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者四民(士農工商),農處其一。
《洪範》(書經周書篇名,講治國
大法)八政(食、貨、祀、司空、司徒、
司寇、賓、師),食貨居其二。食謂嘉穀可食,貨謂布帛可衣,蓋以生民之本,衣食為先
,而王化(王者教化)之源,飽煖
為務也(民以食為天,生活飽暖為施政的第一優先)。
上自神農之世,斲(砍削)木為耜,
揉木為耒,耒耨(ㄌㄟˇ ㄋㄡˋ;農耕翻土的用具)之利,
以教天下,而民始知有農之事。堯命羲和,以欽(敬)授
民時,東作西成(指春耕秋收),使民知耕
之勿失其時。舜命后稷,黎民(人
民)阻飢,播時(播種)百穀,使民知
種之各得其宜。及禹平洪水,制土田,定貢賦,使民知田有高下之不同,土有肥
磽(ㄑ|ㄠ;土壤堅硬貧瘠,不適宜耕種)之不一,
而又有宜桑宜麻之地,使民知蠶績(養蠶織麻)亦各
因其利。殷周之盛,《書》、《詩》所稱,井田之制(周
代授田之法。以地一方里畫成九區,由八家各占百畝,稱為私田,中間百畝為公田,因形如井字,故稱為井田)詳矣。
周衰,魯宣稅畝(魯宣公定稅畝法,
廢井田制),《春秋》譏之。洎(ㄐ|ˋ;到,
及)李悝(魏
文侯任李悝為相,作盡地力之教,因以富強)盡地力,商君(商鞅,
在秦國變法,開阡陌,而廢井田,使秦國富強)開阡陌,而井田之法失之,
至於秦始(秦始皇)而蕩然矣。
漢唐之盛,損益三代之制,而孝弟力田(漢代選
舉官吏的科目。以孝弟為天下的大順,
力田為民生的本源而得名)之舉,猶有先王之遺意焉。此載之史冊,
可考而知也。
宋興,承五代之弊,循唐漢之舊,追虞周之盛,
列聖(指宋代幾位皇帝)相繼,惟在務農桑,
足衣食,此禮義之所以起,孝弟之所以生,教化之所以成,人情之所以固(和
睦)也。
然士大夫每以耕桑之事為細民(小民)之
業,孔門所不學,多忽焉而不復知,或知焉而不復論,或論焉而不復實。
敷躬耕西山,心知其故,撰為《農書》三卷,區分篇目,條陳件別,而論次之。
是書也,非苟知之,蓋嘗久蹈(實踐)之,
確乎能其事,乃敢著其說以示人。孔子曰:「蓋有不知而作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
多見而識之。」以言聞見雖多,必擇其善者乃從,而識其不善者也。若徒知之,雖多,
曾何足用?文中子(王通
,隋代龍門(今山西省河津縣西)人。曾西遊長安,奏太平十二策,不為所用,退居河汾教授,受業者眾多,卒後門人諡曰文中子,
相傳有中說十篇,內容多後學者所偽託)曰:「
蓋有慕名、掠美、攘(竊奪)善、
矜(自誇)能、盜譽而作者。」其取譏後世
,寧有已乎?若葛抱朴(葛洪,號抱朴子,
著有神仙傳)之論神仙,陶隱居(陶弘景,
自號華陽隱居,曾疏解神農草本經)之疏木草,其謬悠(謬
誤)之說,荒唐之論,取誚(ㄑ|ㄠˋ;責備)後世,
不可勝紀(記)矣。
僕(我)之所述,深以孔子不知而作為可
戒,文中子慕名而作為可恥,與夫葛抱朴、陶隱居之述作,皆在所不取也。
此蓋敘述先聖王撙節(ㄗㄨㄣˇ ㄐ|ㄝˊ;節省、節約)愛物之志,
固非騰口空言,誇張盜名,如《齊民要術》、《四時
纂要》(皆為有關農業的古籍),
迂疏(迂闊不符實際)不適用之比也。實有補於來世云爾。
自念人微言輕,雖能為可信可用,而不能使人必信必用也。惟藉仁人君子,能取信於人者,
以利天下之心為心,庶(希望)能推而廣之,
以行於此時而利後世,少裨(輔助)吾聖君賢相財成之道,
輔相之宜,以左右(幫助)斯民
,則敷飲天和(空氣),
食地德(指五穀),亦少(
稍)效物職之宜(萬物的本份;
指自己善盡為人的本份),不虛為太平之幸老(幸福
的老人)爾。西山隱居全真子陳敷序。
陳敷,生卒年待查,字峻景,南宋平江人,隱居於西山務農,以種藥治圃自給自足,
為一位農學專家。《農書》共三卷,是作者整理古代典籍關於農業的知識,再加上自己本人
的經驗見聞所寫成的書,上卷泛論農事,中卷論養牛,下卷論養蠶,是記錄中國古代農業生產的
一本農學文獻。書完成於南宋高宗紹興19年(1149年)。
include('../footbar_taiku.ph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