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學(六)

近思錄

Tony私藏的古文觀止

今之為學者,如登山麓(如同登山)。方其迤邐(|ˊ ㄌ|ˇ;綿延平緩好走),莫不闊步,及到峻處便止(遇到險峻峭壁便止步了)。須是要剛決果敢以進。

註:有志為學者,不可以無勇也。


知之必好之,好之必求之,求之必得之。古人此個學, 是終身事(古人對於治學, 視為是終生之事)。果能顛沛造次必於 是(顛沛必於是,造次必於是; 在危險顛覆與倉促之間,都仍積極治學),豈有不得道理?


學者須是務實,不要近名方是(不要 接近聲名才是正確的)。有意近名,則是 偽(虛偽)也。大本已失, 更學何事?為名與為利,清濁雖不同,然其利心則一也。


(顏淵)也其 心三月不違仁。」,只是無纖毫(絲毫)私 意。有少(一點點)私意便是不仁。


「仁者先難而後獲(,仁者先承擔困難, 然後才有收穫。語出《論語.雍也篇》)。」有為而作, 皆先獲也(有目的而做, 都是先求收穫)。古人惟知為仁而已,今人皆先獲也。


古之學者為己(為了使自己更完美), 其終至於成物(成就他人)。 今之學者為物(外物;為了使他人看 重自己),其終至於喪己(喪 失了自己)


君子之學必日新(每日都有新的進步; 引自:「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日新者,日進也。不日進者, 必日退,未有不進而不退者。惟聖人之道,無所進退,以其所 造(達到的境界)者 極(極高)也。


明道先生(程顥)曰: 性靜者(性情安靜的人)可以為學。

註:朱熹曰:要讀書,須先定其心。


弘而不毅(博大而沒有毅力)則無規矩, 毅而不弘則隘陋。


伊川先生(程頤)曰: 人安重(敦厚;厚重)則學堅固。

註: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君子不 重則輕浮,學忌輕浮,輕浮則治學不堅固。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五者廢其一,非學也。

註:張伯行注曰:「學必博,思必慎,問必審, 辨必明,行必篤,此實功也。學然後問,問然後思,思然後辨,辨然後行,則有次第也。 學問思辨在先,篤行在後,當其始則以學問思辨為從入之門,及其終則以行之篤為歸宿之地 ,則又其緩急處也。古今為學工夫,不能出此五者。」


有人說無心。伊川曰:「無心便不是,只當云無私心。」

註:此儒學與佛學思維不同之處。 「無心」是佛教的概念,程頤提出儒者的觀點。


《近思錄》是朱熹與呂祖謙共同編訂的儒家著作,輯錄了北宋著名道學家周敦頤、 程顥、程頤、張載等四子的言論與事蹟,同時也反映了編者為重振儒家道統的理想。 是書成於淳熙二年(1175年),收錄語錄六百二十二條,分十四門。朱熹曾對弟子說:「 《近思錄》好看。四子,六經之階梯;《近思錄》,四子之階梯。」在南宋及 元明時期,《近思錄》是影響廣大的一本儒學入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