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蠹(二)

韓非子

Tony私藏的古文觀止

五蠹,就是五種蛀蟲,韓非子認為學者(儒者)、言談著(縱橫家)、帶劍者(俠客)、患御者(害怕戰爭當兵的人) 、商工之民是擾亂法治的五種人。 本篇是韓非重要的一篇文章,據《史記》記載,秦王讀到這篇文章時,慨嘆說:「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這篇文 章強調法治的重要性,以及時代的不同,治理的方式亦不同,反對儒家的崇古(法先王、講仁義),而強調重賞嚴刑的重要性。

(∼續前篇
之王天下也,茅茨不剪(以茅草蓋屋而沒有修剪),采 椽不斲(櫟木椽子不加砍削。采,櫟木。椽,ㄔㄨㄢˊ, 架在桁上用以承接木條及屋頂的木材。斲,ㄓㄨㄛˊ,砍削);糲 粢(ㄌ|ˋ ㄗ,粗劣的糧食)之食, 藜藿之羹;冬日麑裘(ㄋ|ˊ ㄑ|ㄡˊ,以鹿子皮 所作的皮衣),夏日葛衣(ㄍㄜˊ |,葛布製成的衣服); 雖監門之養(守門人的生活。比喻艱困、節儉的生活。), 不虧於此矣(即使是守門人的生活也不會比這更差了)之王天下也,身執耒臿(ㄌㄟˇ ㄔㄚ,耒鍤,耕田農具), 以為民先,股無胈,脛不生毛(胈,ㄅㄚˊ,大腿上的細毛。指 大腿、腳脛皆不長毛。全句形容勤勞的樣子。),雖臣虜之勞, 不苦於此矣。以是言之, 夫古之讓天子者,是去監門之養,而離臣虜(奴隸)之 勞也,故傳天下(禪讓天下)而不足 多(不值得稱譽)也。今之縣令,一日身死, 子孫累世絜駕(ㄐ|ㄝˊ,整飾、修飾; 坐車,指子孫富貴),故人重之。 是以人之於讓也,輕辭(輕易禪讓)古之天子, 難去今之縣令(很難辭去今日的縣官之職)者, 薄厚(利益厚薄)之 實異也。(古代人不肯當天子,而現代人不肯辭縣令,是因為古時當天子為國為民極辛苦, 現代人當縣令有權有勢又可富貴)

夫山居而谷汲者(住在山上而必須到山谷溪澗取水者), 膢臘(指遇節慶日)而相遺以水(贈水 表示情意);澤居苦水者,買傭(雇工人)而決竇(挖水溝,排去 流水)。故饑歲之春,幼弟不饟(ㄒ|ㄤˇ,餉, 送食物與人)。穰歲(豐年)之秋, 疏客必食(不熟的陌生人也會受到招待)。 非疏骨肉,愛過客也, 多少之實異也(食物多少不同造成的差異)。 是以古之易財(輕視財物),非仁也,財多也。今之爭奪, 非鄙(卑鄙)也,財寡也。輕辭天子(輕易辭去帝位), 非高也,勢薄也(並非人格高尚,而是古代帝位勢薄)。爭 士橐(ㄊㄨㄛˊ,袋子。士,仕。指官位), 非下也,權重也(並非人格低下,而是現在的官職位高權重)。故聖人 議多少(考慮財務的多少),論薄厚(考慮權勢的大小)而為 之政。故罰薄不為慈,誅嚴不為戾(暴虐),稱俗(考量時俗)而 行也。故事因於世,而備適於事(情況隨時代而變化, 措施也應適應這種變化,不應盲目崇古)

古者文王(周文王)之間, 地方百里,行仁義而懷西戎,遂王天下。 徐偃王(周朝的封國之一)(漢水)東, 地方五百里,行仁義,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國。荊文王(楚文王)恐其害己也, 舉兵伐,遂滅之。故文王行仁義而天下,偃王行仁義而喪其國,是仁義用於古, 而不用於今也。故曰:「世異則事異。(時代不同,處理事情的方 式就不同)

之時,有苗(古代的部族)不 服,將伐之。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 乃修教三年,執干戚(干戚,都是古代的武器)(指不用干戚 為武器,而以之為舞蹈的工具)有苗乃服。 共工之戰,鐵銛距(距,指矩,長;銛,ㄒ|ㄢ,鍛利;)者及 乎敵(武器鋒利且長者,可傷敵人),鎧甲不堅者傷乎體(鎧甲不堅固者,會傷到自己的身體)。 是干戚用於古,不用於今也。故曰:「事異則備變」。

上古競於道德,中世逐於智謀,當今爭於氣力。齊將伐魯,使子貢說 之。人曰:子言非不辯(有說服力)也, 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謂也。遂舉兵 伐,去門十里以為界(邊界)。 故偃王仁義而亡,子貢辯智而(土地減損)。 以是言之,夫仁義、辯智,非所以持國(保全國家)也。 去偃王之仁,息子貢之智,循之力, 使敵萬乘(一萬輛兵車,指大國),則之欲不得行於二國矣。 (∼待續


韓非(約前275年-前221年),為中國先秦法家的代表人物, 為韓國貴族子弟,他綜合了申不害、商鞅等人的法家思想,發展成為完整的理論。 韓非多次上書韓王,卻不為所用,憤而著《孤憤》、《五蠹》等篇,十餘萬言。 其後,秦王嬴政讀到韓非的文章,大為讚賞,於是以戰爭為要脅,逼韓非出使秦國。 韓非至秦國後,卻受李斯忌妒,向秦王進讒,陷韓非入獄,最後在獄中服毒自盡。

韓非子一書所談論的核心主題是「主道」(君主的統治術),這套學說成為秦統一 天下之後兩千年來帝王專制統治所奉行的法則。韓非的政治主張未必全然適用於 現代社會。而從文學的角度來看,《韓非子》一書,是中國文學的瑰寶。兩千多年前, 韓非竟已能寫出如此犀利深刻的議論文,其文章修辭語言精練,句法富於變化, 極具邏輯及分析力,又善於運用大量的歷史、傳說、典故、寓言以強化論證的說服 力及生動性。據《史記》記載,秦王贏政(秦始皇)看到韓非的《孤憤》、《五蠹》 文章時,慨嘆說:「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