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政要》擇官(節選)

吳兢

Tony私藏的古文觀止

本文選自《貞觀政要》卷三《君臣鑒戒第六》,記錄唐太宗對於遴選官員的言論。 唐太宗認為理政的根本在於審察官員,官惟才賢,不在人多 。貞觀初年,文武官員編制僅六百四十人,卻締造了貞觀盛世的治績。同時,唐太宗強調人 必須慎擇及詳加考績。

貞觀元年,太宗房玄齡等曰:「致治之本,惟在於審(審查)。量才授職,務省官員。故《書》稱:『任官惟賢才。』又云:『官不必備,惟其人。』若得其善者,雖少亦足矣;其不善者,縱多亦奚為?古人亦以官不得其才,比於畫地作餅,不可食也。《詩》曰:『謀夫孔(甚)(謹畫的人很多),是用不就。』又孔子曰:『官事不攝(管事的人不兼數數),焉得儉(節儉)?』且『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毛皮;比喻雇用千個庸夫,不如任用一個賢才)。』此皆載在經典,不能具道。當須更並省官員,使得各當所任,則無為而治矣。卿宜詳思此理,量定庶官員位。」玄齡等由是所置文武總六百四十員。太宗從之,因謂玄齡曰:「自此倘有樂工雜類,假使術逾儕輩(同輩)者,只可特賜錢帛以賞其能,必不可超授官爵,與夫朝賢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遣諸衣冠(士人官員)以為恥累。」


貞觀六年,太宗魏徵曰:「古人云,王者須為官擇人(為官職挑選人才),不可造次(匆忙;輕率)即用。朕今行一事,則為天下所觀;出一言,則為天下所聽。用得正人,為善者皆勸;誤用惡人,不善者競進。賞當其勞,無功者自退;罰當其罪,為惡者戒懼。故知賞罰不可輕行,用人彌須(更需)慎擇。」對曰:「知人之事,自古為難,故考績黜陟(黜,降貶;陡,升遷),察其善惡。今欲求人,必須審訪其行。若知其善,然後用之,設令此人不能濟事(將事情完成),只是才力不及,不為大害。誤用惡人,假令強干(假使他的能力強幹),為害極多。但亂世惟求其才,不顧其行。太平之時,必須才行俱兼,始可任用。」


貞觀十三年,太宗謂侍臣曰:「朕聞太平後必有大亂, 大亂後必有太平。大亂之後,即是太平之運也。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賢才。 公等既不知賢,朕又不可遍識,日復一日,無得人之理。今欲令人 自舉(自我推薦), 於事何如?」魏徵對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既以為難, 自知誠亦不易。且愚闇(愚暗)之人 ,皆矜能伐善(自己誇耀自己的長處), 恐長澆競(助長競相追逐名利)之風,不可令其自舉。」


吳兢(670-749),唐代史學家。開封人。少時勵志勤學,博通經史。 武后長安年間被詔入史館,撰修國史。公暇時,私撰《唐書》、《唐春秋》,撰述甚多, 僅《貞觀政要》一書傳世。《貞觀政要》分類記載了唐太宗同大臣魏征、房玄齡、 杜如晦等人的問答、大臣的奏疏以及政治上的設施。吳兢修史四十餘年,被譽為唐代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