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臺灣寫真帖》
《臺灣寫真帖》是日治時代臺灣寫真會所出版的期刊,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古籍研究資料庫」
蒐錄了大正三年(1914)十一月至大正四年十二月共14期的《臺灣寫真帖》。
今年四、五月間,我曾以兩個星期時間,譯述1~7期《臺灣寫真帖》,
8~14期則留待日後再譯。後來因為忙碌,就一直未再續譯,轉眼幾個月就過去了。
眼看秋去冬來,年之將盡,於是決定以節選方式,選錄8~14期《臺灣寫真帖》部份老照片,
分享給對臺灣老照片有興趣的讀者們。大眾已熟悉的老照片景點,內容則略譯或省譯,不多做譯述。
本篇旅記選錄8~10期共39張老照片,下一篇再介紹11~14期的老照片。
對我來說,這樣算是勉勉強強的完成譯述《臺灣寫真帖》的心願。
這些老照片發行於日治時代大正四年(1915),一百年後的今日,我們透過這些影像,
可以回味當時臺灣社會的風貌以及看見時代的變遷。
旅記日期:2015.10.07
p.s.本書為日治時代的著作,當時出版者的政治立場、觀點、文字用語,與今日臺灣史觀及主流價值不同。
本文如實翻譯,以反映時代真實風貌,並非代表筆者的立場或觀點,敬請讀者諒察。
《臺灣寫真帖》第1卷第8期(節選)
◎臺灣總督府研究所(東門外):
【譯註】臺灣總督府研究所,成立於明治四十二年(1909),初期設有化學及衛生兩部,後來改制為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
原址現為教育部(臺北市中山南路5號)。
◎淡水戲館:
【譯註】明治四十二年(1909)日本人所興建的中國式戲館,
座落於臺北大稻埕興仁街(今太原路);後來被辜顯榮買下,改名為「臺灣新舞臺」,為日治時代臺灣重要的戲劇表演場所。
◎臺北大稻埕北門通:
大稻程是當時臺北三市街最進步新穎的地區,人口約五萬五千多人。
圖片中的市容是明治四十二年(1909)市區改正後的北門通,希臘式的二層樓建築,
街屋多為商店,特別是茶行相當興盛,照片中挑夫擔著的大形布袋裝著茶葉。
【譯註】北門通,今延平北路一段。
◎桃園停車場:
【譯註】今桃園火車站(已改建)。
◎魚藤坪溪鐵橋:
【譯註】明治四十年(1907)八月竣工,毀於昭和十年(1935)關刀山大地震,僅剩殘跡,今名「龍騰斷橋」。
【延伸閱讀】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0528篇-關刀山.龍騰斷橋(魚藤坪斷橋)
◎臺中博物館:座落於臺中市區東北隅的臺中公園內。
◎義人吳鳳之廟:【譯註】位於今嘉義縣中埔鄉,為國家三級古蹟。
【延伸閱讀】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1147篇-吳鳳公園.吳鳳廟
◎臺南地方法院:
【譯註】大正元年(1912)竣工,
巴洛克式建築,名列日治時期臺灣三大建築之一。民國五十八年(1969)高塔因天災龜裂,
有倒塌之虞而拆除。原建築現為國定古蹟。
◎臺南市開仙宮街通:位於臺南市區西南部,是臺南停車場往安平街的交通道路,中央為車道,兩側建築設有亭仔腳,以提供行人避雨遮陽。
【譯註】開仙宮街通,約今臺南市民生路,接近安平區的路段。
◎打狗尋常高等小學校:
【譯註】創立於明治四十年(1907),後改名為高雄尋常高等小學校。今高雄市鼓山區鼓山國民小學(高雄市鼓山區臨海二路50號)。
◎東港魚市場附近:
位於東港溪河口,是阿緱廳第一大漁港,近年來許多來自內地九州的漁民遷居此地捕魚。
【譯註】阿緱廳,今屏東縣。
◎花蓮港兵營:臺灣第二守備隊司令部所屬的第三大隊駐紮於花蓮港米崙山南麓。
【譯註】米崙山,今名美崙山。
◎雅美族的獨木舟:雅美族居住於臺東廳所屬的紅頭嶼,共有七社,約三百二十餘戶,人口約一千五百人。
照片中是紅頭嶼海濱此地特殊造型的獨木舟。
【譯註】雅美族,今名達悟族;紅頭嶼,今名蘭嶼。
《臺灣寫真帖》第1卷第9期(節選)
◎基隆重砲兵大隊兵營:
臺灣的兩個要塞基隆及澎湖各駐屯一個重砲兵大隊,司令官是陸軍少將,直屬於臺灣總督。圖為基隆重砲兵大隊的兵營。
【譯註】基隆重砲兵大隊兵營原址可能位於今基隆市成功一路、安樂路一段交會口附近。遠處山峰為獅球嶺。
◎員山公園眺望臺灣神社:
圓山昔為富豪陳某的別園所在,有「太古巢」之稱,至今遺跡尚存,由此北隔者基隆河,眺覽臺灣神社。
【譯註】臺灣神社遺址為今日的圓山大飯店。圓山早期有有陳維英(咸豐年間舉人)所建太古巢庭園。
【延伸閱讀】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0519篇-劍潭公園.台灣神社遺跡
◎新竹市場:位於新竹街西部,以防火材料建造的新式建築,
中央為顧客通道,通道兩側有商店販售各種農漁產品。
【譯註】新竹街,今新竹市。新竹市場即今日的東門市場。大約在1970年代改建,原貌已消失。
◎鳳山曹公祠:位於鳳山支廳廳舍旁的舊鳳儀書院,結構壯麗,其中一隅為曹公祠,
創建於咸豐十年(1860),祭祀前鳳山知縣曹謹祿位。
曹謹,道光年間鳳山縣令,當時鳳山大旱,曹謹開闢水圳,引下淡水溪的溪水,灌溉農田,
使稻穀收穫增加數倍,盜賊編跡,人民感念,因稱水圳為曹公圳,咸豐十年立祠感念。
【譯註】下淡水溪,今名高屏溪。
◎紀念博物館:紀念博物館是紀念兒玉總督及後藤民政長官的偉勳而建造的,
大正四年(1915)四月十八日落成。總計自大正二年四月一日興工,建坪五百十坪,經費合計二十七萬三千餘圓,
希臘多立克(Doric)柱式建築,樓高二層,附地下室,一樓中央廣場兩側放置新海竹太郎創作的故兒玉總督及後藤前民政長官銅像。
【延伸閱讀】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0593篇-國立台灣博物館
◎阿猴飛行大會:大正四年四月十七八日,兩天在阿緱街舉行飛行大會,飛機表演高空及低空飛行。
【譯註】阿緱街,今屏東市。
◎恒春城北門:座落於距離阿緱二十七里半的恒春街,
為欽差大臣沈葆楨奏請朝廷所建築的恒春城,城牆高約二丈,厚約八尺。北門道路是通往車城方向。
【譯註】恒春街,今恒春鎮。恒春古城建於清光緒元年(1875),歷經四年完工,設有東、西、南、北四座城門,
今僅存城門遺跡。北門位於今恆春鎮北門路170號,原有單簷歇山式附軒亭的城褸已消失,僅存城門及部份城牆。
◎大稻埕公學校:位於臺北大稻埕的北部,全部建築採用防火建材,
西洋風格兩層樓建築,在全島小學公學校建築中首屈一指,學童人數一千八百名,職員二十四名。
【譯註】
大稻埕公學校,創設於於明治三十一年(1898年),明治四十三年(1910)設女子分校,
次年獨立為大稻埕女子公學校(今蓬萊國小前身),本校專收男生。大正四年(1915),成立分校(今日新國小前身)。
大正六年(1917),改名大稻埕第一公學校,分校則獨立為大稻埕第二公學校。
大正十一年(1922),大稻埕第一公學校改名臺北市太平公學校(今太平國小);昭和五年(1930),
太平公學校將西校區舊校舍撥給新設立的臺北市永樂公學校(今永樂國小)使用。
大稻埕公學校是今日臺北市太平國小、永樂國小、蓬萊國小、日新國小的前身。
◎花蓮港停車場:
【譯註】今花蓮火車站。當時為臺東鐵道(花東線)的起點。
◎淡水紅毛城:
【延伸閱讀】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0505篇-淡水紅毛城
◎淡水紅毛城(遠景):
◎總督府臺南醫院:總督府直屬的官立醫院,位於臺南城內東北部。
圖片中的建築是大正二年(1913)竣工的新建築。
【譯註】今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臺南市中西區中山路125號),原建築於於民國六十五年(1975)改建為九層樓宮殿式醫療大樓(現門診大樓)。
◎三角湧:三角湧,位於三角湧溪、大嵙崁溪合流處,是一茶葉生產地,也以製造米粉聞名。
【譯註】三角湧,今名三峽;三角湧溪,今名三峽溪;大嵙崁溪,今名大漢溪。遠處山峰為鳶山。
【延伸閱讀】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0183篇-三峽老街
◎臺中停車場:位於臺中廳臺中街東北隅,大約是臺灣西部縱鐵道的中點,
旅客往來頻繁,貨物輻湊,非常熱繁忙。
【延伸閱讀】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0608篇-台中火車站
《臺灣寫真帖》第1卷第10期(節選)
◎劍潭的眺望:大直山下的基隆河迂流形成的深潭,名為「劍潭」。岸邊有著名的古廟劍潭寺
,風景幽美,古來為圓山八景之一,傳說潭邊有大茄苳樹,荷蘭人將劍插入樹中,劍被樹皮包覆於樹中,於是稱此地為劍潭。
【延伸閱讀】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0114篇-劍潭古寺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駐馬之碑:
位於苗栗停車場西南約十町之處的將軍山的山丘,
是當年北川能久親王南進之際,休憩所在的御遺跡之處,地方官民在此立將軍駐馬之碑,周遭風景展望極佳。
【譯註】將軍山,光復後(戰後)改名為「福星山」,以紀念曾經旅居苗栗的抗日志士羅福星。
民國86年(1997),苗栗市政府恢復「貓狸山」舊稱。日治時代將軍山建有苗栗神社,今改為忠烈祠。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駐馬之碑今已消失,原址改為丘滄海(丘逢甲)先生紀念碑。
【延伸閱讀】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0909篇-貓貍山公園
◎臺南廳竹溪寺:位於臺南城外往南約一里的仁和里盤淺庄,創建之時,寺前有小溪環流,
其上有竹林,因此名為竹溪寺,為臺南近郊一風景名勝。
【譯註】竹溪寺,位於今台南市南區體育路87號,臺南四大古剎之一。
◎鶯歌石:
【延伸閱讀】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0477篇-鶯歌石
◎鳶山:
【延伸閱讀】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0184篇-三峽.鳶山
◎明寧靖王祠:半路竹停車場約一里的竹滬庄。
◎屏東公園:位於阿猴街東北隅,公園廣闊,樹木繁茂,是南臺灣有名的公園,公園內設置忠魂碑,
祭祀領臺以來在阿緱廳境內殉職的一百三十名英靈。紀念碑落成於大正三年(1914)七月,工程費用二千五百圓由境內官民捐獻。
【譯註】屏東公園,今名中山公園。忠魂碑,碑文今已毀滅,僅存基座,原址改為光復紀念碑。
◎牛津學堂:
【延伸閱讀】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0506篇-牛津學堂
◎阿罩霧解纏足會:臺中廳自大正二年(1912)以來,風俗改良會積極運作,最初
著手於勸導本島男人剪除,如今倡導解除纏足的風俗,及提倡學習國語。照片中的場所是有名的阿罩霧林家的一部份,
正面高臺中央是枝廳長夫人及荒卷警務課長夫人及率先擺脫纏足習俗的上流社會婦人,一起參與大會,倡導解除纏足習俗。
【譯註】阿罩霧,今名霧峰。國語,是指日語。霧峰林家,是臺灣近代有名的家族,林獻堂曾是日治時代政治社會運動的領導人之一。
◎開山神社祭典:國姓爺開山神社位於臺南市油尾行街,
每年二月十五日舉行例祭。去年八月社殿改築,耗貴二萬五千五百圓,於今年四月竣工,其例祭及遷座祭特別於
五月八、九日舉行盛大的典禮,神輿繞行市區,約四千人參與遊行,隊伍蜿蜒如長蛇,場面壯觀前所未有。
【譯註】開山神社,今延平郡王祠。
◎開山神社祭典:
◎開山神社祭典:
更多Tony譯述的...《臺灣老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