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1147)

阿里山紀行(1):吳鳳公園.吳鳳廟.觸口.天長地久吊橋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阿里山火車站
阿里山火車站

孩子放暑假的第一天,我安排了四天三夜的阿里山之行。

事先蒐尋資料時,發現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的範圍頗大, 包括嘉義縣梅山、竹崎、番路、阿里山等4個鄉,其中步道多達四十七條。

以四天三夜時間,如何追逐四十七條步道?還未出遊,已有假期苦短的感慨。「以有涯隨無涯,殆矣!」 於是只好劃地自限,只選定兩個主要景點,一是奮起湖,一是阿里山森林遊樂區。 至於住宿的安排,則奮起湖住一晚,阿里山森林遊樂區住兩晚,而以後者為此行重心。

六月三十日,旅行的第一天,拖到中午才從台北出發(註: 因為我家小東堅持要參加上午的學期結業式, 不肯請半天假。),走國道3號,一路行經新北、桃園、新竹、苗栗、台中、彰化、雲林、嘉義八縣市, 從中埔交流道下(297K),抵達嘉義縣中埔鄉,接台18線。台18線,即阿里山公路。東行奔向阿里山。

圖:吳鳳公園
吳鳳公園

第一站,我們來到中埔鄉吳鳳公園,公園約位於台18線里程26K附近。

這座公園為著名建築師漢德寶教授所規劃設計,閩南式的建築風格及庭園設計, 有曲廊穿堂、雅牆幽徑、庭園綠樹,漫步其間,宛如遊覽古代大戶人家的宅邸庭園。

公園除了紀念吳鳳,也提供大阿里山地區的旅遊資訊。整個園區庭園建築雖然設計精美, 卻給人一種家道中衰的感覺。廊道骯髒未清,水塘池水乾涸,有些牆門通道被封閉, 公園主角吳鳳騎馬雕像周遭雜草漫生,吳鳳紀念碑隱身於庭園一隅,碑前地面蒙塵積垢。 園方維護不力,辜負了當初建築師精心設計的美意。或許因為地方經費不足,或許是時空環境的改變, 使公園成了冷宮。

公園入口的一道紀念牆,嵌鑲碑文,刻有「吳鳳成仁地」,則令我感到驚訝, 中埔鄉地處平原,這裡距離阿里山的山區還很遙遠,當年吳鳳果真命喪此地? 或許兩百年前這裡還是阿里山鄒族的生活領域。

圖:吳鳳廟(國家三級古蹟)
吳鳳廟(阿里山忠王祠)

中埔鄉另一個景點吳鳳廟,距離吳鳳公園約六、七百公尺,是我這次阿里山之行, 不想錯過的景點之一註1

吳鳳廟,又稱「阿里山忠王祠」,祭祀吳鳳神位。吳鳳,清代曾任阿里山通事,因消弭當時阿里山鄒族殺人祭神的習俗, 獲得漢族村民的感戴,而立祠祭祀。

清嘉慶末年(約1820年),嘉義地方人士,將原有通事辦公室舊址,改建為吳鳳廟,歷經多次修建, 而成為今日的規模,現為國家三級古蹟。

雖然是第一次遊覽吳鳳廟,相遇第一眼即有舊識的感覺。吳鳳廟從日治時代以來,就是台灣著名的景點之一, 我已看過多次吳鳳廟的風景老照片,對這處景點,並不覺得陌生。

吳鳳廟歷史悠久,廟前廣場及旁側庭園有老樹及古碑,環境幽雅靜謐,無一般寺廟香客熱絡的熱鬧情景。 與吳鳳公園冷清氛圍相似,同樣遊客不多。廟前旁側有一排商家,大多未營業,廟門口擺攤的老婦則低頭瞌睡休息。

圖:吳鳳廟拜殿及前殿
吳鳳廟拜殿及前殿

吳鳳廟分為前後殿,前殿主祀吳鳳神像,後殿供奉其牌位。

前殿廟堂懸有「舍生取義」匾額,為民國四十一年(1952)蔣中正總統所題。

日治時代吳鳳廟則懸有佐久間左馬太總督題於明治四十三年(1910)的「殺身成仁」匾額。

吳鳳曾經受到兩個朝代統治者的歌頌。像我這種年紀50歲的台灣人,從小就熟悉吳鳳,曾經見證過這段歷史。 小學課本曾讀過吳鳳故事,音樂課曾歌唱過〈吳鳳歌〉。

吳鳳其人其事,史書確有記載註2, 只是其事蹟在日治時代遭到扭曲,統治者將吳鳳美化及神化,並編入教科書,以利其進行所謂的「理蕃事業」。 國民政府來台,不查史實,繼續沿用此一教材,繼續將吳鳳神話發揚光大。

佐久間左馬太總督、蔣中正總統,相繼歌頌吳鳳,心情並不同, 前者當時苦於台灣原住民族不願歸順而須兵戎相見;後者則感慨江山淪亡,部屬或叛或逃,不能「捨生取義」為國犧牲, 於是都歌頌吳鳳精神以做為教化之用。

台灣邁向民主化之後,在鄒族原住民的抗議下,吳鳳神話遭到解構。民國七十八年(1989), 內政部將嘉義縣吳鳳鄉改名為「阿里山鄉」,同年教育部也宣佈將吳鳳故事從教科書中刪除。 而吳鳳廟的存在,仍有其深刻的歷史意義,重點不在吳鳳的事蹟真偽,而在於見證統治者的虛假作為。

以吳鳳的事蹟,漢人村民立祠感念,成為地方小史,可說是名符實際,而被塑造成為舉國崇拜的歷史人物, 一如莎韻故事,就是別有用心的政治操作了。

孟子日:「聲聞過情,君子恥之。」。吳鳳名過其實,終究難逃終有一天被批鬥的命運。銅像被拉倒,碑文遭塗抹。 然而即使有錯,也錯不在吳鳳,吳鳳只是死後被人利用而已。

圖:地久橋(位於觸口橋旁),龍隱寺後方高處為天長橋。
觸口天長地久橋

由吳鳳廟續往東行約二、三十公里,抵達番路鄉的觸口。

觸口地處平地與山區交接處,八掌溪及其支流在此交會, 河谷兩旁山頭對峙,於是有「觸口」之地名。

我們在觸口稍作停留。這裡的八掌溪畔有一座主祀濟公的龍隱寺。廟的前後, 有「地久」、「天長」兩座橋樑,分別跨越八掌溪及其支流。吊橋建造於日治時代。

觸口是嘉義平原通往阿里山的關口,而成為昔日山區特產與平地貨物的交易之地,居民及商賈往來阿里山地區, 須由觸口越過八掌溪。由於八掌溪水流不穩,涉溪危險,竹橋又易被洪水沖走, 於是地方人士在此建造兩座吊橋,於昭和十二年(1937)完工,取日本天長節(天皇生日)、地久節(皇后生日)之意, 而命名為「天長橋」及「地久橋」。民國七十一年(1982)阿里山公路通車後,兩座吊橋因失去交通功能,而逐漸荒廢。

後來地方加以重修,「天長」、「地久」橋名,從此有了新的寓意,而成了一處吸引情侶造訪的浪漫景點。 地久橋位於觸口橋旁,跨越八掌溪;天長橋則在龍隱寺後方山丘之上,須爬二百石階,才能抵達橋頭。 天長橋居高臨下,可以眺覽俯瞰觸口山川風景之美。由於抵達觸口的時間已晚,只流連地久橋, 從阿里山回程時,我才補登天長橋。

過觸口之後,即進入阿里山的山區,從此公路盤繞而上,通往阿里山。經龍美、隙頂,至石棹,左轉169線公路,往奮起湖。 續行十來分鐘,終於抵達奮起湖。此時已是黃昏暮色。入宿奮起湖大飯店,晚餐就吃著名的奮起湖便當。

從台北南下,一天奔波三百公里,早早就寢,準備明日好好一遊奮起湖。(∼待續

旅遊日期:2015.06.30∼07.03 (寫於2015.07.08)  


【相關旅記】
.第1148篇 - 阿里山紀行(2):奮起湖老街.木馬棧道.翠竹林.奮起湖巨木
.第1149篇 - 阿里山紀行(3):奮起步道.杉林步道.百年老老街
.第1150篇 - 阿里山紀行(4):阿里山神木.旌功碑.樹靈塔.巨木群棧道
.第1151篇 - 阿里山紀行(5):祝山觀日步道.小笠原山.沼平公園.櫻之道
.第1151篇 - 阿里山紀行(6):姊妹潭.受鎮宮.三代木.巨木群棧道
.第1153篇 - 阿里山紀行(7):新中橫.塔塔加.夫妻樹


註1: 由於第一天抵達中埔鄉的時間較晚,還要趕路前往阿里山奮起湖,所以我是留待第四天回程時才造訪吳鳳廟。 由於吳鳳公園、吳鳳廟兩處景點相距不遠,主題相同,所以寫於同一篇旅記。

圖:吳鳳神像
註2: 關於吳鳳事蹟,以前小學課本敘述吳鳳為革除阿里山番人(鄒族)獵人頭的習俗, 決定犧牲自己的生命,穿紅衣,騎白馬,讓原住民獵取自己的人頭,因而感化阿里山的番人,從此革除獵人頭的習俗。

這樣內容是日治時代日本政府編造的版本,國民政府來台後,繼續沿用做為小學課本教材。事實真象如何呢?

根據連橫著《臺灣通史》〈吳鳳列傳〉的記載,吳鳳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成為阿里山通事。 當時阿里山鄒族原住民在在秋收之後,有獵人頭祭神的風俗,先前的通事,為避免鄒族出草殺人,而與鄒族約定, 每年交出兩名男女漢人供其在秋收後殺死做為祭祀。

通事何以敢做如此約定?又如何每年找到兩名人頭呢?答案是用金錢交易。以我旅行及讀史所見,當時台灣的漢人社會不凡此例, 例如台北市內湖大湖公園旁的老公祠,就是源起於當年開闢埤塘時,工程不順,於是花錢從艋舺覓得一位老乞丐,招待吃喝玩樂之後, 然後將其投入池中祭神,以祈求工事平安。又例如清代台灣民間械鬥,造成死傷,遇官府追究責任時, 雙方都會尋找窮苦人家做替死鬼,給予安家費後,由其出面扛罪,讓官府斬首結案。以此判斷, 阿里山通事敢如此承諾約定,應是當時不難找到貧病厭世或走投無路的窮人,以金錢買命。

吳鳳到任之後,反對前任通事這種不人道的做法,他認為「無罪而殺人,不仁也;殺同胞以求利,不義也。」第二年,阿里山鄒族人要求履約時, 吳鳳以理由拒絕,解釋說:「因為今年大豐收,沒有窮苦人家,所以很難買到人頭。我贈送牛隻給你們,明年再補償人頭。」阿里山番人同意。 次年,吳鳳又以同樣理由應付。如此經過了五年。至第六年時,阿里山鄒族番人認為吳鳳存心欺騙,根本沒有依約交出人頭的意願, 揚言若今年不交出人頭,就要殺吳鳳以祭。

圖:吳鳳廟
吳鳳得知消息,不願屈服,決心以武力對付,他組織在附近山區從事伐木抽藤的百數十名壯丁, 編成四隊,埋伏於隘口,伺機而動。

阿里山番下山至吳鳳的通事所談判,結果談判破裂,雙方起衝突,互相格殺,吳鳳被殺。 而吳鳳安排的壯丁則鳴金伐鼓,攻擊鄒族,鄒族人「死傷略盡」,而鄒族「婦女懼,匿室中,無所得食,亦槁餓死。」 由此得知,這次衝突鄒族死傷慘重。後來阿里山溫疫大作,鄒族各社惶恐,認為是吳鳳鬼魂作祟, 於是承諾不再殺害漢人,並尊吳鳳為阿里山神,立祠禱祀。

以上是《臺灣通史》〈吳鳳列傳〉所述內容,本書出版於大正八年(1919), 年代接近,足以證實當年日本政府故意美化吳鳳,將格鬥而死,改為自願犧牲,殺身成仁。

阿里山的鄒族是否受到吳鳳殺身成仁的感化而放棄獵人頭的風俗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是否因懼怕吳鳳鬼魂作祟而不敢再獵人頭呢?我認為答案也是否定的。 鄒族如果會害怕被獵殺的人會變成厲鬼來報復,那就早就沒有獵人頭的文化了。

鄒族所以放棄獵人頭的風俗,原因不難理解。鄒族既然無力對抗外來的優勢民族,自然得被迫接受別人所設定的文化規範了。 泰雅族、賽德克族、太魯閣族、布農族、排灣族等原住民族,都不曾遇見吳鳳,最終都放棄了獵人頭的習俗,足為明證。 鄒族實力較弱,無力抵抗,為求生存,所以率先放棄獵人頭的文化。

而統治者心裡明白,武力可以迫使人順服,而教化則可讓人改變信念,心悅誠服, 所以佐久間左馬太總督的「理蕃事業」,不只需要槍砲,也需要吳鳳神話來移風易俗。


吳鳳公園(大阿里山旅遊服務資訊站)。
中庭。遠處庭內有吳鳳騎馬雕像。
吳鳳騎馬雕像。
周圍廊道牆面有大阿里山旅遊圖文資訊。
旁有庭園,地面積垢,缺乏維護。
中國庭園風格的牆門。
吳鳳紀念碑,位於庭園角落。

吳鳳廟(阿里山忠王祠),距離吳鳳公園約六、七百公尺。
吳鳳廟(日治時代老照片)
吳鳳廟(日治時代老照片)
吳鳳廟(拜殿及前殿)
舍生取義匾額(蔣中正題)
殺身成仁匾額(佐久間左馬太題)(日治時代老照片)
吳鳳廟後殿,祭祀吳鳳牌位。
吳鳳廟側門,通往庭園。
庭園角落石碑。民國四十一年(1952)蔣中正總統所題,碑文已被塗抹。
改修吳鳳廟碑記(昭和六年,1931年)。

觸口橋。左側為地久橋(吊橋)及龍隱寺。
龍隱寺。落成於民國八十年(1991)。
地久橋(日治時代古橋重修)。遠處為龍隱寺。
天長橋,位於龍隱寺後方山丘。爬二百石階才能抵達橋頭。
天長橋,跨越八掌溪支流溪谷。
天長橋另一端橋頭。山腳下為龍隱寺停車場。
從天長橋俯瞰八掌溪及觸口橋。

奮起湖火車站。
奮起湖老街。
奮起湖便當。

[旅行地圖]

[交通地圖](可用箭頭上下左右移動及放大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