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德富豬一郎(德富蘇峰)
◎前言
本篇內容選自德富豬一郎著《臺灣遊記》,記述作者從桃園經大溪至角板山的旅行見聞。
德富豬一郎,號「蘇峰」,日本熊本縣人,是著名的作家、報人、歷史學家。
昭和四年(1929)2月5日,德富豬一郎由東京出發,前來臺灣做旅行考察;
2月9日抵達臺灣,停留至3月4日,其間由北至南,遊覽臺灣西半部,沿途寫下所見所聞,返回日本後,
將此行所寫的旅記出版,名為《臺灣遊記》。
翻譯日文書寫的臺灣遊記,對我而言,是「摸蛤仔兼洗褲」,一舉兩得,既可以學習日文,
又可以透過前人的書寫,彷彿進行時空旅行,回到過去,去認識昔日的臺灣社會及歷史。
《臺灣遊記》原書長達二百多頁,不是一時之間可以譯寫完畢,所以我先挑選自己較為熟悉或有興趣的內容譯述,
由淺入深,希望有朝一日,能譯畢全書。囿於日文程度,譯述謬誤之處,必然不少,尚祈讀者先進不吝指正。
由於《臺灣遊記》是八、九十年前的著作,
作者稱臺灣原住民為「生蕃」、稱中國人為「支那人」,都是當時日本人的習慣用語,早已不合時宜,
翻譯依原文譯述,以反映當時的時代風貌及偏見,並非筆者的觀點或立場,敬請讀者諒查。
圖:大溪地方人士歡迎德富豬一郎的到訪(原書插圖)
◎桃園往大溪
二月十三日,上午八時,飯店有熊本縣人舉辦的歡迎早餐會。
早餐會頗令人精神振奮,然而囿於時間,無法與賓客一一相聚暢談。與會者共百餘人,包括鈴木君、江上君、值賀君,
還其他舊雨新知,實在是一大盛會。
聽說熊本縣家族懇親會在此地共有千餘人,群集如雲。在臺灣的日本人以熊本縣人佔最多數,我開玩笑的對大家說,
若臺灣實施普通選舉制之日到來,熊本各位諸君推誰出來選舉都必定會當選。
同鄉諸君對於我現狀表達的關心,我心中感到非常感謝,今後一定會努力盡心的奮鬥,以不辜負諸位的這番盛情。
圖:大溪
上午九時二十二分,從臺北停車場搭乘火車,前往桃園。從火車車窗眺望,雨中風景亦佳。
下午一時零八分,抵達桃園,改搭汽車前往大溪。
大溪舊稱「大嵙崁」,市街位於大溪河流侵蝕溪谷形成斷崖的高地上方。
此地最早是乾隆初期福建人謝秀川開墾的。光緒十二年(1886)臺灣巡撫劉銘傳在此地設立管理北蕃的總部,
是理蕃的重要基地。近年來山地製腦業的開發,還有平地稻、米茶葉產量的增加,大溪已是大溪郡役所的所在地。
我們抵達大溪,下車時,此地官民及學校學生都前來迎接。我忙裡偷閒,在奈須遺孀的作陪之下,
前往探視已故友人奈須義質君的住宅。奈須君是當年我在家鄉創設「大江義塾社」的成員之一,
我後來創立「國民之友社」之初,他也協助我處理庶務。奈須義質君來到大溪,專門負責造林的事務,於前年逝世。
他的遺孀從櫃中取出遺物,有洪水翁及我寫給他的書簡,還有我們年輕時的合照照片。
書信是明治三十七年(1904)4月寫的,其中有「雙鬢已經成霜帶,尚有一點雄心存?」等字句。
至今已過二十六年了。回憶往事,心中悵然,久久無法釋懷。奈須君的遺孀是內田伯爵的妹妹,
如果奈須君至今居還住在這裡的話,那會是令人多麼喜悅的事。我流著淚與奈須君的遺孀談話。
圖:大溪~角板山之間的輕便臺車
◎大溪往角板山
從大溪起,換乘坐臺車上山,幸好這時已經雨停了。
臺車是兩人並肩乘坐,後面有兩名苦力在鐵軌上推著臺車前進,
並且巧妙的利用斜坡,以索線拉動臺車前進,這時苦力也可以坐在臺車後面,利用大自然斜坡的慣性大量推動臺車。
途中遇見本島人及生蕃,都是都赤著腳,我與他們相互問候。
道路漸漸進入萬山之中,隨處可見開墾成排的田圃,
宛若經過內地中國地區的道路(註1),
景像頗有「墾破上山幾朵雲」的情趣意境。平坦的地方,有田地及炊煙,山坡地種植茶樹,幾乎沒有任何的閒置土地不被開墾。
進入山中的森林是明治三十六年(1901)造林地,樟樹等樹木蓊鬱遮天,
抵達宮之臺(註2),
這裡有秩父宮、久邇宮、朝香宮各殿下當年在此御休處及展望風景的遣跡四阿屋。
海拔一千四百一十尺,左側沒有高地,展望最佳。
當日白雲繚繞,翠巒出沒,整個景象給人感覺像是美麗的山水圖景。
圖:角板山蕃童教育所
由此出發,抵達八結(註3),有本島人的小聚落,桃花、李花紛沓,
紅白爭妍。
這一都帶都屬三井合名會社所有地,
有一望無際的茶園,還有種植樟樹、臺灣松、銀夜合花樹等,由於水利設施便利,所有土地都開墾成為田畝。
我們抵達流水東(註4)三井會社的舍宅,
預定在此享用午餐。下午二時過後,會社為我們準備的特肥烤鴨,令人腹飽;接著在田中君的導覽下,
參觀此地烏龍及紅茶製造所。三時出發,四時抵達角板山教育所。當地官民及學生都出來迎接我們,
然後一起前往教育所參觀蕃人小學生的教學。
蕃人小學生輪流站立來說故事,內容有金太郎的故事、馬或老鼠的故事、日本建國神武天皇、海軍紀念日的故事,
還有安徒生童話夜鶯孃的故事。無論之前如何想像,親自聽到臺灣生蕃的孩子們說起克里米亞戰爭及夜鶯娘的故事,
真是令人驚訝,足以解答了我原本對蕃童教育成效的懷疑。其它還有算數、寫字、圖書各種精彩的作品,
我也訪問了生蕃人醫學校畢業的公醫師渡井三郎君。
圖:角板山蕃社(原書插圖)
◎角板山的一夜
接著我們從蕃童教育所前往物品交換所,參觀生蕃的製作品,然後又參訪蕃社。
蕃人的家屋相當簡易,是所謂原始生活的範本,他們的房子是由竹子架設,
以茅草為屋頂,其床鋪非常高,
給人聯想起正倉院的御庫(註5),
這種竹架的木屋是南洋一帶常見的房屋型式。
接著我們抵達貴賓館,從庭院前望,一一指出枕頭山、鳥嘴山等山峰及俯瞰淡水河上游的碧綠流水,
眺望近處的蕃界,並探視大正十四年(1925)秩父宮殿下在此地渡溪之處的砌臺及御手種植的烏心石樹成長的情況,
還有欣賞庭中開花的緋櫻。我們只在貴賓館的一隅,舒展疲倦的雙腳。這時大約是下午五時前。
圖:角板山貴賓館
從桃園至角板山,距離約九里十七町,這是一個純樸的地方,地處於山區,
能夠借由別人的力量,推著臺車,讓我舒適的來到這裡度假,實在是非常幸運。
這一晚,從結城警部聽到從明治四十年(1907)以來,
生蕃討伐的故事。理蕃的事業,以故佐久間總督的功勞最大。當時佐久間總督擬訂了五年計劃,
使臺灣的每一尺寸土地,都在我皇化的苦心之下,終於漸漸收到效果。然而世人習慣了一切,
就失去警覺,漸漸忘記及忽視當年總督及從事諸君的努力與功勞了。
角板山貴賓館是大正天皇為皇太子殿下時,佐久間總督打算邀請其來臺巡視而興建的貴賓館。
由於明治天皇的崩逝,大正天皇登基,來台之事因而中止。近年來各宮殿下親王陸續來臺,
光臨角板山,住宿於貴賓館,則佐久間總督當年之志,終於得以實現。角板山教育所也是佐久間總督所創,
教育所的駐在巡查本野演暢氏夫婦,付出最多的獻奉與努力,因此教育的成果顯著。
我看見生蕃男女學生,精神奕奕,態度活潑,令人心情感到愉快,他們的歌聲實在勇健,而容貌亦清秀可愛。
夜晚下雨,今天早上又起風,下山歸途的困難可想而知。
***昭和四年(1929)二月十四日上午六時十五分,寫於角板山賓館的一隅。此地實際海拔一千四百六十尺,是非常高的山地。
旅遊日期:1929.02.13(德富豬一郎) Tony翻譯於2016.06.02
註:本書作者德富豬一郎為日本人,書中稱臺灣原住民為「生蕃」、稱中國人為「支那人」,都是當時日本人的習慣用語,早已不合時宜,
翻譯依原文譯述,以反映當時的時代風貌及偏見,並非筆者的觀點或立場,敬請讀者諒查。
【延伸閱讀】
第0919篇 -2012.08.16 角板山樟腦收納所.角板山輕便鐵道
第0523篇 -2007.12.17 角板山.佐久間總督紀念碑.森丑之助的蕃界人生(上)
第0524篇 -2007.12.17 角板山.佐久間總督紀念碑.森丑之助的蕃界人生(下)
第0282篇 -2005.08.02 復興.角板山公園
【相關旅記】
.第1193篇 -《臺灣遊記》:埔里.日月潭(德富豬一郎)
.第1194篇 -《臺灣遊記》:阿里山(德富豬一郎)
.第1250篇 -《臺灣遊記》:臺南.嘉南大圳(德富豬一郎)
.第1251篇 -《臺灣遊記》:高雄.恒春.四重溪(德富豬一郎)
.第1257篇 -《臺灣遊記》:板橋林家.淡水.草山(德富豬一郎)
.第1258篇 -《臺灣遊記》:草山.竹子湖.芝山巖.和尚洲(德富豬一郎)
.第1259篇 -《臺灣遊記》:澳底.宜蘭.礁溪(德富豬一郎)
.第1260篇 -《臺灣遊記》:礁溪.基隆.顏家陋園(德富豬一郎)
註1:此指日本的中國地方,
位於本州島的西部,包含鳥取縣、島根縣、岡山縣、廣島縣、山口縣等5個縣。
註2:宮之臺位於今日百吉林蔭步道最高處,
當時大溪通往角板山的途中的八結隧道(百吉隧道)尚未開通,輕便臺車必須繞經今日的百吉林蔭步道,
翻越山嶺,抵達八結。台車行經百吉林蔭步道的山嶺最高處,稱為「崙頂」,又名「高臺」,當時設有輕便車的休息站。
日本秩父宮親王造訪角板山時,在此地停留休息,所以後來被稱為「宮之臺」。
註3:八結,今名「百吉」。
註4:流水東:正確應「水流東」,今名「三民」。
註5:正倉院,位於日本奈良東大寺內,建於八世紀中期的奈良時代,全部為木造建築。
原本是用來保管古代寺院財寶的倉庫。
【旅行照片】
角板山輕便臺車。
明治四十一年日軍與泰雅族之枕頭山攻防戰。
角板山的泰雅族部落。
角板山「蕃童教育所」。
角板山「蕃童教育所」學童作品(原書插圖)。
角板山「蕃童教育所」學童作品(原書插圖)。
角板山佐久間總督追懷紀念碑。
角板山佐久間總督追懷紀念碑今貌。
角板山下的溪流風貌。
[交通地圖](可用箭頭上下左右移動及放大縮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