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官感舊圖》序

左宗棠

Tony私藏的古文觀止

銅官山,位於湖南省長沙市以北約30公里靖港附近。咸豐4年(1854年), 曾國藩親率新建的湘軍與太平軍在此作戰,一戰即兵潰,湘軍大敗。曾國藩羞愧, 跳入湘江,欲投水自殺。這時幕僚章壽麟躍入水中,救起曾國藩。十餘年後, 太平天國覆亡,曾國藩為中興名臣,官拜兩江總督,湘軍將領論功行賞,各獲要職。 而章壽麟卻僅得一知縣小吏,官場始終抑鬱不得志。

曾國藩逝世後,章壽麟以仕途不順,於是告老還鄉。經過湘江銅官時, 回憶二十年前救起曾國藩的往事,心生感慨,手繪了一幅《銅官感舊圖》。近百人為此圖留 下詩文題詠,後來由章壽麟後人署名《銅官感舊圖題詠》,計四大冊,刊刻出版。 其中,左宗棠寫的序,李元度的記,王闓運的詩,頗堪玩味。鄭孝胥評曰:左序「抗而侮」, 李記「憤而郁」,王詩「謔而慢」。三人之中,以左宗棠的立論(本文)較為深刻正大。

壽麟《銅官感舊圖冊》,紀舊遊也。之 際,洪秀全踰嶺下(洪 秀全起兵廣西,越過南嶺,進入湖南省),攻長沙不下,則掠民船,蔽江而東, 所過城邑不留,踞金陵(南京市)。 分黨四出,為天下患。曾文正(曾國藩, 謚文正)時以禮部侍郎憂居在籍,詔起討賊,集鄉兵水陸東下。公在朝以清直聞,及率師討賊, 規畫具有條理,卒克復江東枝郡(各郡), 會師金陵,殲除巨憝(指罪魁禍首)

(但;可是)初起之軍,水陸將才未集,閱歷又少, 往往為猾寇所乘(趁虛偷襲), 時形困躓(當時形勢困窮不振)。公不變 平生所守,用能(因而能夠)集 厥(成其)大勛;中興事功, 彪炳(指功勛燦爛煇煌)世宙, 天下之士皆能言之。推事功之所由成,必有立乎其先者,而後以志帥氣,歷艱危險阻之 境而不渝(不變)。是故明夫生死之故者, 禍福之說不足以動之;明夫禍福之理者,毀譽之見忘,吉凶榮辱 舉(皆)非所計;斯志壹 動氣(志向專一,則氣必隨之而動), 為其事必有其功矣。志士仁人成其仁,儒者正其誼(義), 功且在天下萬世,奚(何)一時一事之足云乎? 而即一時一事言之,則固有堪以共喻者。

咸豐四年(1854年)三月,金陵賊 分黨復犯長沙,先踞長沙城北七十里之靖港,憑水結寨,步賊循岸而南, 潛襲上游湘潭縣城。縣城繁富,市廛( 店鋪)鱗比(密集如魚麟),賈舶環集, 賊速至據之。文正聞賊趨湘潭,令署長沙( 清軍編制,相當於今日的旅級)副將忠武塔齊布(塔 齊布,滿人,謚忠武)公等率陸軍,楊千總岳斌彭令玉麟等率水軍往援, 偵賊悉銳攻湘潭靖港守寨之賊非多,遂親率存營水陸各營擊之。戰事失利。 公麾(指揮)從者他往,投湘自溺。 隨行標兵(衛兵)三人,公叱其去。君 瞰(由上往下看)公在舟時書遺囑寄其家, 已知公決以身徇也,匿舟後躍出援公起。公曾戒君勿隨行,至是 詰(詢問)其何自來;答以適聞湘潭大捷, 故輕舸(小舟)走報耳。公徐詰 戰況,君權詞(權變之詞,謊稱捷報)以告。 公意稍釋,回舟南湖港。其夜得軍報,水陸均大捷,殲悍賊甚多,燬餘之敗船斷槳, 蔽流而下。人始信賊不足畏,而氣一振。

其晨,余縋城(從城上攀索而下)出,省公舟中, 則氣息僅屬(連續),所著單 襦(短襖)霑染( 沾染)泥沙,痕跡猶在。責公事尚可為,速死非義。公嗔 目(指怒貌)不語,但索紙書所存砲械、火藥、 丸彈、軍械之數,屬余代為點檢而已。時太公(曾國藩的 父親)在家寓書(寄信)長沙飭公, 有云:「兒此出以殺賊報國為志,非直為桑梓(指家鄉)也。 兵事時有利鈍(利與不利),出湖南境而戰死, 是皆死所;若死於湖南,吾不爾哭也!」聞者肅然起敬,而亦見公平素自處之誠。後此沿江而下, 破賊所據堅城巨壘,克復金陵,大捷不喜,偶挫不憂,皆此志也。

夫神明,內也;形軀,外也(精神是本體,形體是外物)。 公不死於銅官,幸也;即死於銅官,爾謂盪平東南, 誅(黃巢、尚讓都是唐末的流寇;此指殲滅太 平天國),遂無望於繼起者乎?殆(大概)不然 矣!(當時之人,以章壽麟救曾國藩一事,事繫天下安危;若曾 死於銅官,則無人可領導湘軍以平定亂事。左宗棠則認為,即使曾死於銅官,則必有繼起的中興名 將可領導湘軍,完成平亂任務。)事有成敗,命有修短(長 短),氣運所由廢興也,豈由人力哉?惟能尊神明而外形軀, 則能一死生(視生死如一), 而齊得喪(視得失相同;指不在意得失), 求夫理之至是,行其心之所安,如是焉已矣。且即事理言之,人無不以生為樂、死為哀者, 然當夫百感交集,怫鬱(抑鬱)憂煩之餘, 亦有以生為憂為苦,速死為樂者。

觀公克復金陵後,每遇人事乖忤,鬱抑無聊,不禁慨系(繫)之 ,輒謂生不如死(曾國藩晚年處理天津教案, 被時人攻訐其媚外賣國,心情常感憂憤);聞者頗怪其不情。 余比由(剛由)甘新疆移節兩江, 亦覺案牘之勞形,酬接之紛擾,人心之不同,時局之變易,輒有願得一當以 畢餘生之說(左宗棠晚年見朝政不綱, 亦抑鬱憤慨,常思一死以報國)。匪惟(不 僅)喻諸同志,且預以白諸朝廷。蓋凜乎(慎 重敬畏)晚節末路(晚年的節操)之難, 謠諑(譖;毀謗)之足損吾 素節(堅定的節操);實則神明重於形軀, 誠不欲以外而移其內,理固如是也。而論者不察,輒以公於君不錄其功, 疑之矯(矯情;指曾國藩有恩不報), 不知公之一生死、齊得喪,蓋有明乎其先者,而事功非所計也。論者乃以君手援之 功(救曾國藩之事)為 最大,不言祿而祿弗及(指章君不主動求官, 而曾國藩亦不主動給予官職厚報;語出左傳,介之推不言祿,晉侯亦不賞; 史書對晉侯有所譏焉),亦奚當焉?

余與公交有年,晚以議論時事,兩不相合。及蒞兩江,距公之亡十有餘年, 於公所為多所更定。天下之相諒與否,非所敢知;而求夫理之是,即夫心之安,則可告之己, 亦可告之公也。壽麟出此卷索題, 識(誌;記載)之如此。

光緒九年(1883年)秋七月左宗棠書,時年七十有二。


左宗棠(1812-1885),季高,湖南湘陰人,號湘上農人。早年就讀於長沙岳麓書院。道光12年(1832年)中舉, 後入兩江總督陶澍幕僚。咸豐元年(1851年)起先後入參與平定太平軍。同治元年(1862年), 曾國藩舉薦出任浙江巡撫。後升任閩浙總督。同治5年(1866年在)在福州馬尾辦船廠。 同年改任陝甘總督。同治6年(1867年)以欽差大臣督辦陝甘軍務,定「先捻後回」方略, 次年平定捻軍。光緒元年(1875年)以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次年,出兵新疆, 收復新疆160萬平方公里的失土。其後,新疆建省。光緒10年(1884年)入京任軍機大臣, 並督辦閩海軍務。次年病故於福州,諡文襄。有《左文襄公全集》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