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藍,梵語「僧伽藍摩」,意指眾園,即僧眾所居的園林,因此世稱伽藍為佛寺。
洛陽城為東漢首都,自漢明帝時佛教入中國,至西晉末年,約只有48間佛寺;而
至北魏教文帝時,佛法大盛,洛陽城內外,共有佛寺一千餘所。後因戰亂,大多毀壞。東魏孝靜帝武定5年(547年),
楊衒之路過北魏舊都洛陽,感慨世事滄桑,興廢無常,作《洛陽伽藍記》五卷,記述洛陽佛寺園林的興衰。本文選自《洛陽伽藍記》。
◎景林寺
景林寺,在開陽門(洛陽
城東門)內御道東。講殿(寺內講經
之處)疊起,房廡(廊)連
屬(形容房間之多),
丹檻(紅色的窗欄)炫日,
繡桷(ㄐㄩㄝˊ;方形的屋椽)迎風,
實為勝地。寺西有園,多饒奇果,春鳥秋蟬,鳴聲相續。中有禪房一所,
內置祇洹精舍(洹,即園;祇園精舍,故址在印
度西北舍衛城南,為佛陀講經住宿之地),形製(房
屋規模)雖小,巧構難比。加以禪閣虛靜,隱室凝邃(嚴
整深幽),嘉樹夾牖(窗戶),芳
杜(似梨樹,但較小)匝階(
繞著石階)。雖云朝市,想同巖谷(雖然佛寺位於洛陽城熱鬧市街,卻可
想像是身處山林深谷)。
靜行之僧,繩坐(繩
製的坐床,供僧人所坐)其內,飧(食)風
服道(指僧人斷食修道),
結跏(僧人盤腿趺坐,做禪之法)數息。
有石銘(石碑)一所,國子
博士(官名,於京師太學掌教授學
生)盧白頭(盧景裕,
小字白頭)為其文。白頭一字景裕,范陽(今
河北涿縣)人也。性愛恬靜,丘園(山林)放傲;
學極六經,說通百氏(諸子百
家)。普泰(北魏節閔帝年
號)初(約531年),
起家(起之於家)為國子博士。
雖在朱門(指富豪之門),以注述為事,
注《周易》行之於世也。
◎白馬寺
白馬寺,漢明帝(東漢明帝)所立也,
佛入中國之始。寺在西陽門外三里御道南。帝夢金神長丈六,項背日月光明,胡人號曰佛。
遣使向西域求之,乃得經像焉。時白馬負經而來,因以為名。
明帝崩,起祗洹(祇園;指佛堂)於陵上。
自此以後,百姓塚上,或作浮圖(佛堂)焉。
寺上經函(匱中的經書),至今猶存。常燒香供養之,
經函時放光明,耀於堂宇,是以道俗禮敬之,如仰真容。
浮圖(佛塔)前,
柰(蘋果;或指石榴)林、
蒲萄(葡萄)異於餘處,枝葉繁衍,
子實甚大。柰林實重七斤,蒲萄實偉於棗,味並殊美,冠於中京(時
人稱洛陽為中京)。帝至熟時,常詣(往)取之,
或復賜宮人。宮人得之,轉餉親戚,以為奇味,得者不敢輒食(就食;
指捨不得吃),乃歷數家。京師語曰:「白馬甜榴,一實直
牛。」(白
馬寺的甜石榴,一顆的市價抵一頭牛)
楊衒之,楊或作陽,又誤作羊衒之。生卒年不詳,北平(今天津薊縣一帶)人。
北魏永安中(528-530)為奉朝請,歷期城太守、撫軍府司馬。東魏孝靜帝武定5年
(547年),楊衒之路過北魏舊都洛陽,值喪亂之後,貴族王公耗費鉅資興建的佛寺,
大半焚毀。於是感慨而作《洛陽伽藍記》五卷,記述北魏洛陽佛寺園林的興衰,
並記載了當地風土民俗,文筆簡潔清秀,駢散兼具,頗有特色。《洛陽伽藍記》非僅為文學著作,
且具有史料價值。
include('../footbar_taiku.ph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