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說臺灣南至瑯,北至雞籠,綿亙一千七百餘里;以臺、澎為中路,
鳳山為南路,嘉、彰、淡水為北路。今噶瑪蘭新闢,又過雞籠極北,
越三貂大嶺,轉折而南,至蘇澳為界,計增幅員一百餘里。
其南路仍舊,余以辛己年正月入蘭,乃記北路道里于左。
臺郡出北門五里,柴頭港(位於今台南市)有塘汛。
又二里,洲仔尾居民頗稠。
三里,三嵌店有溪二道:一由鯽魚潭出,一由大穆降(位於今新化鄉)出;
會流至鹽埕出海,有汛。又一里許,臺、嘉二邑交界。十里,
木柵有汛,民居小村市。十五里,曾文,民居稠密,有溪,即灣里也,
有汛。又五里,茅港尾(位於今台南下營鄉),
民居街市頗盛,有汛並館舍。十里,鐵線橋(位於今新營市南端),
有汛。十里,汲水溪,有塘。十里,下茄苳(位於今後壁鄉),
大村市館舍,有大汛,
駐守備一員。十里,八槳溪(八掌溪),
有汛。十里,水堀頭(位於今布袋鎮),有溪不甚大,有汛。五里,
樹頭,有汛。十里,嘉義縣城;文職,知縣一員,教諭、訓導、典史各一員;
武職,都司一員,千總一員。
自嘉義北門五里,殺狗溪。五里,打貓霧(民雄),
大村市,有汛。十里,大埔林(大林),
民居稠密,有汛。五里,興化店(位於今嘉義中埔鄉),
有溪。五里,他里霧(斗南),大村市,有溪,有汛。
五里,榕仔腳,有溪。五里,鹿場溪,嘉、彰交界。十里,西螺,大市,有汛,
駐把總一員,有溪;出柑,香美異他柑。五里,三條圳(彰化縣溪洲鄉
緊鄰濁水溪邊的村落),圳即俗畝字,土人讀如浚,
凡三道,水盛時,非舟不渡。十里,東螺溪。三里,寶斗大村市,即舊東螺也,
民居稠密,街市整齊,有汛。五里,茉莉莊(位於今彰化田尾鄉)。
五里,關帝亭,廟宇甚新峻;
前有僧能詩,而還俗矣。五里,大埔心(彰化縣埔心鄉),
民居小村舍,多盜匪;其東北沿山,
即下林仔(員林),東南沿海,為二林,
皆匪巢也。五里,鞏固橋(位於今雲林縣員林鎮)。五里,燕霧。五里,
茄苳腳。皆有汛。五里,口莊。五里,彰化縣城南門;文職,知縣一員,
教諭一員,典史一員;武職,北路協副將一員,都司一員,守備一員。
縣北有八卦山,陳周全之亂,文武官出守八卦山,城陷失守,即斯地也。
今新城重建,復于山上砌小磚城為援,工甫竣。
自縣東北五里,茄苳腳。五里,大渡溪(大肚溪),
有村市。五里,龍目井(龍井)。五里,
烏瓦窯。五里,沙路,有汛。五里,牛罵頭(清水),
民居稠,有街市館舍。七里,
青埔,前入淡水界。自嘉義之下茄苳至是,一百五十餘里,皆平壤,山水清秀,
田膏腴,人殷富,洵沃土也。入淡水界則沙瘠矣。入界一里,大甲溪,
溪廣數重,水盛時一望無際,下皆亂石,溪流湍激,舟筏一不慎,即入海不返。
每大雨後,行者必守溪數日,水退乃敢渡。八里,大甲街,民居頗稠,
駐巡檢一員,外委一員。自大甲西去八里,即大垵(大安)海口也。
自大甲北行五里,大垵溪(大安溪)。十里,
坊里溪,有汛。
十里,椿梢(通霄)街市,有溪汛館舍。五里,椿梢園。
五里,望高寮。五里,白沙崙,有汛,
駐外委一員。五里,烏梅畸毗連打那拔,有溪。七里,後壟,民居街市稠密,
館舍甚整潔,有汛,駐千總一員,稽查海口。是夕上元,居民張燈甚樂。
後壟(後龍)北行五里,山仔頂。
五里,中港街,有汛,外委一員巡查海口。
五里,魯衢崎,一名螻蛄崎(位於今苗栗縣竹南鎮),
兩邊皆山,蓋如峽矣。五里,望高寮。
三里,香山,有汛。八里,竹塹(新竹市),圍竹為城,四門民居約二千餘戶。
淡水同知駐此。同城教諭一員,嘉慶二十三年初立,學宮修尚未竣。
巡檢一員,兼司獄都司一員,守備一員。都司署前較場不甚大,
學宮即在其南,每逢操閱,鎗砲轟震,殊非妥侑先聖之所。而土人士以地理家言,
貪較場地吉而置,有司惑而從之,過矣。
竹塹北行三里,金門厝,有溪渡。十里,鳳山崎(位於今新竹縣
新豐鄉),山甚平,廣袤十里,
為大湖口(湖口),又名糞箕湖,
涸湖也。十里,枋碑。十里,楊梅櫪,大村市,有汛,
駐把總一員。五 里,頭重溪。十里,中櫪街,民居稠,有汛。十里,內嵌腳。
十里,桃園,大村市,山水清秀,田土膏腴,恍如江南道上矣。十里,
龜崙頂(今桃園縣龜山鄉崙頂村),
有汛。五里,大邱園(位於今桃園縣大園鄉),
小溪數重,兩邊皆山。八里,龜崙腳。七里,新莊,
大村市,民居約近千家,駐縣丞一員,有汛。五里,渡大溪至艋舺,途中山水曲秀,
風景如畫,擺接十三莊(包括今板橋、中和、
永和等地),在其東南,為北路第一勝境。艋舺民居舖戶,
約四五千家。外即八里坌(八里鄉)口,
商船聚集,闤闠最盛,淡水倉在焉。同知歲中半居此,
蓋民富而事繁也。駐水師遊擊一員,守備一員。由艋舺東水程二十里,
即八里坌海口,設滬尾一營,與內地五虎門對渡。
自郡至艋舺,皆北行。由艋舺以上,乃東北行。十里,錫口(松山),
有街市。
五里,南港,入山,沿山屈曲;其港水自三貂內山出,上自暖暖,下達滬尾。
十里,水返腳(汐止),小村市;水返腳者,臺境北路至此而盡,
山海折轉,
而東出臺灣山後,故名。過此天山嶺迎日東行,十五里為一堵山,再北過五堵、
七堵、八堵,凡十里至暖暖,地在兩山之中,俯臨深溪,有艋舺小舟,
土人山中伐木作薪炭、枋料,載往艋舺。舖民六、七家,皆編籬葺 ,
甚湫隘;每歲鎮道北巡,及欽使所經,皆宿于此,蓋艋舺以上
至噶瑪蘭頭圍(頭城)凡
三日程,皆山徑,固無館舍耳。
暖暖迎日東北二里許,稍平廣,可三百餘畝,
居民四、五家散處。三里,至碇內,渡溪北岸,更東行二里,楓仔瀨;
復過溪南岸,仍東行,三里至鯽魚坑;過渡,沿山二里,伽石,路甚險窄,
土人白蘭始開鑿之,奇其事以為神所使云。二里至三貂嶺下,俗云三貂仔,
有汛。四里,茶仔潭(佇子潭),過渡,
水深無底,有小店,為往來食所;三里,則三貂嶺矣。
盤石曲磴而上,凡八里至其嶺。嶺路初開,窄徑懸磴,甚險,肩輿不能進。
草樹蒙翳,仰不見日色,下臨深溪,不見水流,惟聞聲淙淙,終日如雷。古
樹怪鳥,土人所不能名,猿鹿之所遊也。藤極多,長數十丈,無業之民,
以抽藤而食者數百人。山界廣約數十里,內藏生番。其外熟番,有社及街市在。
楊廷理新開路東,因其路迂遠,人不肯行,故多由此舊路云。嶺上極高,
俯瞰雞籠在嶺東南,海波洶湧,觀音、燭臺諸嶼,八尺門、
清水澳(深澳)、跌死猴坑、
卯里鼻諸險,皆瞭然如掌,蓋北路山之最高者矣。
下嶺八里,牡丹坑(牡丹),本名武丹坑,
武鎮軍隆阿改今名,有民壯寮守險于此,護行旅以防生番也。六里,粗坑口,
過渡。六里,頂雙溪(雙溪),有渡。八里,魚行仔,
有溪。八里,下雙溪,過渡,
為遠望坑民壯寮。里許至三貂大溪,西淡水界,東噶瑪蘭界;
嘉慶十六年總督汪志伊奏定。過溪迆北轉東,八里,半嶺;四里,
草嶺;十里,下嶺,至大里簡(大里)民壯寮,則山後矣。
自此以下,皆東面海,為蘭北境。沿海南行十里,番薯寮。七里,大溪。
五里,硬枋。皆有隘,設丁防護生番。四里,至北關,有汛,駐外委一員。
八里,烏石港,水自叭哩沙喃(三星)出,
至此入海。與龜山海中相對,山形如龜,
首北而尾南。港口沙線一道如蛇,土俗以為天生元武之象,建真武廟祀之。
港門春開秋塞,蓋乘南北風為通塞。內地及雞籠、艋舺一帶小船,每乘南風進港。
蘭地惟產米榖,百貨皆仰給于外,隔山難通,故賴小船出入,以濟百物。有砲臺守港,
以防海寇。更二里,乃至頭圍(頭城);二十五里,
則五圍蘭城(宜蘭市)矣。
姚瑩(1785-1853),字石甫,一字明叔,號展和,晚號幸翁,安徽桐城人,
為桐城派學者之一。嘉慶24年(1819年)被派往台灣擔任海防同知。道光2年(1821年)
被貶至噶瑪蘭擔任通判。道光12年(1831年)調回江蘇,道光18年(1838年)調升台灣道,
成為台灣最高軍政省長。鴉片戰爭時,修築基隆砲台,擊退英艦。後中英議和,簽定南京條約,
英國向清朝追究斬俘之罪。姚瑩卻斬殺擄獲的英俘而被劾,流放四川。道光28年(1848年)
因病回原籍,咸豐元年(1851年)清文宗即位,起用姚瑩。咸豐3年(1853年)姚瑩於湖南
按察使任內逝世。著有《台北道里記》、《東槎紀略》、《中復堂全集》。
include('../footbar_taiku.ph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