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1192)

[新北市雙溪].北勢溪古道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三水潭(雙水潭)
三水潭

夏日炎炎,出遊何處去?我想到了北勢溪古道。

北勢溪古道,轉眼之間,我已睽違將近十年了。於是今天帶著老婆一起走訪北勢溪古道。

北勢溪古道位於坪林、雙溪交界附近的北勢溪上游,古道偏遠,無論從坪林或雙溪前往, 路途都算遙遠。我們選擇從坪林進入。

從坪林市區出發,開車約還需20公里,才能抵達北勢溪古道起點的三水潭。 我們先走坪雙公路(北42線)往雙溪,過里程13K後,右轉產業道路,通過思源橋, 左轉往黑龍潭方向,車子盤山迂迴上行約5公里,然後依指標左轉岔路,抵達黑龍潭營地。

前往三水潭,必須路過私人經營的黑龍潭營地,在入口管制處,付了100元停車費。 營地管理員問我們要去哪裡?我回答:「三水潭」。他卻說:「是雙水潭啦,不是三水潭。」 他說他從小在這裡長大,從來沒聽說過「三水潭」。 

為什麼現在大家都稱「三水潭」呢?沒想到這位管理員竟然知道答案。 他說幾十年前「台灣釣魚雜誌社」葉春輝造訪此地,看見北勢溪與灣潭溪合流處的水潭風景優美, 就問他們當地人水潭叫什麼名字。當地人回答:「雙水潭」(台語),葉春輝是客家人, 把「雙」(siang)誤聽成「三」(sam),後來他寫《台灣新桃花源》一書,介紹三水潭,從此這裡就被稱為「三水潭」了。原來如此。

圖:雙溪口土地公廟
雙溪口土地公

地名的改變,有時是有意的,有時是無意因訛傳而形成,久而久之,後人難以考證,只能穿鑿附會的各自猜想了。

地名本來就是約定成俗,既已順口,人人知曉,將錯就錯,也未必需要改回原名。 不過既然無意間得知三水潭原稱「雙水潭」, 還是應該寫出來澄清事實。至於以後山友要稱「雙水潭」,或仍稱「三水潭」,就各隨人意了。

我們從黑龍潭營地入口處繼續開車前行,過中心崙二號橋,沿著溪岸邊的土石產業道路, 續行約五、六百公尺,抵達三水潭前的多孔橋,停車於橋前旁側的空地。

多孔橋左側溪流上游處,即是北勢溪支流灣潭溪匯入主流之處,因為是兩條溪流的交會口, 因此地名被稱為「雙溪口」;兩溪會流處的附近,形成碧綠水潭,就被當地人稱為「雙水潭」, 也就是今日所稱的三水潭了。

過多孔橋橋,抵達雙溪口福德宮,舊廟與新廟前後並立,面向雙水潭。舊廟是山區常見的石砌小土地公廟, 歷史超過百年,廟額旁刻有「O丑年O月立」,部份刻字不明,依字形判斷,可能是「己丑年」,可能是指光緒十五年(1889)。

圖:北勢溪古道
北勢溪古道

雙溪口福德廟是北勢溪古道、灣潭古道的交會處,由此出發,兩條古道分別沿著北勢溪、灣潭溪通往上游的聚落人家。

今天先走北勢溪古道,改天再來重訪灣潭古道。從福德宮出發,經過跨越灣潭溪的第二座多孔橋,過橋之後, 我們也就從坪林區進入雙溪區了。

繼續沿著小產業道路上行,走往北勢溪上游的方向,先上坡,再下坡,約10多分鐘, 又回到北勢溪的溪岸,通過第三座多孔橋,抵達北勢溪的對岸。

過橋後,續行經過料角坑37號民宅,抵達38號民宅前,右側出現一條寬闊的土石路通往溪岸,就是北勢溪古道了。 寬闊的土石路沿著溪畔,溪岸曾是休耕的農田,十年以前來時,看見梯田草坪,遇見水牛悠遊,如今田地已雜草叢生。

走至路底,土石路變為溪岸山徑,就正式進入北勢溪古道。古道由此走往北勢溪上游的料角坑17號民宅, 全線沿著北勢溪溪岸而行,隨著地形,古道忽而上繞,忽而下行,北勢溪的溪流時遠時近, 溪流景色亦忽隱忽現。古道沿途起伏不大,有林蔭遮蔽,又有淙淙水聲相伴,是一條夏日消暑的健行路線。

圖:北勢溪古道途中小瀑布
北勢溪古道途中小瀑布

古道沿途經過四座木橋,其中第二座木橋的一游處,有溪床岩石陷落形成的小瀑布。

中途還有一處溪谷,水域寬闊,形成湖景,當地人稱為「土地公潭」。岸邊有岩石可以坐憩欣賞湖景, 潭水下游處的溪床有累累溪石,流水沖擊,激盪出隆隆淙淙的天籟流水之聲。

古道主要的人文遺跡是第四座木橋所在的中正橋斷橋。橋頭有中正橋石碑及礦務課677號基石。 中正橋修建於民國五十五年(1966),僅存四塊長條石塊鋪成的橋面及部份橋墩。 被沖走的橋面,改鋪木橋供行人通過。刻滿熱心捐款修橋的居民姓名的石碑,成為古道的最佳佐證。

過中正橋,續行約10鐘,接寬闊的土石路,走出去即接料角坑產業道路,抵達古道終點,附近的民宅為料角坑17號。 總計從雙溪口福德宮出發,走至料角坑17號民宅,連休息時間約1.5小時。

圖:多孔橋上游的雙水潭(三水潭)邊欣賞湖景。
多孔橋上游的雙水潭(三水潭)邊欣賞湖景

我們略作休息,先吃一點東西,隨即循原路折返。

本來預定回程在土地公潭休憩用餐,不過中午過後,山區天氣不穩, 有可能會下雨,保險起見,決定直接走回雙溪口福德宮。

回程花了約80分鐘,返抵雙溪口。今日北勢溪古道之行,去回沿途都沒有遇見任何遊客; 其實古道路況還不錯,或許因為地點偏遠,所以乏人問津。

雙溪口福德宮旁的公廁貼心設置了沖浴室供遊客使用。我先沖個涼,換去汗衣,頓時覺得清涼無比; 午後山區沒下雨,山風從溪上來,雙溪口有陣陣的涼風。我們就在這裡休息。我散步到雙水潭邊,欣賞碧波湖水, 又踏著溪邊碎石,漫步至雙溪口,觀賞北勢溪、灣潭溪相會時,激起的水波與浪花。

旅遊日期:2016.05.31 (寫於2016.06.06)  


【路程時間記錄】
雙溪口福德宮→15分鐘→北勢溪古道入口(料角坑38號)→30分鐘→第二座木橋(小瀑布)→10分鐘→土地公潭→ 15分鐘→中正橋石碑→15分鐘→料角坑17號民宅(古道終點),單程約1.5小時。

【延伸閱讀】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1398篇 -2019.06.04 旅行影片:北勢溪古道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0277篇 -2005.07.19 北勢溪古道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0177篇 -2004.08.28 灣潭古道


【旅行照片】

第一座多孔橋,跨越北勢溪,通往對岸的雙溪口福德宮。

雙溪口福德宮舊廟,面對著灣潭溪與北勢溪匯流處。

第二座多孔橋,跨越灣潭溪,通往北勢溪古道。

步行一小段產業道路,先上坡,後下坡,走往北勢溪上游。

第三座多孔橋。過橋後續行,經過料角坑37號民宅。

抵達料角坑38號民宅前的右側有土石路通往溪畔。由此進入。

土石路終點,續接溪岸小徑,即為北勢溪古道。

北勢溪古道,隨著地形,或上繞,或沿著溪岸而行。

通過第一座木橋。

古道途中忽隱忽現的北勢溪。

第二座木橋。

第二座木橋下游處的小瀑布。

古道途中的平坦路段。

土地公潭。

第三座木橋。

古道沿溪行。

礦務課基石、中正橋石碑,前方為中正橋。

中正橋斷橋,已改鋪木橋,跨越北勢溪支流。

過橋後,古道變為寬闊平坦。

看見水泥護牆,走出去,即抵達古道終點,接料角坑產業道路。

北勢溪古道原路折返。

返抵雙溪口福德宮。去程走了約90分鐘,回程約80分鐘。

北勢溪、灣潭溪會流處。

[旅行地圖]

[交通地圖](可用箭頭上下左右移動及放大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