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綴文之士(綴文:連續辭句成為文章,即作文。),頗稱述熙甫(歸有光,字熙甫,學者稱震川先生。),以為可繼曾南豐(曾鞏,字子固,江西南豐人。)、王半山(王安石,號半山。)。自我觀之,不同日而語矣(不可相提並論)。或又與方苞氏(方苞,清代桐城派理論的創立者)並舉,抑非其倫(同類)也。蓋古之知道者,不妄加毀譽於人。非特(只、僅)好直也,內之無以立誠,外之不足以信後世,君子恥焉。
自周詩有《崧高》、《丞民》諸篇(《崧高》:《詩經·大雅》篇名。朱熹認為是尹吉甫為申伯送行而作。《烝民》:《詩經·大雅》篇名。朱熹認為是尹吉甫為仲山甫送行而作。),漢有「河梁之詠」(最早見於《昭明文選》的李陵與蘇武詩,因其中有「攜手上河梁」的句子,故稱「河梁之詠」。內容寫離別送行。),沿及六朝,餞別之詩,動累卷帙(ㄓˋ,書、畫的封套。或指計算函套或包裹書籍的單位。一套書為一帙。),於是有為之序者(為這些餞別詩集作序文)。昌黎韓氏為此體特繁(韓愈寫了很多這種作序的文章)。至或無詩而徒有序,駢拇枝指(比喻多餘無用的東西。語出《莊子·駢拇篇》駢拇,指足拇指與第二指連為一體;枝指,手有六指。?),于義為已侈矣(義者,宜也,侈於義,指過當而不合於義。)。熙甫則未必餞別而贈人以序,有所謂賀序者,謝序者,壽序者,此何說也?又彼所為抑揚吞吐,情韻不匱(缺乏,不足。)者,苟裁(判斷)之以義,或皆可以不陳。浮芥舟以縱送於蹄涔之水(芥舟:以小草為舟。蹄涔:牛馬蹄印中的積水。涔:雨水。喻範圍極小,無以施展。),不復憶天下有曰海濤者也。神乎?味乎?徒詞費耳。(作者認為歸有光的文章,寫了太多無意義的應酬序贈,這類題材的意義狹窄,主題不夠深廣,只是浪費文辭而已。)
然當時頗崇茁軋之習(指當時文壇盲目擬古,使用晦澀詞彙的風氣。),假齊梁之雕琢(齊梁:南朝齊梁間文風綺靡,盛行駢體文,重視文章形式及文字雕琢,而缺乏實質內涵。),號為力追周秦者(指漢代以前的古文。歸有光所處的嘉靖年間,以王世貞為首的後七子,倡言「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形成摩擬古人文章的風氣。),往往而有。熙甫一切棄去(歸有光反對這種文風,與此相抗衡,掃除這股風氣。),不事塗飾,而選言有序,不刻畫而足以昭物情(歸有光的散文純樸自然,不刻意雕琢文字,而足以表達真實的事物或情感。),與古作者合符,而後來者取則(效法,學習)焉,不可謂不智已。「人能弘道,無如命何!」(語出《史記》。指人能弘揚人倫之道,卻對天命無可奈何。指歸有光擁有才華氣,卻命運不濟,到晚年才考中進士。)藉(假使)熙甫早置身高明之地,聞見廣而情志闊,得師友以輔翼,所詣(到達)固不竟此哉!
(歸有光,字熙甫,明代著名文學家。早年因老家在崑山項脊涇,因自號「項脊生」,晚年居於震澤(太湖別稱),人稱「震川先生」。歸有光與王慎中、唐順之詩文唱和,合稱「嘉靖三大家」。尊崇唐宋古文,是為「唐宋派」。)
曾國藩(1811∼1872),字滌生,湖南湘鄉白楊坪人。道光18年(1838年)進士。咸豐、同治年間,內有太平天國之亂,外有英法聯軍之禍。咸豐二年(1852年)冬,太平軍之亂,曾國藩以在籍兵部侍郎奉命督辦湖南團練,乃集合羅澤南、胡林翼、彭玉麟等創立湘軍,初肅清湖南,進而與太平軍角逐長江,卒平定太平天國之亂。曾國藩積極提倡洋務運動,為晚清著名的政治家,同時是一位軍事家、文學家。
include('../footbar_taiku.ph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