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選自《後漢書》卷六十七《黨錮傳》,敘述東漢清廉正直的官吏范滂,
因得罪於奸宦,而遭黨錮之禍,被下獄致死。范滂與家人訣別時,顧謂其子曰:
「吾欲使汝為惡,則惡不可為;
使汝為善,則我不為惡。」道盡了知識份子處於亂世的兩難與悲劇。
范滂字孟博,汝南(漢郡,
約當今河南)征羌(今河南省郾
河縣東南)人也。少厲清節(年少時,
自勵清節),為州里所服,舉孝廉光祿四行(漢
代的選舉制度,四行是指敦厚、質樸、遜讓、節儉)。
時冀州(約今河北中南部)饑荒,
盜賊群起,乃以滂為清(清廉),
詔使案察(考查案驗)之。滂登車
攬轡(馬車之索,用以控制馬的行進),
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汙(貪
贓),望風解印綬去(未等范滂至郡,
即趕緊辭官)。其所舉奏,莫不厭塞(服
止)眾議(指彈劾得當,眾皆心服,
而無再議)。遷光祿勳主事(光祿動掌
管宮殿掖門,主事為光祿勳的部屬)。時陳蕃(
東漢末年名士,曾官至太尉)為光祿勳,滂執公儀(持
行官禮,卑位謁見尊位的禮儀)詣蕃,蕃不
止之(謙讓阻止,使免執
官儀),滂懷恨,投版(笏;
官員所執的小版子)棄官而去。郭林宗(郭泰,
東漢末年名士)聞而讓(責)蕃曰:
「若范孟博者,豈宜以公禮格(拘束)之?
今成其去就之名,得無(能無)自取不優之
譏也?」蕃乃謝焉。
復為太尉(漢三公之一,掌軍事)黃瓊所
辟(禮聘;召募)。後詔三府(太尉、
司徒、司空三公之府)掾屬(佐治之吏)舉
謠言(收集民間議論時政之歌謠、諺語,還奏朝廷,稱舉
謠言),滂奏刺史二千石(薪俸;漢官制,
每州設刺史一人)權豪之黨二十餘人。尚書責滂所劾猥多(眾
多),疑有私故(私人恩怨)。滂對曰:
「臣之所舉,自非(苟
非)叨(貪)穢姦暴,深為民害,
豈以汙簡札(文書)哉!
閒(間;一時間;近來)以會日迫促,
故先舉所急,其未審(明白)者,
方更參實(驗實查明)。臣聞農夫去草,
嘉穀必茂;忠臣除姦,王道以清。若臣言有貳(不實),
甘受顯戮(公開處死示眾)。」吏不能詰。
滂睹時方艱,知意不行,因投劾(自劾有過,
遞辭呈)去。太守宗資先聞其名,請署(
攝官)功曹(代理功曹職務),委任
政事。滂在職嚴整疾惡,其(若)有行違
孝悌,不軌仁義者,皆掃跡斥逐,不與共朝。顯薦異節(公
開推舉有特殊節操的賢人),抽拔(拔擢)幽
陋(隱於陋巷,地位卑微的賢者)。滂外
甥西平(縣名)李頌,
公族(與君王貴族同族)子孫,而為鄉曲所棄,
中常侍(宦官職務)唐衡以頌請資,資用
為吏。滂以非其人(指其不適任),
寑(止;擱置)而不召。資遷怒,
捶書佐(主掌文書的小吏)朱零。零仰
曰:「范滂清裁(公正的裁決),
猶以利刃齒腐朽(指范滂的正直裁定有如利刃以
切除腐)。今日寧受笞死,而滂不可違。」資乃止。郡中
中人(指小人)以下,莫不歸怨,乃指滂之
所用以為「范黨」。
後牢脩(張成之弟子,上書誣陷當時士人相交結黨,
誹訕朝廷,引起桓帝震怒,逮捕黨人)誣言鉤黨(士人
結黨),滂坐繫黃門北寺獄(黃門署為
宦官執掌的監獄,多拘大臣)。獄吏謂曰:「凡坐繫皆祭皋陶(
舜臣,被封為獄神)。」滂曰:「皋陶賢者,古之直臣。知滂無罪,
將理(治;辨明)之於
帝(上天);如其有罪,祭之何益!」眾人
由此亦止。獄吏將加掠考,滂以同囚多嬰病(疾病
纏身),乃請先就格(挌;就其處受掠打),
遂與同郡袁忠爭受楚(扑撻之具)毒。
桓帝使中常侍王甫以次辨詰(依
次審問),滂等皆三木囊頭(手
足皆被械,頭部被物蒙蓋),暴(曝露)於階下。
餘人在前,或對或否,滂、忠於後,越次而進。王甫詰
曰:「君為人臣,不惟(思)忠國,而共造部黨,
自相褒舉,評論朝廷,虛搆無端(虛構無根據的事),
諸所謀結,並欲何為?皆以情對,不得隱飾。」滂對曰:「臣聞仲尼之言:『見善如不
及(汲汲為善),見惡如探
湯(指去惡務速)』。欲使善善同其
清(獎勵善者,以同其清操),惡惡同
其汙(厭惡惡者,以去其汙濁),謂王政之所願聞,
不悟(不料)更以為黨。」
甫曰:「卿更相拔舉,迭為脣齒,有不合者,見則排斥,其意如何?」滂乃慷慨仰天曰:「
古之循善,自求多福;今之循善,身陷大戮。身死之日,願埋滂於首陽山側(
古代賢者伯夷、叔齊守義而餓死於首陽山),上不負皇天,下不
愧夷、齊。」甫愍然(同情)為之改容。
乃得並解桎梏。
滂後事釋,南歸。始發京師(洛
陽),汝南南陽(郡名)士大夫迎之
者數千兩(輛;指馬車)。
同囚鄉人殷陶、黃穆,亦免俱歸,並衛侍於滂,應對賓客。滂顧謂陶等曰:「
今子相隨,是重吾禍也。」遂遁還鄉里。
初,滂等繫獄,尚書霍諝(曾任尚書
僕射),理之(審判官司)。及得免,
到京師,往候諝而不為謝。或有讓滂者。對曰:「昔叔向(
春秋晉大夫)嬰罪(獲罪),祁奚救
之,未聞羊舌(指
叔向)有謝恩之辭,祁老(指祈奚)有自伐之色。」
建寧(漢靈帝年號)二
年(西元169年),遂大誅黨人,詔
下急捕滂等。督郵(官名,郡守的屬官,
掌獄訟搜捕,)吳導至縣,抱詔書,閉傳舍,伏床而泣。滂聞之,曰:
「必為我也。」即自詣獄(到縣署報到)。
縣令郭揖大驚,出解印綬,引與俱亡。曰:「天下大矣,子何為在此?」滂曰:
「滂死則禍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離乎?」
其母就與之訣。滂白母曰:「仲博(范
滂的弟弟)孝敬,足以供養,滂從龍舒君(范滂
之父,曾為龍舒侯相)歸黃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
汝今得與李、杜(李膺、杜密,當時名賢,
都遭黨錮之禍而死)齊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
美好的名聲),復求壽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辭。顧謂其子曰:「吾欲使
汝為惡,則惡不可為;使汝為善,則我不為惡。」(惡固然不可為,
然而善亦可為?范滂為善,卻落得如此下場,道盡了知識份子身處於亂世的兩難)行路
聞之,莫不流涕。時年三十三。
范曄(398—445)字蔚宗,小字搏。順陽(今河南淅川縣東)人。南朝宋著名史學家、
文學家。曾任秘書丞、新蔡太守和尚書吏部郎。《宋書》本傳稱其「博涉經史,善為文章,
能隸書,曉音律。」任宣城太守時,博采魏晉以來各家關於東漢的史書,撰成《後漢書》
紀傳九十卷。《後漢書》記載東漢斷代史。今通行本共一百二十卷。本紀、列傳部分為范曄撰,
志未作完,范曄遇害。後人採司馬彪《續漢書》中的《八志》合刊為一書。
include('../footbar_taiku.ph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