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臺灣寫真帖》第1卷第6期(第六集)
《臺灣寫真帖》第1卷第6期,出版於大正四年(1915)三月。
本期寫真帖出現的臺北醫院(今臺大醫院)、臺北苗圃(今臺北植物園)、臺灣銀行、小粗坑發電所,傳承百年,至今都仍在營運中。
製糖株式會社工場的身影,則已不只一次出現在《臺灣寫真帖》了。例如:臺灣製糖株式會社阿緱工場 (第一期)、
明治製糖株式會社總爺工場(第三期),還有本期的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岸內工場照片。從日治時代至國民政府時代,製糖產業都曾經是臺灣最重要的產業。
日治時代臺灣所有製糖會社所支配的耕地,高達二十餘萬甲,約占臺灣總耕地的百分之十五,蔗農約十二萬戶。
由於製糖會社由財團掌控,壟斷臺灣糖業,臺灣蔗農或受雇於糖廠成為農工,或者被迫與會社簽定嚴苛的供貨合約,蔗農受到製糖會社壓榨與剝削。
當時流傳一句俗語:「第一憨,種甘蔗給會社磅」,傳神的表達了蔗農的辛酸與無奈。1920年代興起的臺灣農民運動就是由蔗農所發動的,
為爭取自身的權益而起而對抗會社,終於在大正十四年(1925)爆發了「二林蔗農事件」。
二次大戰結束,國民政府接收臺灣,沒收日本在臺所有公私產業,以做為日後戰爭賠償之用。
當時政府成立臺灣糖業有限公司(簡稱「臺糖」),接收日本人在臺所有製糖業會社,臺糖因此擁有蔗田面積十二萬公頃。
臺糖營運最高峰時,年產量達一百萬噸,佔臺灣出口外匯的79%,成為支撐臺灣經濟的重要產業。
臺糖的光輝, 是日治時代的遺緒,其中有芸芸農民眾生辛苦的汗水與長期的委屈。
旅記日期:2015.05.01
p.s.本書為日治時代的著作,當時出版者的政治立場、觀點、文字用語(例如稱台灣原住民為「蕃人」),已不符當今主流價值,亦與今日台灣史觀不同。
本文如實翻譯內容,以反映時代真實風貌,並非代表筆者的立場或觀點,敬請讀者諒察。
《臺灣寫真帖》第1卷第7期
◎臺北醫院 :
臺灣總督府直屬的公立醫院,位於總督府醫學校的西側,明治三十一年(1898)七月竣工。
開院以來逐漸增建進步,工程費已花三十餘萬圓。近年來原有木造建築已改建為煉瓦建築。明治四十五(1912)起更以六年計劃,預算二百五十萬元,
逐步擴建,各項設備完備,已可與內地醫院相比。
【譯註】臺北醫院,今國立臺灣大學附屬醫院。
【延伸閱讀】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0306篇-台北城古蹟巡禮(五):台大醫院舊館.醫學院舊館.台北賓館.景福門.東和禪寺鐘樓
◎殖產局附屬臺北苗圃:
明治二十九年(1896)創設,規模漸漸擴大,位於南門外,最初僅三百坪,如今面積達四萬坪以上,園內栽種本島森林有價值的樹木及外國品種樹木,培育經濟造林或庭園觀賞植物的苗種,
分成母樹園、移植園、園藝園三大部份。近年來園內設置動物園,蒐集飼養臺灣出產的動物及外國鳥獸。園內東端建有武德殿。
【譯註】殖產局附屬臺北苗圃,今臺北植物園。
【延伸閱讀】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0612篇-台北植物園.布政使司衙門.南海學園
◎臺灣銀行臺北本店
【譯註】臺灣銀行臺北本店,今臺灣銀行總行。明治三十年(1897)三月,日本國會通過《臺灣銀行法》,
同年展開台灣銀行籌備工作。明治三十二年(1899),臺灣銀行成立,發行貨幣臺灣銀行券,流通於臺灣地區。
臺灣銀行臺北本店竣工於明治三十七年(1904),原為紅磚與斜頂之仿後期文藝復興式建築(第一代建築)。後因遭白蟻侵蝕,
昭和十三年(1938)遷至今址重建(第二代建築)。
1945年遭美軍空襲受損,戰後重修屋頂,外觀牆體則仍保存舊貌。
◎錫口街土匪襲來的遺跡:
領臺之後,北部各地匪賊蜂起,頗為猖獗。明治二十九年(1896)一月一日匪徒詹振率眾襲擊錫口街,對我鐵道工夫(工人)宿舍縱火,有二十二名員工遭到慘殺。
至今民房磚壁仍留有當時激烈戰鬥的彈痕,目睹舊物,令人有悽愴感觸。後來鐵道部建立紀念碑以慰祭死者靈魂。
【譯註】明治二十九年一月一日,臺北附近的抗日軍聯合發起反攻臺北城的行動。詹振率領部眾進攻錫口街(今名松山),
切斷臺北、基隆之間的交通通訊,並攻擊鐵道部工人宿舍,殺死二十二名工人。事後鐵道部在錫口車站附近建立「鐵道工夫戰死之碑」。
同日芝山巖學堂六名日籍教師也遭到抗日民眾殺害,史稱「芝山巖事件」。
詹振為錫口五分埔一帶的首富,多次率領庄民抗日,日治時代被官方視為匪賊,戰後(1945),其牌位入祀忠烈祠,「鐵道工夫戰死之碑」則被移置於松山國小游泳池機房內,
民國六十七年(1978)松山國小新建游泳池時,碑石被怪手摧毀。
◎鎮南山臨濟護國禪寺(臺北廳營內圓山):位於臺北圓山公園南端,該寺是由梅山玄秀和尚開基,前總督兒玉將軍做為大檀越(護法)親自創建本寺。
現在的本堂竣工於明治四十五年(1912)六月二十日。附近有陸軍墓地、忠魂堂、節孝祠。
【譯註】臨濟護國禪寺,是日僧玄秀大和尚應第四任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之邀而來台弘法。由於兒玉源太郎自兼開山事務,所以被命名「護國禪寺」。
今為臺北市市定古蹟。陸軍墓地、忠魂堂、節孝祠原址位於今日圓山公園及兒童育樂中心。
【延伸閱讀】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0611篇-臨濟護國禪寺.圓山公園.大龍峒保安宮
◎基隆波止場郵便局通:
基隆是臺灣的玄關,其郵便局的建築規模有全島第一的美譽。從這張照片可以看到出張所在船隻進出港之日,郵便局局員忙碌的情景。
【譯註】波止場,指碼頭。波止場郵便局位於基隆港碼頭邊。
◎大嵙崁的渡船頭:
大嵙崁溪河水奔流,緊逼河岸,遠處巍峨蕃山,風光雄壯。大嵙崁的地名,源自霄裡社蕃的漢字音譯,附近蕃地開採樟腦的事業很興盛,渡船口常可看見戎克船停泊,
許多人忙著搬運物資及產品。市街距離大嵙崁溪渡船頭約數丁之地,此處的水路可以通達臺北大稻埕及舺艋。
【延伸閱讀】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0348篇-桃園大溪.石板古道(碼頭古道).古城舊址
◎臺北屈尺發電所(大圖)/臺北小粗坑發電所(小圖):
【譯註】臺北屈尺發電所,即龜山發電所,設立於明治三十八年(1905),是臺灣第一座水力發電廠,坐落於新店溪支流南、北勢溪交會處,
曾經是臺北地區最主要的電力供應來源。由於電廠位於溪畔,地勢較低,屢被洪水侵襲,造成機械受損,後來電廠遷往較上游處(今桂山發電所)。
小粗坑發電廠完工於明治四十二年(1909)。是臺灣第二座水力發電廠,至今仍在營運中。
【延伸閱讀】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0810篇-屈尺古道
【延伸閱讀】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1122篇-屈尺引水圳道步道
◎彰化停車場前:
彰化與臺中之間鐵路距離約九哩,人口六千人,是臺中廳第二大的都會,以本島人為主,商業殷盛,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的遺跡就在距離此處數丁的八卦山。
【譯註】彰化停車場(火車站)建立於明治三十八年(1905),照片為第一代彰化火車站建築。
◎南投廳廳舍:位於南投街,距離臺中約七里,有便利的臺車軌道。此地原位於埔里社的蕃界內,清朝道光中期開拓之後,
逐漸繁榮,現有人口三千七百人,有明治製糖南投工場,又出產南投燒,又有私營的輕便鐵道通往臺中廳下二八水及彰化及臺中。
【譯註】南投街,今南投市。南投燒,指南投燒陶(陶瓷器)。
◎交力坪竹紙製造場:
交力坪庄位於嘉義廳管轄阿里山海拔約三千尺的高地,全庄都是竹寮,此地以竹紙製造著名,原料為桂竹。每年初夏採收新生的竹子放入水槽,摻入石灰,浸泡七旬,
讓竹子腐蝕,纖維分解,然後搗成細碎紙漿,最後成金銀紙、包裝紙等製成品。由於紙類需求極多,庄民大多以製紙為生。
◎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岸內工場:
位於嘉義廳鹽水港岸內庄,本社製糖工場具有壓榨蔗糖能力一千噸,此外尚有新營庄工場壓榨能力一千二百噸、阿緱廳旗尾庄工場壓榨能力一千二百噸,共三大工場,
是本島五大製糖會社之一。
【延伸閱讀】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0571篇-[歷史回想].1920年代「台灣農民組合運動」的回顧
◎關仔嶺溫泉全景(嘉義廳管內)(上圖:浴室):
位於嘉義廳,距後壁寮停車場約四里十三丁的店仔口支廳,近年來臺車軌道開通後,人們更容易親近此地如仙境般的閑雅山區,可以仰望蒼翠山巒,俯觀清泉溪流。
此地溫泉是硫黃泉,對於肝臟肥大、脾腫、忌血腺病、痔病、支氣管、皮膚病等症狀具有療效。
◎臺南大南門:臺南是臺灣最古老的都市。雍正元年(1723)知縣周鐘瑄設置二千一百四十七丈的木柵;
十一年(1733),木柵周圍種植莿竹。乾隆元年(1736),更擴大規模。乾隆二十三年(1758)知縣宋清源重新整修。二十四年(1759),知縣夏瑚在莿竹之外,以綠珊瑚為木柵,
加強防禦能力;四十年(1775),臺灣知縣蔣元繼續修建;五十三(1788)才建築磚石城垣。道光、同治、光緒年間都有修繕,近年來因市區改正的結果,
城牆已多損壞,只有城門尚保存舊觀。
【譯註】清朝消滅明鄭政權之後,將臺灣納入版圖,設臺灣府,隸屬於福建省。由於擔心明鄭殘餘勢力復辟,
因此禁止修築城垣,以免被叛軍據城以抵抗清廷。直到乾隆五十一年(1786)林爽文事件之後,清廷改變政策,臺南府城才正式建造磚石城垣。
◎五妃墓(臺南城大南門外):臺南城大南門外的有一突兀的山丘,名為「魁斗山」,山上大樹下就是五妃墓,旁邊有五妃廟。
墓碑刻有「寧靖王從死五妃墓」,埋葬寧靖王朱術桂的五位妃子。寧靖王決意自殺時,與五位妃子訣別,告知死意,
五位妃子表明願意殉死,並請寧靖王賜給自盡用的尺帛。五妃於寧靖王自殺的前一日在中堂自縊而死,合葬於此處。
每年臺南士紳都會捐獻以舉行祭祀。後人有詩云:
田妃金鴛留遺穴,何似真魂聚更奇。三百年中數忠節,五人個個是男兒。
◎打狗金刀比羅神社:位於打狗山下町,結構壯麗,常詢者非常多,每年舉行一次祭典。
打狗官民有志者討論打算在附近新建更大的神社建築。
【譯註】金刀比羅神社祀奉海上守護之神金毘羅,原是源於印度佛教。明治維新之後,
日本各地的金刀比羅神社才紛紛改祀日本本國的神祇「大物主神」,以取代金毘羅。日本各地的漁港,多設立金刀比羅神社,以庇佑漁民海上安全,這一信仰也隨著日本統治臺灣而傳入臺灣。
◎恆春支廳廳舍(阿緱廳管內):本島最南端的支廳,市街人口約一千,城內有一座小山丘,稱為「猴洞山」,是咾砧石構成的,樹木蒼鬱,
山上有一廟名為福德廟。明治二十八年(1895)我第二師團司令部設於此處,如今開闢為恆春公園,眺望絕佳。
【譯註】猴洞山位於恆春西門旁,為高20公尺的珊瑚礁岩,原為猿猴棲息之地,所以得名。
現經恆春鎮公所整建規劃後,改名「石牌公園」;山上保存有日治時代的忠魂碑、兵器整備紀念碑。
◎拔仔庄的風景:位於臺東縱谷平野中央北部,距離璞石閣約六里,臺東鐵道旁的,有數十人家,稍有市街的雛形。
山腳下有以礫石建造的城垣,其南偏東的地方是Maoolan社,檳榔樹楓樹之間,點綴著蕃屋,往昔海軍大尉曾根俊虎橫越中央山脈,停留於此地時,
曾吟詩如下:
營在後山流水隈,僑居幽靜絕塵埃。偷閑試步門前路,蕃婦鴰音賣薯來。
【譯註】拔仔庄,今花蓮縣瑞穗鄉富源村。明治二十九年(1896),參謀本部付陸軍步兵中尉長野義虎,
進入濁水溪一帶及丹大溪探險,進行「蕃情實查」,通過關門山,抵達拔仔庄。
◎鶩(家鴨):本島池塘溪湖所在之處,常可以看見養鴨人手持長竿,操縱著著百千隻的鴨群。
◎胡蝶蘭(蝴蝶蘭):一名「恒春蘭」,其花淡素純白,形如蝴蝶飛舞,因此得名。主要產於臺灣南端的恒春、紅頭嶼等地,是熱帶地方代表性的花朵,
有「花之王者」的美譽。有詩歌詠如下:
不識波羅國,爭看胡蝶花。吐絲多浥露,展翅各矜華。
最喜秋湯映,應須錦幔遮。風飄仙客醉,窗外影橫斜。
◎蘇鐵椰子、棕櫚科(科名):熱帶特有的植物,生長於本島最南端鵝鑾鼻附近。
◎塚埔/有應公
◎鋸柴:斬仔鋸是木匠切割木材的工具,使用時一人押著,一人牽引,互相協助以切割木材。
◎泰雅族蕃童遊戲:泰雅族性情伶俐,記憶力強,喜愛音樂舞蹈,常常帶著口琴,二、三人聚集吹奏舞蹈。
◎泰雅族的開拓:泰雅族開拓土地的方法是先以試種煙草,試探土地土質;接著砍伐樹木,放火燃燒,然後在土地進行耕種。
◎布農族的住家:傳統布農族的建築是採半空居的形式,屋內向下挖掘約二尺。
◎布農族的住家
更多Tony譯述的...《台灣老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