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學(五)

近思錄

Tony私藏的古文觀止

禮樂只在進反(前進、退返)之間,便得性情之正。

註:禮的性質是自我約束,約束不可太過份,否則人生失去樂趣;樂的性質是快樂,快樂不可太過份,否則人生容易迷失;所以太過約束時,則進取;太過洋溢時,則退返,保持中和之道,則可以得性情之正。


論學便要明理(大 道理),論治便須識體(事體; 事物當然之理)


根本須是先培壅(為學如種樹, 樹根須培土,以加強樹根穩固),然後可立趨向 也(才可確立樹木生長的方 向)。趨向既正,所造淺深,則由勉與不 勉(勤勉或不勤勉)也。


懈意(志意懈怠)一生,便是自棄自暴。


不學便老而衰(不學習, 一到年老,人就衰竭了)


人之學不進,只是不勇(勇 猛)

註:《論語》曰:「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懦弱無志,因循苟且,學問自然無法精進。


內重(內心道德深 重)則可以勝外之輕,得深(見 識所得深切)則可以見誘之小。

註:內心不足,就會受外物影響與誘惑。


董仲舒(西漢大儒)謂:「 正其誼,不謀其利(處理事情使之合誼, 而不貪圖其利益);明其道,不計其功(闡 明道義理使之發揚宏大,而不計較其 功勞)。」孫思邈(隋末唐 初時的名醫)曰:「膽欲大而心欲小( 心要戰戰兢兢,臨事以敬;志氣要宏大,雖千萬人吾往矣),智欲圓而行 欲方(思慮要圓融,行為要方正)。」

註:朱熹闡釋:圓而不方則譎詐,方而不圓 則執而不通;志不大則卑陋,心不小則狂妄。


「忠信所以進德,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者( 語出《易傳.乾卦.文言》),乾道也( 又稱乾德,指剛健不已)。「敬以直內, 義以方外」者(語出《易傳. 坤卦.文言》),坤道也(又 稱坤德,指持守收斂)
(程顥認為治學應當乾德、 坤德兼具)


修養之所以引年(延年 益壽),國祚(國 運)之所以祈天永命(祈禱 上天獲享永久),常人之至於聖賢(平 凡的人所以能成為聖賢),皆工夫到這裡則有此 應(回報)


《近思錄》是朱熹與呂祖謙共同編訂的儒家著作,輯錄了北宋著名道學家周敦頤、 程顥、程頤、張載等四子的言論與事蹟,同時也反映了編者為重振儒家道統的理想。 是書成於淳熙二年(1175年),收錄語錄六百二十二條,分十四門。朱熹曾對弟子說:「 《近思錄》好看。四子,六經之階梯;《近思錄》,四子之階梯。」在南宋及 元明時期,《近思錄》是影響廣大的一本儒學入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