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猴硐坑。
今天獨自來猴硐旅行,避開了熱鬧的貓村,走訪位於基隆河右岸的幾座猴硐舊礦坑。
其中之一猴硐坑,已是多年舊識。上次來猴硐時,
發現礦坑已經修復,業者在此成立「猴硐坑礦業休閒園區」,結合修鄰旁的瑞三礦業大樓,提供包括坑道體驗、餐飲、民宿的多元服務。
上次因為天雨,所以沒有搭乘礦車進入猴硐坑,這次終能如願搭上採礦台車,進入坑道體驗。
雖然繞行一周,大約200公尺而已,實際的坑道並不長,不過礦車的機車頭是具有近百年歷史的古董,
緩緩拖著一排礦車,穿進猴硐坑,濕漉漉的坑道,岩壁滲落著水滴,很有入礦坑的真實感。
礦車經過一小段坑道,繞至瑞三礦樓的後方的作業空地,解說人員實際示範礦坑內採礦作業的機具及使用方式,
然後再乘礦車進礦道,繞出猴硐坑。接著可以憑門票至瑞三礦業大樓的一樓販賣部換取紀念品。
整個行程大約25~30分鐘。
十年以前,曾經見過猴硐坑的滄桑;十年之後,看見礦坑重見天日,礦車進出礦坑,內心有所感動。
聽說業者是礦工子弟出身,基於保存礦業文化的心情,所以出資整修猴硐坑,
將這裡打造成一處礦業休閒園區,用心值得鼓勵。
古董機車頭牽引著採礦台車出坑。 猴硐坑坑道。
圖:猴硐坑坑道內眺望坑口
我在非假日的時候來訪,而從現場實地的觀察,業者的努力或許有機會成功。
今日的猴硐,一如平時的九份,隨時有大型遊覽車載著遊來訪,猴硐又有火車站,交通更便利性。
與我同一批搭礦車遊猴硐坑的遊客,是一群來自香港的自助行年輕人。
猴硐在短短十年之間,從落寞的礦鎮,蛻變成能吸引國際觀光客的人氣小鎮,可說是「小貓立大功」;
而若能趁此熱潮帶來的資源,更深化經營既有礦業文化,則更能確保觀光繁榮的可長可久。
從猴硐坑及瑞三礦業大樓續沿著侯硐路往南行,前往基隆河上游的方向,造訪另外兩座礦坑—馬坑及復興坑。
經過變電所,續行一段路,來到猴硐另一處礦村聚落。
礦村少有遊客,與十年前來時的景象並無太多改變。猴硐煤礦博物園區成立後,對於礦村的人文歷史遺跡,
立有導覽解說牌,以前茫然不知的建築物,現在都有了答案。我一路遇見醫護所、五座寮、美援厝、所長宿舍等採礦時期相關的礦場建築設施。
include('../adsense_cont.php');
?>
圖:三座寮礦工宿舍
抵達猴硐天華山慈惠堂,廟前的一條小路,通往山裡的復興坑。這條路,我已經十年沒有走過了。
小路向山行,鑿穿擋路的山丘,路旁兩邊被削成峭壁。過此之後,右側座落馬坑溪畔的幾棟平房古厝,
就是所謂的「三座寮」礦工宿舍了。老房子依舊,只是又老了十年,屋頂更為殘破。
前方有一座小隧道,通往復興坑。隧道前的左側有岔路,有指標分別寫著通往「馬坑」、「猴硐聖公媽廟」,
我沒造訪過。於是取左行,依指標,先走石階路上行,前往聖公媽廟。一小段石階路之後,再接小產業道路,
續往上行,即抵達一處廣場,設有戲台。
聖公媽廟位於更上方,須再爬一小段石階路。抵達上方,看到一座小廟,廟內供奉著「萬善堂聖公媽」牌位,
才知原來這是一座陰廟。廟前腹地狹小,所以祭拜及戲台設於下方的廣場,廣場空間廣闊,採礦時期,祭拜典禮應當頗有規模。
聖公媽廟建於民國五十八年(1969),或許亡魂亦與礦工有關。如今礦村寂寥,萬善堂的廣場及戲台自然冷落。
我一路而來,都未遇見任何人。
猴硐聖公媽廟入口。 萬善堂聖公媽廟。
圖:新義廳
聖公媽的戲台旁,另有一條小水泥路通往旁側上方處的人家。
小路旁的草叢有紅磚柱,柱頂有小石獅,頗為特殊,似是這戶人家對外通道的裝飾。
會是什麼人家的家前通道有如此柱飾呢?於好奇往上走去。
走至上方,水泥路左側有小石階路,上方草叢處竟有一座典雅的門樓。這是昔日大戶人家才有的建築格局,
怎麼這麼荒僻的地方也有如此人家?
走至上方,發現門樓之後,有一棟平房古厝,門前雜草亂叢,房屋已荒廢。古厝建築是日治時代昭和時期的風格,
外牆運用水泥及洗石子,門聯及門匾都以浮雕泥塑刻字,對聯字體有脫落,門匾三個紅字,寫著「新義廳」。
或許這裡曾是採礦時代礦場高層人員的住所。
從來查資料,果然沒錯。這棟古厝是瑞三公司創辦人李建興先生的四弟李建成及五弟李建川早期在礦區的住所。
昭和九年(1934),李建興成立瑞三礦業,取得猴硐地區的礦權,他的弟弟李建炎、李建添、李建成、李建川、李建和都一起投入礦區的經營,
後來兄弟多成為礦界聞人。瑞芳李家因此與基隆顏家並稱,業界稱「愛生理,找顏李」(要生意,找顏李),說明了顏家、
李家在台灣礦業界舉足輕重的地位。
新義廳古厝門樓。 新義廳門匾。
圖:運煤隧道
新義廳附近的礦坑,是顏雲年、木村久太郎合資開採「久年二坑」,開坑於日治時代大正三年(1914),
因為早期使用馬匹搬運煤炭,所以又稱「馬坑」。
馬坑於昭和十三年(1938)收坑,由於礦坑口座落於溪澗旁,幾經歲月摧殘,如今幾乎堙滅,
若不是現場建造了一座平台及立有導覽解說牌,路過這裡時,很難發現路旁下方的溪澗山壁有一座礦坑遺跡。
參觀完馬坑,接著穿過小隧道,走往復興坑。這座隧道是昔日的運煤隧道,已有近百年的歷史。
隧道路面還有昔日運煤台車的鐵軌跡。
運煤隧道不長,大約60、70公尺,隧道內設有日光燈。出了隧道,左側有一座福正宮,
是古老的石砌土地公廟。福正宮斜對面的金亭旁,有一條下行的石階步道,
通往下方的猴三公路,步道出口大約就在本坑吊橋遺跡的東岸,離復興橋也不遠。
我的印象中,一直覺得復興坑的位置偏遠,其實地點並不如想像中的偏僻。
福正宮。斜對面的金亭旁有石階步道,通往下方的猴三公路(本坑吊橋遺跡處)。
圖:復興坑
由福正宮前的台車舊路前行不遠,路旁陸續出現礦場遺跡,一間間荒廢的房舍,一如十年前來時所見景象,
只是更為落寞殘破。
抵達復興坑口,礦坑依舊塵封,坑口之前的導覽解說牌已在芒草叢中。比起當年,更為滄桑。
猴硐煤礦博物園區成立之後,猴硐各處礦場遺跡都呈現復興的氣象,而唯獨復興坑卻更為落魄寂寥,
路況反而不如十年之前。
後來我來到左岸的瑞三本礦(本坑)附近的礦工紀念館,向導覽人員詢問此事。
導覽人員解釋說,因為復興坑較偏遠,較少有遊客,所以那邊的礦場遺跡就較少維護了。
比起瑞三本礦,復興坑的礦業遺跡毫不遜色。我剛從復興坑歸來,心中正有想法。
我對導覽人員說:「我有個想法,或許可以吸引遊客前往復興坑。」
我說:「復興坑其實並不偏僻,它就座落在基隆河的對岸而已。如果能夠重建本坑吊橋,
則遊客參觀完礦工紀念館,就會順便步上吊橋,從橋上觀賞基隆河河床的壺穴地形,走至對岸時,
立刻可接石階步道,只要上爬3分鐘,可以參觀百年土地公廟、百年運煤隧道及復興坑礦場遺跡。
我覺得遊客應會順著指標續往上走。」
導覽人員聽了,覺得意見不錯,說要去拿遊客建議單給我填寫。我笑著回答說:「不用了,不要給園區壓力。
畢竟是建議政府花錢,不算是好建議。以後若園區有經費預算,則可以提出這個建議,評估其可行性。」
雖然復興坑的滄桑現狀,依然有其迷人之處,但我更樂見復興坑的再次復興,礦業遺跡得到妥善保存,
能吸引更多遊客造訪。而猴硐的觀光遠景,也不宜把希望與雞蛋都寄放在貓村的籃子裡。
`
旅遊日期:2016.03.03 (寫於2016.3.22)
include('../leftbar_share.php');
?>
include('../sitetag.php');
?>
include('../adsense1.php');
?>
【旅行照片】
猴硐坑。遊客乘坐採礦台車體驗坑道。
瑞三礦業大樓。
變電所。
醫護所(石頭厝)。
五座寮礦工宿舍。
include('../adsense_pict.php');
?>
所長宿舍。
美援厝。
猴硐天華山慈惠堂。廟前小路通往馬坑及復興坑。
道路穿山而過,前方為三座寮礦工宿舍。
新義廳,瑞芳李家(李建成、李建川)早期在猴硐的住所。
馬坑前的平台及導覽解說牌。
馬坑,位於溪澗邊,幾乎已近堙滅。
運煤隧道通往復興坑。
運煤隧道南口路旁的福正宮,是一座古老的石砌土地公廟。
台車舊道通往復興坑。
路旁荒廢的礦場建築。
礦場的路況荒涼,反而不如十年之前。
礦場小路芒草叢生,景況滄桑。
復興坑口前的礦場事務所。
復興坑。
礦工紀念館旁的本坑吊橋遺跡。從對岸的石階路上行,即抵達
福正宮及運煤隧道,復興坑就在附近而已。
include('../adsense2.php');
?>
[旅行地圖]
[交通地圖](可用箭頭上下左右移動及放大縮小)
include('../footbar.ph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