的團體,鼓吹臺灣設立國立公園。

昭和十年(1935),臺灣總督府決定成立國立公園委員會,由專家學者及官民代表組成,以選定適合設置國立公園的地點。

經評選之後,昭和十二年(1937)12月27日,臺灣總督府正式公告,指定「大屯」、「次高太魯閣」、「新高阿里山」三處國立公園, 不過隨後因中日及太平洋戰爭爆發,財務負擔沉重,總督府因此將國立公園的計劃擱置。

《臺灣國立公園寫真集》發行於昭和十四年(1939),由臺灣國立公園協會出版,書中介紹大屯、次高太魯閣、 新高阿里山三處國立公園的概況、主要景點及旅遊路線,共蒐錄約130張風景照片,透過這些老照片及景點行程的介紹, 可以讓我們認識當年臺灣的旅遊風貌。

趁著本書譯述完成,製作成為電子書出版發行之際, 特別選錄其中「次高太魯閣國立公園」的部份內容,分享給有興趣的山友及讀者們。

日期:2016.09.03 

p.s.本書為日治時代的著作,作者為日本人,書中稱臺灣原住民族為「蕃人」,是當時習慣用語,早已不合時宜, 翻譯仍如實譯述,以反映當時的時代風貌及偏見,並非筆者的觀點或立場,敬請讀者諒查。


《次高太魯閣國立公園》照片選

次高太魯閣國立公園橫跨臺北州、臺中州、花蓮港廳,面積272,590公頃,是我國首屈一指、最大面積的國立公園, 範圍內幾乎都是屬於蕃地的國有地。區域內的中央和西方,有南北縱向兩條連亙三千公尺級的山脈, 中央的山脈有南湖大山、中央尖山、畢祿山、合歡山、奇萊主峰、能高山; 西側連結的大山有大霸尖山、次高山、大雪山等山峰。 發源於這個區域內的高山溪流河川,其中塔次基里溪鑿切的太魯閣大峽谷及次高山的大甲溪幽邃溪谷, 都是我國值得誇耀的壯麗峽谷風光。此外,東海岸的臨海路屹立於峭壁懸崖之上,怒濤咆號,極為壯觀,也是獨一無二的風景。

◎爬向次高山頂: 次高山僅次於新高山,是我國的第二高峰,海拔高度3930公尺,橫跨臺中州、新竹州, 位於中央山脈分岐支脈的一座大山。次高山原稱「Sylvia」,又稱「雪翁山」, 大正十二年(1923)四月下旬,今上天皇以皇太子殿下身份蒞臨本島行啟,御命名為「次高山」。
【譯註】次高山,今名「雪山」,臺灣第二高峰,今測海拔高度3,886公尺。

◎烏來之朝:
【譯註】烏來社約位於今中部橫貫公路(台8線)谷關水庫、馬來山附近。

◎登仙峽:
【譯註】登仙峽約位於今中部橫貫公路(台8線)青山霸下游的大甲溪谷。目前因中橫公路道路封閉,無法抵達。

◎黃昏的蕃社(佳陽):
【譯註】佳陽部落,舊稱「卡搖」(Kayo),位於大甲溪上游左岸,北合歡山的山麓, 海拔約一千四百多公尺,是冰河時期形成的的沖積扇臺地。佳陽為泰雅族部落。 民國五十六年(1967),臺灣電力公司興建德基水庫,佳陽部落位於水庫淹沒區, 因此政府輔導將原部落遷往原部落上方稍東的新址,即新佳陽部落; 一部份遷至原部份上方的公路旁,為舊佳陽部落。

◎蕃社聚落(希卡堯社):
【譯註】希卡堯,泰雅語「Sqoyaw」,日治時代,日本人開闢埤亞南越道路,在Sqoyaw設立警察官吏駐在所,取音譯,命名為「志佳陽」,今稱「環山部落」。

◎蕃社女孩:

◎攀登希卡堯大山:
【譯註】西卡堯大山,今名「志佳陽大山」,為臺灣台灣百岳之一,海拔高度3,345公尺,標高排名第44,屬於雪山山脈。

◎次高山頂向北眺望:
【譯註】雪山往北至大霸尖山之間連嶺的高峻山稜線,被山界稱為「聖稜線」, 其名稱由來為日治時代臺灣山嶽會總幹事沼井鐵太郎於昭和二年(1927)首次攀登大霸尖山, 後來在次年發表一篇《關於攀登大霸尖山之考察與實行》描述:
「這神聖的稜線啊!誰能真正完成大霸尖山至雪山的縱走,戴上勝利的榮冠,敘說首次完成縱走的真與美?」成為「聖稜線」一詞的由來。

◎次高山頂向南眺望:
【譯註】從雪山(次高山)向南眺望,前方雄峙的山峰為大劍山。大劍山,標高3,594公尺,為台灣百岳的「十峻」之一。

◎舊松嶺道:
【譯註】松嶺位於昔日埤亞南越嶺道路途中,門(木+門)岡與馬里闊丸社之間,今位置為福壽山農場福壽山莊蔣公行館附近。

◎馬立巴社之晨:
【譯註】馬立巴社約在馬卡納吉社(今紅香部落)與福骨(白狗)部落之間,帖比倫溪與北港溪匯合口的西岸。

◎合歡越(櫻峰附近):
【譯註】櫻峰,令名「鳶峰」,約位於台14甲線里程約24K處,海拔2,750公尺,今設鳶峰遊客中心及觀景平台。

◎奇萊主連峰(合歡附近眺望):
【譯註】圖為從合歡山東峰眺望奇萊連峰。 遠處最高的山峰為奇萊北峰(3,607公尺),右側突起的錐狀山峰為奇萊主峰(3,560公尺),均名列臺灣百岳。

◎太魯閣峽谷大斷崖:
【譯註】合歡越嶺道路通過錐鹿崖的路段,今名「錐鹿古道」,其中錐麓與福磯斷崖隔溪對峙,長約1.2公里,高約600公尺, 幾乎全由大理岩構成,是太魯閣峽谷最壯麗的峭壁景觀。 這條道路早期為太魯閣族各部落間聯絡的道路,路徑寬僅30公分。日治時代將路徑拓寬為1.5公尺,以方便通行及運送物資。

◎合流的峽谷:
【譯註】位於塔次基里溪與荖西溪合流處,因此地名為「合流」,今建有一座慈母橋, 大理石為護欄,別具特色,是太魯閣國家公園內著名的橋樑。

◎臨海大斷崖:
【譯註】臨海道路(今蘇花公路)行經清水斷崖

◎合歡越嶺行程:

註:塔比多,今名「天祥」。

◎大甲溪沿線行程:

註:明治溫泉,今名「谷關溫泉」。 埤亞南鞍部,今名「思源埡口」。

◎能高越嶺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