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六家要旨

司馬談

Tony私藏的古文觀止

本篇選自《史記.太史公自序》,作者為著名史學家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 這是一篇重要的學術論文,司馬談先秦諸子思想歸為六家(陰陽、儒、墨、名、法、道德家), 並對各家提出精闢的分析。其中,最推崇道家思想,由此可見西漢初年,重視與民養生休息,道家思想極為盛行。

《易.大傳》(周易繫辭傳): 「天下一致而百慮(各家思想的目 標一致,但思考內容各不同),同歸而殊塗。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 此務為治(致力於治國治人的方法)者也; 直(但)所從言之 異路(立言的道路各不同), 有省不省(言論善不善)耳。

嘗竊觀陰陽之術,大祥(大善;能預見吉凶)而眾忌諱, 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時(春夏秋冬)之大順,不可失也。

儒者博而寡要(博學而無法抓住要點),勞而少功, 是以其事難盡從;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別,不可易也。

墨者儉而難遵(太講究節儉,很難遵循), 是以其事不可遍循(完全盡用);然其彊本節用,不可廢也。

法家嚴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名家使人儉(檢;歛也;拘泥於言辭;例如白馬非馬之 說)而善失真(失去事理之真實);然其正名實,不可不察也。

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滿足萬物的需求)。 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採)儒墨之善, 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 指約而易操(要旨簡易,容易掌握),事少而功多。儒者則不然。 以為人主天下之儀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隨。如此則主勞而臣逸。至於大道之要, 去健羨(健;強也;不羡慕強者), 絀(貶)聰明,釋此(儒家 之道)而任術(運用道家的方法)。 夫神(元氣;精神)大用則竭, 形(身體)大勞則敝。形神騷動,欲與天地長久,非所聞也。

夫陰陽、四時(春、夏、秋、冬)、 八位(八卦之位,乾、坤、坎、離、震、巽、兌、 艮)、十二度(歲星周天十二次,即十二個月份)、 二十四節(古人將一年分為24個節氣),各有禁忌, 各有教令;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未必然也(陰陽家的這種主張, 未必是正確的)。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 弗順則無以為天下綱紀。故曰:「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

夫儒者以六藝(六經;詩書易禮樂春秋)為法。 六藝經傳,以千萬數,累世不能通其學,當年(丁壯之年)不 能究其禮,故曰「博而寡要,勞而少功」。 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禮,序夫婦、長幼之別,雖百家弗能易也。

墨者亦尚道,言其德行曰:「堂高三尺,土階三等, 茅茨(以茅草覆屋;茨,屋蓋)不翦, 采(棌;柞木;一種粗劣的小木)椽不 刮(以柞木為屋椽,不刮削裝飾,粗糙簡單)。 食土簋(簋,音「鬼」,祭祀或宴饗時用以盛 黍稷用的器皿),啜土刑(刑,盛羹用的器皿,兩耳三足, 高約三寸,容量約一斗);糲粢之食(糲, 音「栗」,粗米。粢,又作粱,音「姿」,指稻餅;指吃粗糙的食物), 藜霍之羹(藜霍,豆葉;飲用豆葉熬成的羹)。 夏日葛衣,冬日鹿裘。其送死,桐棺三寸(以桐木為棺, 厚三寸),舉音不盡其哀(喪事不過份哀傷, 以免傷身害事)。」教喪禮,必以此為萬民之率。使天下法若此,則尊卑無別也。夫世異時移, 事業不必同,故曰:「儉而難遵」。要曰:彊本節用,則人給家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長, 雖百長弗能廢也。

法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則親親尊尊(親親, 尊父為首;尊尊,尊君為首)之恩絕矣。可以行一時之計,而不可長用也,故曰:「嚴而少恩」。 若尊主卑臣,明分職不得相踰越,雖百家弗能改也。

名家苛察(煩瑣)繳 繞(纏繞,不通大體), 使人不得反其意(不能反求本意), 專決於名而失人情,故曰:「使人儉而善失真」。若夫控名責實( 引其名,求其實),參伍不失,此不可不察也。

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無為而無不為,清淨自守,順其自然, 而能生育萬物),其實易行(人人各守本分, 故施行容易),其辭難知(道家言論,幽深微妙,故難以 明白)。 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即順應自然)。無成勢, 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為物先,不為物後,故能為萬物主。有法無法,因時 為業(因應時代之物,而成法為業);有度無度, 因物與舍(與捨;取捨;因物取捨,不以一已私意 為之)

故曰: 「聖人不朽,時變是守。(聖人教化不朽, 能順應時間變化)」虛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綱也。( 因百姓之心而教,唯執其綱而已)。群臣並至,使各自明也。 其實中其聲者謂之端(言論與事實相符者,謂之端), 實不中其聲者謂之窾(窾, 音「款」,空也)。窾言不聽,姦乃不生,賢不肖自分,白黑乃形。 在所欲用耳(在於 你怎麼使用),何事不成?乃合大道,混混冥冥(無形)。 光耀天下,復反無名。

凡人所生者,神也;所託者,形也(神,元氣。形,身體)。 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形神離則死。死者不可復生,離者不可復反,故聖人重之。由是觀之,神者,生之本也; 形者,生之具也。不先定其神形,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


司馬談(?—前110年), 西漢皮氏縣人。建元至元封年間(前140年一前110年), 被封為太史,掌管天文、曆法。元封元年(前110年),漢武帝赴泰山舉行封禪大禮; 司馬談因病留守周南,未能同行,抑鬱而死。其子為著名史學家司馬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