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道篇第二十九(節選)

荀子

Tony私藏的古文觀止

入孝出弟(悌),人之小行也。上順下篤, 人之中行也;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最 高的道德)也。若夫志以禮安,言以類(此指 禮義)使,則儒道畢矣。雖堯舜不能加毫末於是矣。

孝子所不從命有三:從命則親危,不從命則親安,孝子不從命乃衷;從命則親辱,不從命則親榮 ,孝子不從命乃義;從命則禽獸,不從命則修飾(修治), 孝子不從命乃敬。故可以從而不從,是不子(未盡兒子本份)也; 未可以從而從,是不衷(忠)也;明於從不從之義, 而能致恭敬,忠信、端愨(忠厚),以慎行之, 則可謂大孝矣。傳曰:「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此之謂也。 故勞苦彫萃(憔悴)而能無失其敬, 災禍、患難而能無失其義,則不幸不順見惡(不能 得到父母順心而見惡)而能無失其愛,非仁人莫能行。《詩》曰:「孝子 不匱(窮乏)。」此之謂也。


子路入,子曰:「!知(智)者若何? 仁者若何?」子路對曰:「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愛己。」子曰:「可謂士矣。」子貢入, 子曰:「!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貢對曰:「知者知人,仁者愛人。」子曰:「可謂士 君子矣。」顏淵入,子曰:「!知者若何?仁者若何?」顏淵對曰:「知者自知, 仁者自愛。」子曰:「可謂明君子矣。」


子路問於孔子曰:「君子亦有憂乎?」孔子曰:「君 子其未得(指未得官職)也, 則樂其意(意志;指充實自己), 既已得之,又樂其治。是以有終生之樂,無一日之憂。小人者其未得也,則憂不得;既已得之, 又恐失之。是以有終身之憂,無一日之樂也。」


荀卿(約西元前313至235年),名況,字卿,趙國郇邑人,戰國後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人稱荀子。漢朝人避宣帝諱,又稱其為孫卿。荀子是繼孔子、孟子以後大儒,並把法家思想注入儒學。 《荀子》一書,對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影響深遠。荀子曾經遊歷燕齊楚秦,曾在齊下講學著書, 後離楚赴楚,任蘭陵令。後卒於蘭陵。著名的法家人物韓非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學生。

《荀子》一書,經西漢末年劉向校定,該書共三十二篇,除《大略》、《宥坐》、《子道》、 《法行》、《哀公》、《堯問》為弟子所述,其它各篇都是荀子自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