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太魯閣蕃討伐寫真帖
太魯閣戰役是日治時期第五任臺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對太魯閣族發動的「理蕃」戰爭,日方動員的軍警及後勤人員,
總數超過二萬人,是日治時期日本政府與臺灣原住民族之間最大規模的戰役;戰事從大正三年(1914)五月下旬進行至八月下旬,
日本政府終於以優勢的武力迫使太魯閣族繳械歸順。
這場戰役臺灣總督府分由東西兩路進軍。西部軍以軍隊為主,佐久間左馬太總督親自擔任總司令,一由霧社翻越能高山,進入木瓜溪上游;一由霧社經合歡山,翻越奇萊山北峰,攻打內太魯閣。
東部軍以警察部隊為主,民政長官內田嘉吉擔任總指揮官,兵分多路,一路沿著塔次基里溪(今立霧溪)及三棧溪前進,一路沿著木瓜溪前進,
深入太魯閣山區,然後與西路軍會師,完成對太魯閣族的包圍,
達成迫使太魯閣族各社投降的軍事目的。
《太魯閣蕃討伐寫真帖》出版於大正四年(1915),作者為日本人柴十誠太郎,以攝影記錄了太魯閣戰役東路軍各戰線的實況,照片總數近三百張。
雖然本書內容是站在日本政府的立場與觀點,然而百年之前的太魯閣峽谷、木瓜溪上游斷崖絕壁的雄偉風光及太魯閣族部落風貌,
因此書而得以留存於世,如今已成為珍貴的臺灣老照片與歷史影像記錄。
翻譯本書,最困擾的書中許多太魯閣族的地名及社名,以日文片假名音譯,今日中文名稱如何,難以一一考證,
譯名都附原日文片假名拼音,以便讀者查照。本書出版之際,特別選錄本書約五分之一的照片內容,分享給喜歡台灣老照片的朋友們。
日期:2016.08.12
p.s.本書圖片資料來自於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研究古籍資料庫》所藏《太魯閣蕃討伐寫真帖》數位影像。由於本書為日治時代的著作,
作者為日本人,書中稱臺灣原住民族為「蕃人」,是當時習慣用語,已不合時宜,翻譯仍如實譯述,以反映當時的時代風貌及偏見,
並非筆者的觀點或立場,敬請讀者諒查。
include('../leftbar_share.php');
?>
include('../sitetag.php');
?>
include('../adsense1.php');
?>
《太魯閣蕃討伐寫真帖》照片選
太魯閣蕃討伐警察隊於大正三年( 1914)五月二十二日開始進行,將隊員及人伕運送至花蓮港街舉行大集合。
塔次基里方面的討伐行動在五月三十日出發,巴督蘭方面的討伐則在三十一日出發,當天晚上討伐本隊開始行動。
兩隊行動之前的五月二十九日,龜山指揮官、松山、永田兩位隊長及所屬的警部補以上幹部及花蓮港廳飯田廳長及部屬,
在花蓮港廳內舉行訓勉會及餐會,並集體攝影留念。
討伐警察隊所需求的人伕約五千多名,都由各廳召募而來,集合於臺北廳。圖為臺北廳轄內募集的人伕運送的情景。
人伕在臺北停車場整隊,每人必攜帶一個防水的空罐,穿著整齊一致的保甲衣、羅紗外套,配有毛巾、水筒、臺灣刀等裝備。
運送隊員的輪船抵達花蓮港,左起為小倉丸、安平丸、基隆丸,滿載著隊員及人伕。三艘船同時入港,場面相當壯觀。
上岸後的討伐隊員整齊列隊的沿著海岸前往花蓮港街。
include('../adsense_cont.php');
?>
位於花蓮港廳一隅的花蓮港廳苗圃及原四琴園遺跡的廣場,臨時搭建三角形狀的草屋,做為討伐隊員及人伕的營舍。除此之外,
還有劇場學校等機構亦充當隊員的宿營地。因為隊員及人伕的總數超過八千名以上,所以花蓮港街大動員,準備宿營地,規模壯觀。
討伐警察隊總司令部指揮官專屬的江口警視,已於五月十日先抵達花蓮港開設總司令部(以集星館充用為總司令部),
先運送各種事務所需的物品。圖為已懸掛招牌的總司令部。
太魯閣蕃討伐警察隊總司令部於五月三十一日從花蓮港前進。圖總司令部的全景,
此為加禮宛原野,而背景為加禮宛山。此地距離花蓮港約一里半。
松山隊長率領的巴督蘭方面討伐隊於五月三十一日下午五時從花蓮港出發,從稻住通前往吉野村的方向,
部隊總員人數四千多人,其中一千七百名為戰鬥員,人伕二千四百多人。沿途街道兩旁都有官民及各校學生前來送行,
隊員以四列縱隊的方式前進,場面盛大。
木瓜溪架設的鐵線橋,名為「初音橋」,前方濃密森林的山丘是塔莫那監督所,
右方遙遠處的營帳即巴督蘭方面討伐隊本部的位置。圖為人伕搬運糧食的情景。
木瓜溪的奇異勝景,溪谷中累累巨岩都是大理石,色彩奇特,或白,或青,或黃黑如琥珀,受到激流的沖激琢磨,岩面非常光滑。
木瓜溪的奇異勝景,水流像箭矢般疾飛,沖盪溪石,腳下激湍如白龍跳躍。圖為江口警視率領的運輸探險隊站在河床巨石上,
遠處山腰有白色點點,是第二合流點上方的高地,我軍佔領後設置的掩堡及營帳。
蹲踞在懸崖上頭是擔任輸送隊護衛的士兵。數百名人伕擔扛著糧食攀登木梯,蜿蜒如一條長蛇。
輸送隊在蕃地行進,常常遭遇的困難,尤其是木瓜溪流域,對於運送物資是非常困難的挑戰。
溪谷輸送道路常走在數十丈的大理石上或徒涉溪水,路況常出乎意料。圖為江口警視探視剛開闢出來的溪谷運輸路。
木瓜溪第二合流點,距離塔莫那社約二英哩多的上游左岸,松山隊長常在指處指揮監督指揮,
也是物資的屯聚所,是重要據點。圖為從暮基伊柏社俯瞰第二合流點情景。
include('../adsense_cont.php');
?>
歸順的蕃人。我軍的前進,先攻佔主要的據點,然後對附近的蕃社提出繳交銃器及歸順的要求,若不從命,
然後再以武力對付。對於歸順者則提供相當的保護,恩威並行,所以每日都有前來歸順及繳交銃器。
圖為前來第二合流點繳交銃器的暮基伊柏社蕃人。
木瓜溪上游右岸,閣魯巴伊西高地的永井部隊本部基地一帶,溪流流域都在眼簾之下,前方中央山脈在望,
奇萊山主峰南邊前進的陸軍部隊營帳都歷歷在目。圖右端的江口警視,右起第四人是永井部隊長。
負傷的總土目:巴督蘭蕃的總頭目卡拉烏索塔是非常慓悍的武者。六月三日上午,親自指揮部眾對第二合流點上方稜線的松山隊最前線的下山部展開猛烈襲擊,
遭我軍擊退之際,卡拉烏索塔的咽喉被子彈射中,從斷崖滾落,造成骨折,一度病情危急,
後來才漸漸好轉。圖為在閣魯巴伊西社自宅前的總頭目卡拉烏索塔,後方站上著為江口警視與財津技手。
七腳川蕃人的歸順。蕃人繳交銃器歸順,並領取銃器相對代價的補償金情景。
六月十二日,松山部隊最前峰崗本部隊的本部隊員在馬巴亞高地與鈴木聯隊影山大隊達成聯絡目的。地點在阿依悠社鞍部,即馬巴亞高地的下方。
五月三十日上午七時,永田隊長率領往塔次基里方面的五千名隊員以大縱列從花蓮港出發。沿途路旁有送行的人群,
包括花蓮港官民及學生。圖為討伐隊通過筑紫橋的情景。走在隊伍最前頭的為永田警視,其次為中田副隊長。
隊員的花蓮港進發:圖為從筑紫橋向前方攝影,對岸的建築物為花蓮港駐屯兵營,而前面的山巒為米崙山。討伐隊伍的大縱列如一條長蛇蜿蜒前進。
先頭的部隊已通過米崙山的山麓,進入加禮宛平野,而走在後頭的隊伍還在花蓮港的營地,隊伍長達一英哩,非常壯觀。
前來花蓮港觀光的璞石閣高山蕃,看見這種場面,都感到非常驚嘆。
從輕便鐵路往三棧溪方向前進基地的遠眺。前方山胍稜線連接天際之處,是我方的前進基地。該處為達烏索社。右方稜線的前後即三棧溪的溪流。
圖為三棧溪前進隊本部附近的情景。右方懸掛國旗處的家屋是本部所在,左方木造的房屋為警察救護班及輸送隊分班。有許多的人伕在前進基地負責物資運送。
從卡烏索社附近眺望下方溪口,圖中遠處帳篷處是三棧溪本部,左側的小房子是蕃人的穀物倉。
三棧溪卡烏索社上方高地的砲陣地,圖為巡視中的山本警視及雨田副隊長、川田部隊等一行人。
新城的遭難遺跡。新城遺跡位於塔次基里討伐隊本部旁溪畔的原野,石疊處為昔日兵營的遺跡。明治二十九年(1896)十月,
當時花蓮港駐屯守備步兵大隊的其中一個小隊派駐於新城。偶然發生一名士兵行為不檢之事,釀成附近蕃人含恨,導致太魯閣蕃人襲擊,
造成小隊步兵少尉結城亨以下小隊全數被殺的不幸事件。因此次年,軍隊發動對於附近蕃社的討伐,並將小隊長以下士兵屍體收埋。
如今大討伐隊的隘勇線前進至此,在昔日兵營遺址,搜尋到殉難者的枯骨,一起合葬,並建立小祠以祭祀亡靈。
【延伸閱讀】第1089篇 -2014.07.28 新城天主堂(新城神社)
塔次基里溪畔的前進路。前方中央的高峰是三角錐山,左右突出的稜線之間是塔次基里溪的溪谷。我軍如圖所示,沿著塔次基里溪的兩岸前進。
左前方稜線下的溪畔有白煙升起,是我方隊員在焚燒茅草的情景。
外太魯閣蕃總頭目哈魯古那索伊前來塔次基里本部歸順,然而部眾的壯丁還有很多人抱持懷疑態度,因此他帶了十餘名護衛的隨從。
圖為總頭目的部下塔次基里社蕃丁在塔次基里本部聚集用餐的情景。
從哈魯古臺眺望塔次基里溪下游,圖中塔次基里溪對岸密集的營帳是塔次基里本部及新城總司令部,還可以望見山腳的道路、海岸的隘勇線等。
閣魯社社高地佐藤部隊山田分隊的掩堡,左方幽遠的河流是塔次基里溪的下游及海岸。
圖為塔次基里溪上游,兩岸都是高二千尺的大絕壁,絕壁間有一條飛瀑,是非常壯觀的風景
。此處附近敵蕃在懸岸險要處堆積大石,以阻礙我軍前進,已被我軍擊破,並清除障礙。
魯契旱方面斷崖的棧道,如圖所示,以圓木架設的木梯做為棧道,隊員們很努力的依序上爬前進。
托莫索社方面的前進路,延長一千五百尺的大險坡,斷崖開闢道路的情景。架設棧道,非常困難,人伕必須以徒手進行,
作業流汗淋漓,又須搬運糧食,十分勞苦。
布魯索社方面溪谷的前進路,滔滔濁水奔騰而下的絕美風光,前進路在奇岩之間,或鑽岩縫,或攀爬岩石,
是通行困難的地形。左方斷崖的深林中的營帳,是我軍的掩堡。溪流中央上方有凸起的圓形高地是布魯索社的一部份。
三角錐山的測量。圖為海拔五千五百九十五尺的三角錐山凸角,財津技手在此做地形測量,周圍配置警備隊員,以防範敵蕃偷襲。
陶賽溪上游兩岸,都是大懸崖,激流滔滔,飛鳥難渡,海拔二千尺聳立的峻嶺,人類難以定居。而陶賽蕃人就居住於河流兩岸一帶的高地。
圖為塔次基里溪合流點鐵線橋(吊橋)的架設,橋上為野呂技師一行人。
圖為哈塔斯依社社前面的展望,左方又黑又圓突出的山峰即富田山。富田山是富田中尉戰死之地,所以命名做為紀念。
後方遙遠高聳的山峰,即是海拔八千二百十八尺的塔山,這方面的前進路都須攀登斷崖絕壁,是言語難以形容的艱辛苦路。
饅頭山位於亞拉歐卡乎尼下方陶賽合流點的上游附近。中央的一座高峰是饅頭山,其後方綿延的高峰是中央山脈,左方最遠的山脈是屏風山。
軍隊的前進路如圖示,往饅頭山的山頂前進,然後再往東邊下行。
從海鼠山山頂往陶賽溪方向的展望與地形。
南澳蕃方面討伐隊,是由塔次基里方面討伐隊長水田警視、隊長金子警視、副隊長岡本、山田、清水、柏尾、佐藤松尾、
犬塚的七支部隊,還有金子砲、森山輸送隊、木村電話班、警察救護班等編組而成。七月二十日在花蓮港集合,翌日,乘船出發。
二十二日,抵達蘇澳港登陸。圖為輸送船載運隊員登陸的情景。
圖為隊伍整齊的從蘇澳登陸後,續蘇澳街的情景。
永田隊長率領的三千名隊員,其縱列長約一里,蜿蜒如一條長蛇,威風的展開征途。
include('../adsense_cont.php');
?>
南澳蕃討伐隊本部設置於速浪1,圖中左方有懸掛國旗的營房即為本部所在。
(速浪:日治時期,日本軍艦「浪速號」停泊於南澳外海, 於是日本人以「浪速」為當地地名,漢人將浪速音譯為「娜娘仔」。光復後(1945),地名改為「朝陽」,位於今南澳朝陽漁港附近。)
對於南澳蕃的銃器收繳行動,成效良好,很快成功收繳三百餘挺銃器。圖為人伕將銃器運送往後方的情景。
討伐隊徵調的人伕返抵蘇澳,隊伍集合,準備還鄉的情景。
內田總指揮官與河北基隆要塞司令官等一行人於六月二十八日抵達花蓮港,當地民前往海岸登陸地點迎接。
花蓮港停車場前有許多官民及各學校學生及其他各體體代表前來歡迎,圖為花蓮停車場前內田總指揮官等人抵達時的情景。
六月二十九日,內田總指揮官與河北司令官等人從花蓮港出發,前往新城總司令部及塔次基里部隊本部巡視,
並續往永田隊的前進基地視察。圖為塔次基里隊本部巡視時的情景。
我叡聖文武天皇陛下體念討伐隊員的艱苦,特別派遣御慰問使,侍從武官若見陸少將來臺慰問。
六月十日,慰問使一行人抵達基隆,先前往亞拉歐卡乎尼慰問軍隊。七月三日轉往花蓮港,同日至花蓮港廳辦公室與內田總指揮會面,
傳達聖旨慰問旨意。圖為新城總指軍司令部前的慰問使一行人,右起第四人為若見侍從武官。
圖為慰問使一行人從海岸停車場乘車至花蓮港,然後徒步前往旅館的情景。飯田廳長在前引導,當天小公學學生、
愛國婦人會會員、後備軍人會員及其他官民等人在車站至旅館的街道旁列隊歡迎慰問使。圖中舉手答禮者即是若田慰問使。
七月四日上午,慰問使一行人從花蓮港出發,搭乘輕便臺車往新城總司令部塔次基里。總司令部隊員出迎,龜山指揮官做為前導,引領慰問使至總司令部。
七月六日,慰問使一行人從花蓮港出發,搭乘輕便臺車,往巴督蘭的第二合流點視察。歸途前往吉野村視查,同日夜晚返抵花蓮港廳。
圖為當日抵達巴督蘭隊本部的情景。右側懸掛國旗處為慰問使一行人的休憩所。
include('../adsense1.php');
?>
在蘇澳舉行解隊儀式後,凱旋隊員啟程出發。圖為蘇澳港隊員搭上運送船的情景。
凱旋隊員陸續登上運輸船,歸返原駐地的情景。
討伐警察隊總司令部為表揚討治兇蕃的功績,於八月二十四日在臺北舉行凱旋遊行。臺北文武官員代表、
各婦女團體、在鄉軍人聯合會、各町人民團體、練習所學生、農事試驗場、工業講習所及其他公私立學校學生都集中於臺北停車場前至府後街通的街道兩側,
盛大歡迎凱旋隊伍。圖為自動車通過凱旋門的龜山指揮官及高級幹部。
臺北廳應援參加討蕃的警部以下四十餘名隊員,於八月二十四日成功凱旋,接受官民的盛大歡迎。
從臺北停車場至新公園內的獵戶座餐廳休息,然後至臺北廳內舉行解散儀式。
九月三日,陸軍部隊及警察隊在陸軍練兵場為戰病?者舉行招魂祭。當日佐久間總督率領戰歿者遺族、文武官員、民間各團體代表分別參拜亡魂,場面極為盛大莊嚴。
include('../adsense2.php');
?>
include('../footbar.ph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