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其心(放寬自己的心胸),
則能體天下之物。物有未體,則心為有外(如果
有事物無法體會,是因為中心還有內外之分)。世人之心,
止於見聞之狹(一般人的內心,
在見聞狹隘處就自我止步了)。聖人盡性,不以見聞梏其
心(不受見聞狹隘而拘束自己的內心),
其視天下無一物非我(沒有任何一件事與
自己無關)。孟子謂「盡心則知性知天」,
以此。(孟子曰:
「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
天大無外(天地至大,
沒有內外之別),故有外之心,不足以合天
心(有內外之心,不足以合於天道)。
仲尼絕四(孔子絕四:毋意,
毋必,毋固,毋我),自始學至成德,竭兩端之教
也(子曰:「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竭盡事物的兩端,不偏不倚,才是正確學習之道)。意,
有思也(私意;計較)。
必,有待也(期待;預先
主張)。固,不化也(
執滯不悟)。我,有方也(一
己之見)。四者有一焉,則與天地為不相似矣。
上達(追求本原;指德
性)反天理(返於天理),
下達(追求末節;指名利)徇人
欲(謀求人欲)者歟!
註: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上達是向上昇華,追求天理;下達是向下沈淪,陷溺人欲。
困之進人也(困難之使人進步),
為德辨(使人辨明德操),
為感速(使人迅速感知)。孟子謂「
人有德慧術智者,常存乎疢疾(ㄔㄣˋㄐ|ˊ;
疾病;指災患)」,以此。
註:孟子曰:「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言有教(說出的話,對世人有教化
意義),動有法(行為舉止合
乎規矩禮儀),晝有為(白天
有所作為),宵有得(夜晚學
習有所得),息有養(呼吸之
間保持涵養),瞬有存(瞬,眨眼間;
指隨時都心存道義)。
將修己,必先厚重以自持(指持重待己
,不輕浮狂躁)。厚重知學,德乃進而不固(
滯礙)矣。忠信進德,惟尚友而急賢(
以求賢為當務之急)。欲勝己者親(
希望勝過自己的賢人能夠親近自己),無如改
過之不吝(就要不吝惜地改過向上)。
未知立心(堅定本心),
惡(厭惡)思多之致
疑(思考太多,以致產生疑慮)。
既知所立,惡講治之不精(治學不精)。
講治之思,莫非術內(儒家道理的範圍內)。
雖勤而何厭(滿足)!所以急於
可欲者(急於斷絕可企求的欲望),
求立吾心於不疑之地。然後若決江河以利吾往。「遜此
志(謙遜內心),
務時敏(勤勉做事),
厥修乃來(那個願望才會達成)。」
雖仲尼之才之美,然且敏以求之(即
使像孔子這樣的英才,也要勤勉努力才能學有所成)。今持
不逮之資(資質不如孔子),而
欲徐徐以聽其自適(慢吞吞地自我
發展),非所聞也。
《近思錄》是朱熹與呂祖謙共同編訂的儒家著作,輯錄了北宋著名道學家周敦頤、
程顥、程頤、張載等四子的言論與事蹟,同時也反映了編者為重振儒家道統的理想。
是書成於淳熙二年(1175年),收錄語錄六百二十二條,分十四門。朱熹曾對弟子說:「
《近思錄》好看。四子,六經之階梯;《近思錄》,四子之階梯。」在南宋及
元明時期,《近思錄》是影響廣大的一本儒學入門書。
include('../footbar_taiku.ph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