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1164)

[新北市平溪].東勢格越嶺步道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東勢格越嶺步道

上週來平溪爬孝子山、慈母峰,今天繼續平溪的行程, 與老婆一起走訪東勢格越嶺步道。

我第一次造訪這條步道,是在民國九十四年(2005)4月,已是十年前的往事了。

東勢格越嶺步道成名,還是最近這十年的事情。回想當年,這條步道還沒有正式名稱, 只是一條山友往來攀登慈恩嶺(慈母嶺)、中央尖、峰頭尖、臭頭山所經過的無名山路而已。

由於整條步道主要沿著瓜寮坑溪的溪岸而行,所以當年我就姑且稱之為「瓜寮坑溪步道」。 後來得知這條步道可以越嶺通往東勢格,是昔日的古道,見諸於日治時代的《臺灣堡圖》(1904), 因此又將它命名為「瓜寮坑古道」。

瓜寮坑,是「冬瓜寮坑」的簡稱,地名由來,或說因當年此地山谷種植冬瓜; 或說當地有一塊形似冬瓜的大石,事實如何,已難考據。

後來台北縣(今新北市)政府整治這條步道,設立導覽路標,正式命名為「東勢格越嶺步道」, 因為步道原是一條古道,所以山友也稱之為「東勢格越嶺古道」。

圖:建源煤礦事務所遺跡

東勢格越嶺步道全長3.4公里,從平溪的瓜寮坑通往東勢格。

瓜寮坑有兩處登山口,一在平溪國中斜對面的馬路旁, 一在虎嘴口停車場。

兩處登山口相距不遠,前者交通及停車較方便,後者則是正式的步道入口。我這次就選擇從虎嘴口出發。

東勢格越嶺步道前段1.2公里,從虎嘴口至建源煤礦遺址的路段,是昔日建源煤礦的台車舊路基, 路面鋪碎石子,沿途沒有階梯,寬闊平緩,步行相當舒適。步道沿著瓜寮坑溪而行,有微微潺潺的水流聲伴行, 又全程有森林遮蔭,沿途涼涼爽爽怡人,可說是一條老少咸宜的五星級自然步道。

步行約20多分鐘,抵達建源煤礦遺址。先路過一棟廢棄的石頭厝,僅存斷垣殘壁,駁坎牆石,滿佈青苔, 給人一種古道滄桑寂寥之感。據當地文史工作者說,昔日這裡設有麵攤小吃店,提供礦工飲食服務。 附近左側路旁上方的林間,有一座跨越小溪澗的石拱橋,是供運煤台車行走的橋樑。 拱橋冷清數十年,橋身被青苔覆染,與周遭綠色森林融成一色。

過此之後,爬一小段土階,來到一處較為開闊的空地,又見廢棄的屋舍,就是昔日建源煤礦的事務所了。 事務所內,堆置著農具雜物,鄰旁的空地,闢有小菜圃。附近空地也新建了一間鐵皮屋農寮, 門牌寫著「瓜寮坑7號」。從事務所前的岔路,過橋至瓜寮坑溪對岸,就可以看見路旁有一座廢棄的礦坑口。

圖:建源煤礦廢礦坑

建源煤礦開採於日治時代昭和六年(1931),收坑於民國六十年(1971), 前後開採的時間約40年。

建源煤礦初期以水平坑道方式挖掘煤礦,後來改以斜坑方式開採,就是眼前所見的這座礦坑口。 廢棄的斜坑,積滿水,宛如一座水井。坑口旁有廢棄的大型圓柱狀鋼筒、殘橋遺跡,都是瓜寮坑已逝的黑金歲月留下的見證。

過廢礦坑後,又過一座小水泥橋,開始進入較起伏的登山的路段。約2、3分鐘, 來到所謂的「雙土地公廟」,附近有兩座古樸的石砌小廟,相距約10來公尺,一座落於步道旁,一座落於瓜寮坑溪的對岸。

當年來訪時,以為是兩座相鄰的土地公廟,後來政府設置的導覽地圖也標示兩座都是土地公廟。 不過後來有山友告知,當地居民說步道旁的這一座廟其實是有應公廟,而溪對岸的那一座才是土地公廟。

這次舊地重遊,也想確認此事。從外觀來看,這兩座石砌小廟極相似,廟的屋簷尾端也都翹起, 都是傳統土地公廟的造型。不過對岸小廟裡面供奉一尊土地公神像,而步道旁的這座小廟則內無神像。 兩座廟的廟前擺設也有明顯差異。對岸小廟之前有香爐及供桌,而步道旁小廟廟前則只放一個供盤而已。 若是均為土地公廟,則不應有如此差別待遇。所以步道旁的這座小廟應該是有應公廟。

瓜寮坑土地公廟(溪對岸)       瓜寮坑有應公廟(步道旁)。

圖:東勢格越嶺步道後段,路況更原始自然。

有應公廟前的小供盤,放置著不少的硬幣,想必假日應有不少遊客來造訪這條步道。

而今天從虎嘴口步道一路走來,沿途也看見不少天燈殘骸,或遺落路面, 或垂掛樹枝,由此可見平溪的觀光發展,比十年前更為蓬勃。

續往上行,步道漸漸原始,古道色彩漸濃,路徑沿著瓜寮坑溪的溪岸,隨著地形,或走在右岸,或走在左岸,或走在溪床,踏溪石前進。 沿途有不少竹林拓墾遺跡,亦有歲月久遠的青苔石階。沿途陸續遇到左右岔路,分別通往中央尖、峰頭尖或臭頭山, 仍循主路線前進。

東勢格越嶺步道的後段,不再如前段台車舊路好走,而是較有起伏變化的古道山徑,走來較有登山的感覺。 較陡峭或溪谷濕滑的路段都已設有欄杆及繩索,小心行走,難度不高。而且沿途走於溪畔,偶遇小潭或小瀑, 佇足休息,看魚群悠游,見瀑水淙流,令人心情舒暢,登爬並不會覺得疲累。

從土地公廟上行,約半個小時,來到瓜寮坑溪上游,溪谷漸漸變小,溪水漸少,於是步道告別了溪流, 抵達一處較開闊的空地,附近是一片杉林造林地,林相整齊。續爬一小段山徑,即抵達越嶺步道最高點的鞍部。 這裡是瓜寮坑溪、芊蓁林溪的分水嶺。

圖:東勢格13號民宅前的梯田草原。

由此下行,不久就望見下方的梯田草原。約10分鐘,抵達梯田草原旁的農家民宅,門牌為「東勢格13號」。

農家飼養的雞群在家門前自由活動,見了陌生遊客來訪也不害怕,想必已經習以為常了。

梯田草原所在的山谷有一條小溪流,是芊蓁林溪上游的支流。 昔日山區梯田,廢耕之後,成為層層的草原。來到溪畔,有一座小鐵橋,小橋下游不遠處的左側溪畔, 有一座石砌福德祠。廟聯刻有「甲寅冬月立」,推算可能是日治時代大正三年(1914), 是一座百年歷史的小土地公廟。

若過小鐵橋,再續行20分鐘,就可以抵達步道終點,接東勢格農路,步道出口就在東勢格10號民宅旁。 今天的行程就以福德祠為終點,打算在青青河畔草休息,享用午餐。不過此時山區雲層漸濃漸黑, 有山雨欲來之勢。不巧今日出門一時疏忽,背包未裝雨衣,於是只好先行撤退以避險。

返回越嶺鞍部,天空開始飄雨,雨勢未歇。於是加快腳步,冒雨前進。儘快的通往瓜寮坑的溪谷路段, 順利返抵建源煤礦事務所,在瓜寮坑7號民宅屋簷下避雨,在此簡單用餐,兼躲雨一陣子。 然後循原路走回到虎嘴口停車場。

今日重訪東勢格越嶺步道,古道景物,依舊如昔,而回想初次探訪之時,彷彿還是不久之事, 而忽焉十年歲月已過。十年之前,常與老婆一起爬山; 這些年來,因為小東的出生,以及成長需要時間,老婆因此難得有時間跟著我四處爬山。 十年犧牲,總算辛苦有成。

最近天氣轉涼,季節適合登山,我打算帶老婆一起重訪這些年來,我走過,而她錯過的一些山峰或古道; 老婆可以補看一些風景,而我則可以回味走過的人生路。

旅遊日期:2015.09.24 (寫於2015.09.28)  


【路程時間記錄】
虎嘴口登山口→9分鐘→右岔路往平溪國中→12分鐘→左岔路往慈恩嶺(慈母嶺)→2分鐘→建源礦場廢屋殘垣→5分鐘→ 廢礦坑→3分鐘→土地公/有應公廟→13分鐘→左岔路往中央尖→8分鐘→右岔路往峰頭尖→10分鐘→左岔路往臭頭山→6分鐘→ 越嶺最高點→10分鐘→東勢格13號民宅草原→5分鐘→福德祠(折返點)→(續行20分鐘→東勢格10號民宅。),單程約1.5小時。

【相關旅記】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0243篇 - 2005.04.04 瓜寮坑溪步道(瓜寮坑古道)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0445篇 - 2007.01.28 東勢格古道.峰頭尖


東勢格越嶺步道登山口一:平溪國中斜對面。

東勢格越嶺步道登山口二:虎嘴口停車場。(我們走這裡出發)

東勢格越嶺步道前段1.2公里是昔日的運煤舊台車道,平緩好走。

古道沿著瓜寮坑溪而行,林蔭怡人。

抵達建源煤礦遺址,路旁駁坎上方有荒廢的石頭厝。

荒廢的石拱橋。昔日運煤台車走於橋上。

建源煤礦事務所遺跡。後方有新建的農寮(瓜寮坑7號)。 

建源煤礦廢礦坑。

過小水泥橋後,開始步道(古道)爬升段。

步道旁的石砌小廟,是有應公廟,對岸不遠處另有一座小土地公廟。

東勢格越嶺步道,沿著瓜寮坑溪而行,溪岸有不少竹林拓墾遺跡。

沿途有不少古道舊階。

越溪處,小潭有魚群悠游。

溪谷路,架有欄杆繩索及岩階,小心通過。

部份路段,古道走於溪床,踏溪石前進。

古道幽雅竹林。

古道經過瓜寮坑溪上游溪谷。

古道漸漸脫離溪谷。

抵達空曠的造林地。

續爬一小段杉林小徑,即抵達越嶺最高點的鞍部。         

繼續下行約10分鐘,抵達東勢格13號民宅前的梯田草原。

東勢格13號民宅。

山坡層層草原,都是廢耕的梯田。

福德祠,甲寅冬月立。甲寅年,1974年或1914年,以後者可能性較高。

以福德祠為折返回,從東勢格越嶺返回瓜寮坑。


[旅行地圖]

[交通地圖](可用箭頭上下左右移動及放大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