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三遊洞記

劉大櫆

Tony私藏的古文觀止

作者歷述三遊洞沿途的景色及見聞,對於三遊洞的描繪,以石洞豐富的聲音變化為敘述重點, 末段借景抒發一己遭貶官的人生感慨。古代先 賢皆因貶官而有幸遊此山水奇景,人生的幸與不幸,頗堪玩味。作者婉轉含蓄的傳達心中的鬱抑心情。

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州治, 西北陸行二十里,瀕(臨近)大江之左, 所謂下牢之關(宜昌市西的關口)也。 路狹不可行,舍輿(捨棄轎子)登舟。舟行里許, 聞水聲湯湯,出於兩崖之間。復舍舟登陸,循仄徑(狹 窄的小徑)曲以上(曲折盤繞而上)。 窮(盡)山之巔,則又自上縋危 滑(縋,音ㄓㄨㄟˋ,以繩索懸綁物體往下墜送;危, 高也)以下。其下地漸平,有大石覆壓當道,乃傴(ㄩˇ; 彎腰)俯徑石腹以出。出則豁然平曠,而石洞穹(ㄑㄩㄥ; 高大)起,高六十餘尺、廣可(約)十二丈。 二石柱屹立其口,分為三門,如三楹之室焉。

中室如堂,右室如廚,左室如別館。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聲如鐘。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 扣之如磬(ㄑ|ㄥˋ;古代用玉石或金屬製成的打擊樂器。 形狀像曲尺,可懸掛在架上。數量不一,有單一的特磬,也有成組排列的編磬)。其地石雜以土, 撞之則逢逢然(狀聲詞。形容鼓聲)鼓音。背有石如床, 可坐。予與二三子浩歌其間,其聲轟然,如鐘磬助之響者。下視深溪,水聲涔然出地底。 溪之外,翠壁千尋(古代八尺為一尋。千尋形容極長), 其下有徑,薪採者行歌,縷縷不絕焉。

白樂天(白居易)江州司 馬徙為忠州剌史,而元微之(元稹)適自通州將 北還,樂天攜其弟知退(白行 簡),與微之會於夷陵,飲酒歡甚,留連不忍別去,因共遊此洞,洞以此 三人得名(三遊洞地名的由來)。 其後,歐陽永叔(歐陽 修)黃魯直(黃庭堅)二公皆以擯 斥流離,相繼而履其地,或為詩文以紀之。予自顧而嘻(嘆息 聲),誰擯斥予乎?誰使予之流離至於此乎?偕予而來者,學使(官名; 提督學政)公之子曰伯思仲思。予非公,雖欲至此無 由(我不像陳公駐守此州,若不是被貶官至此, 也無機會來此一遊), 而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則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自己 不幸被貶官為閒人,反而有幸能遊此勝景)

樂天微之(類),世俗之所謂偉人, 能赫然(顯盛的樣子)取名位於一時,故凡其足跡所經, 皆有以傳於後世,而地得因人以顯。若予者,雖其窮幽陟(攀 登)險,與蟲鳥之適(隨處)去適來何異?雖然, 山川之勝,使其生於通都(四通八達的都會)大邑,則好 遊者踵相接也。顧乃置之於荒遐僻陋之區,美好不外見,而人亦無以親炙( 親身領略)其光。嗚呼!此豈一人之不幸也哉!


劉大櫆(1698年-1780年),清代桐城(安徽省桐城縣)人,字才甫,號海峰,為「桐城派」代表。 應博學宏詞試,為張廷玉所黜,以教書為業,直到老年,默抑以終。劉大櫆是桐城文派「三祖」之一, 是方苞的得意門生,也是姚鼐的老師。著有《海峰詩文集》、《論文偶記》、《評選唐宋八家文鈔》。

清代最具影響力而且影響文壇最久的文學流派,首推以方苞、劉大櫆、姚鼐為首的「桐城派」。 桐城派中,劉大櫆為文較喜歡鋪張排比。辭藻氣勢較方苞、姚鼐為盛,而雅潔淡遠則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