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藩志學不早(曾國藩25歲始治古文詞),
中歲側身朝列,竊窺陳編(古代典籍),
稍涉先聖昔賢魁儒長者之緒(事業);
駑緩(才能鈍劣遲緩)多病,百無一成。軍旅馳驅,益以蕪廢。喪亂未平,而吾年將五十矣。
往者吾讀班固《藝文志》(中國最早的圖
書總書目),及馬氏(馬端臨,宋朝學者)《經
籍考》(為馬氏文獻通考的其中一章),見其所列書目,
叢雜猥多(眾多)。
作者姓氏,至於不可勝數;或昭昭於日月,或湮沒而無聞,
及為文淵閣(四庫全書的貯藏於此)直閣
校理,每歲二月,侍從宣宗(道光帝)皇
帝入閣,得睹《四庫全書》。其富過於前代所藏遠甚;而存目之書(只有目錄,
沒有內容),
數十萬卷,尚不在此列。
嗚呼!何其多也!雖有生知之資(生而知之的才資質;指天生聰穎),
累世不能竟其業,況其下焉者乎?
故書籍之浩浩,著述者之眾,若江海然,非一人之腹所能盡飲也,要在慎擇焉而已。
余既自度其不逮(及),
乃擇古今聖哲三十餘人,命兒子紀澤圖其遺像,都為一卷,藏之家塾。
後嗣有志讀書,取足於此,不必廣心博騖(亂跑;指泛讀各書),
而斯文之傳,莫大乎是矣。昔在漢世,若武梁祠、魯靈光殿,皆圖畫偉人事蹟,
而《列女傳》亦有圖像。感發興起,由來已舊。習其器(器宇;指外表形貌)矣,
進而索其神,通其微,合其莫(寞;死者精神虛無寂寞,故稱莫),
心誠求之,仁遠乎哉?國藩記。
堯、舜、禹、湯,史臣記言而已。至文王拘幽,始立文字,
演《周易》。周、孔(周公、孔子)代
興,《六經》炳著,師道備矣。秦、漢以
來,孟子蓋與莊、荀(莊子、荀子)並稱。
至唐韓氏(唐朝韓愈)獨
尊異之。而宋之賢者,以為可躋(ㄐ|;
登)之尼山(尼丘,位於山東
曲阜,後人以尼山為孔子代稱)之次,
崇其書以配《論語》。後之論者,莫之能易也。茲以亞於三聖人(周文王、周公、孔子)後云。
左氏(左丘明)傳經,
多述二周(西周、東周)典禮;
而好稱引奇誕(左傳多記卜筮及鬼神預言),
文辭爛然,浮於質矣(指文采燦爛,超過事物
的本質)。太史公(司馬遷,字子長)稱莊子之書
皆寓言,吾觀子長所為《史記》,寓言亦居十之六七。班氏閎識
孤懷(見識高遠;懷抱耿介),
不逮子長遠甚;然經世之典,六藝之旨,文字之源,
幽明(指善惡)之情狀,
粲然(鮮明、清楚)大備。豈與夫斗筲者(斗,
量器,容十升。筲,竹器,容一斗二升。比喻才短量淺的人),爭得失於一先生之前,
姝姝(柔弱順從的樣子)而自悅者哉?
諸葛公(諸葛亮)當擾攘之世,被服儒者,
從容中道。陸敬輿(陸贄;唐德宗時宰相)事多疑之主,
馭難馴之將;燭之以至明,將之以至誠。譬若御駑馬,登峻坂(崎嶇的
山坡),縱橫險阻,而不失其馳,何其神也!范希文(范仲
淹)、司馬君實(司馬光),
遭時差隆(所處的時代較為隆盛);然堅卓誠信,
各有孤詣(獨特的造詣);其以道自持,蔚成風俗,
意量亦遠矣。昔劉向稱董仲舒王佐之才,伊、呂(伊尹、
呂尚)無以加,管、晏(管仲、晏嬰)之屬,
殆不能及;而劉歆(劉向的兒子,王莽時代為國師,著有七略,為中國
目錄學之始祖)以為董子師友所漸(浸潤),
曾不能幾乎游、夏(還趕不上子游、子夏)。
以予觀四賢者,雖未逮乎伊、呂,固將賢於董子。惜乎不得如劉向父子而論定耳!
自朱子(朱熹)表
章周子(周敦
頤)、二程子(程顥、
程頤)、張子(張載),
以為上接孔、孟之傳,後世君相師儒,篤守其說,莫之或易。乾隆中,
閎儒輩起,訓詁博辨(乾隆時期,經學興起,因繼漢儒窮經之業,
注重考據,而稱之為漢學,排斥宋儒以來的理學傳統),
度越昔賢,別立徽志(標誌),號曰「漢學」,
擯(排斥)有宋五子之術,以謂不得獨尊,
而篤信五子者,亦屏棄漢學,以為破碎(指考據之學流於支離瑣碎)害道,
齗齗(|ㄣˊ |ㄣˊ;爭辯的樣子)焉而未有已。
吾觀五子立言,其大者多合乎洙、泗(兩條河流之名,位於山東省曲阜縣;故
以洙泗代稱孔子),何可議也?其訓釋諸經,小有不當,固當取近世經說以輔翼之,
又可屏棄群言以自隘乎?斯二者亦俱譏焉。
西漢文章,如子雲、相如(揚雄、司馬相如)之雄偉,
此天地遒勁(ㄑ|ㄡˊ ㄐ|ㄥˋ;強勁有力)之氣,
得於陽與剛之美者也;此天地之義氣也。劉向、匡衡(皆西漢學者)之
淵懿,此天地溫厚之氣,得於陰與柔之美者也;此天地之仁氣
也。東漢以還,淹雅(深雅)無慚於
古,而風骨少隤(ㄊㄨㄟˊ;墜落)矣。韓、柳(韓愈、
柳宗元)有作,盡取揚、馬之雄奇萬變,
而內之於薄物小篇中,豈不詭哉!歐陽氏、曾氏(歐陽修、
曾鞏),皆法韓公,而體質於匡、劉(匡衡、
劉向)為近。文章之變,莫可窮詰;要之,不出此二途,雖百世可知也。
余鈔古今詩,自魏、晉至國朝(本朝),得
十九家。蓋詩之為道廣矣,嗜好趨向,各視其性之所近。猶庶羞(各種美食)百
味,羅列鼎俎(ㄉ|ㄥˇ ㄗㄨˇ;烹煮切割的器具),但取適吾口者,
嚌(ㄐ|ˋ;嚐食)之得飽而已。必窮盡天下之佳肴,
辨嘗而後供一饌,是大惑也;必強天下之舌,盡效吾之所嗜,
是大愚也。莊子有言:「大惑者終身不解,大愚者終身不靈,」余於十九家中,
又篤守夫四人者焉:唐之李、杜(李白、
杜甫),宋之蘇、黃(蘇軾、
黃庭堅);好之者十有七八,非之者亦且有二三。
余懼蹈莊子不解不靈之譏,則取足於是,終身焉已耳。
司馬子長網羅舊聞,貫串三古(上古、中古、下古),
而八書(史記分本紀、書、表、世家、列傳;書有八篇)頗病
其略(寫得較簡略)。班氏(班固)志
較詳矣,而斷代為書(漢書為斷代史,只記西漢一朝),無以觀其會通。
欲周覽經世之法,必自杜氏(杜佑,著通典二百卷,詳載唐代以前的典章
制度)《通典》始矣。馬端臨《通考》,杜氏伯仲之間,鄭《志》(鄭樵,南宋學者,著有通志二百卷,
其中二十略與杜佑通典,馬端臨文獻通考,並稱三通)非其倫(無法相比)也。
百年以來,學者講求形聲故訓,專治說文,多宗許(許慎,東漢學者,
著有說文解字)、鄭(鄭玄,東漢學者),
少談杜、馬(杜佑、
馬端臨)。吾以許、鄭考先王制作之源,杜、馬辨後世因革之要;
其於實事求是,一也。
先王之道,所謂修己治人,經緯萬彙者何歸乎?亦曰禮而已矣。秦滅書籍,漢代諸儒
之所掇拾,鄭康成(鄭玄)之所以卓絕,皆以禮
也。杜君卿(杜佑)《通典》,言禮者十居其六,
其識已跨越八代矣。有宋張子、朱子之所討論,馬貴與(馬
端臨)、王伯厚(王應麟)之所纂輯,
莫不以禮為兢兢。我朝學者,以顧亭林為宗;國史《儒林傳》,
褎然(|ㄡˋ ㄖㄢˊ;美好出眾的樣子)冠首。
吾讀其書,言及禮俗教化,則毅然有守先待後,舍我其誰之志,何其壯也!
厥後張蒿菴(張爾歧)作
《中庸論》,及江慎修(江永,清朝學者)、戴東原輩,
尤以禮為先務。而秦尚書蕙田(秦蕙田,乾隆進士),
遂纂《五禮通考》,舉天下古今幽明萬事,而一經之以禮,可謂體大而思精矣。
吾圖畫國朝先正遺像,首顧先生,次秦文恭公,亦豈無微旨
哉!桐城姚鼐姬傳(姚鼐,字姬傳,桐城
派的代表人物)、高郵王念孫懷祖(王念孫,
字懷祖,工聲韻訓詁之學),
其學皆不純於禮。然姚先生持論閎通,國藩之粗解文章,
由姚先生啟之也。王氏父子(王念孫、王引之),
集小學訓詁之大成,敻(ㄒㄩㄥˋ;
廣闊遙遠)乎不可幾已,故以殿(放在最後)焉。
姚姬傳氏言學問之途有三:曰義理,日詞章,
曰考據。戴東原氏亦以為言。
如文、周、孔、孟之聖,左、莊、馬、班之才,
誠不可以一方體論矣。至若葛、陸、范、馬,在聖門,
則以德行而兼政事也;周、程、張、朱,在聖門,則德行之科也;
皆義理也。韓、柳、歐、曾,李、杜、蘇、黃,在聖門
,則語言之科也;所謂詞章者也。許、鄭、杜、馬,顧、秦、姚、王,
在聖門,則文學之科也;顧、秦於杜、馬為近,姚、王於許、鄭為近;
皆考據也。此三十二子者,師其一人,讀其一書,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若又有陋於此而求益於外,
譬若掘井九仞(ㄖㄣˋ;古代計算長度的單位。八尺為一仞,)而不及泉,
則以一井為隘,而必廣掘數十百井,身老力疲,而卒無見泉之一日,
其庸有當乎?
自浮屠氏(佛教)言
因果禍福,而為善獲報之說,深中於人心,牢固而不可破。士方其佔畢(古
代用竹片或木條所編成的書本)咿唔(讀書聲),
則期報於科第祿仕。或少(稍)讀書古書,窺著作之林,
則責報於遐邇(遠近)之譽,後世之名。纂述未及終篇,
輒冀得一二有力之口,騰播人人之耳,以償吾勞也。朝耕而暮穫,一施而十報。譬若沽酒市脯,喧聒以責之,
貸者又取倍稱之息(加倍的利息)焉。
祿利之不遂,則徼倖(僥倖)於沒世不
可知之名。甚者至謂孔子生不得位,歿而俎豆(俎和豆。古代祭祀、宴饗時,用來盛祭品的兩種禮器。
亦泛指各種禮器。)之報
,隆於堯、舜;鬱鬱者以相證慰,何其陋歟!
今夫三家之市(指小市集),
利析錙銖(錙與銖都是極小
的計算單位;比喻斤斤計較)。或百錢逋負(ㄅㄨ ㄈㄨˋ;
拖欠債務),怨及子孫。
若通闤(ㄏㄨㄢˊ;市街的牆壁)貿易,
珪貨(珍奇之貨)山積,動逾千金,
則百錢之有無,有不暇計較者矣。富商大賈,黃金百萬,公私流衍,
則數十百緡(ㄇ|ㄣˊ;舊時穿錢的繩子;指成串的
錢)之費,有不暇計較者矣。均是人也,所操(操持)者大,
猶有不暇計其小者;況天之所操尤大,而於世人毫末之善,口耳分寸之學,而一一謀所以報之,
不亦勞哉?商之貨殖同,時同,而或贏或絀(虧);
射策者(應考科舉者)之
所業同,而或中或罷(落榜);
為學著書之深淺同,而或傳或否,或名或不名;亦皆有命焉,非可強而幾(非可勉強達成)也。
古之君子,蓋無日不憂,無日不樂。道之不明,己之不免為鄉人(沒沒無聞的鄉下之人),
一息之或懈,憂也,居易以俟命,下學而上達,仰不愧而俯不怍,
樂也。自文王、周、孔三聖人以下,至於王氏(王念孫),
莫不憂以終身,樂以終身。無所於祈,何所為報?己則自晦(隱藏),何有於名?
惟莊周、司馬遷、柳宗元三人者,傷悼不遇,怨悱(ㄈㄟˇ;
憂鬱不抒)形於簡冊;其於聖賢自得之樂,
稍違異矣。然彼自惜不世之才,非夫無實而汲汲時名者比也。
苟汲汲於名,則去三十二子也遠矣!將適燕、晉而
南其轅(車轅向南;指反方向而行),
其於術不益疏哉?
文、周、孔、孟、班、馬、左、莊、葛、陸、范、馬,周、程、朱、張、韓、柳、歐、曾、李、杜、蘇、黃、許、鄭、馬、顧、姚、秦、王,三十二人,
俎豆馨香。臨之在上,質(問;求教)之
在旁。
曾國藩(西元1811-1872年),字滌生,湖南湘鄉白楊坪人。道光18年(1838年)進士。
咸豐、同治年間,內有太平天國之亂,外有英法聯軍之禍。咸豐二年(1852年)冬,
太平軍之亂,曾國藩以在籍兵部侍郎奉命督辦湖南團練,乃集合羅澤南、胡林翼、彭玉麟等創立湘軍,
初肅清湖南,進而與太平軍角逐長江,卒平定太平天國之亂。曾國藩積極提倡洋務運動,為晚清著名的政治家,
同時是一位軍事家、文學家。
include('../footbar_taiku.ph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