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王在上,分義(按照本份等級)行乎下,
則士大夫無流淫之行,百吏官人無怠慢之事,眾庶百姓無姦怪之俗,無盜賊之罪,莫敢犯上之大禁。
天下曉然皆知夫盜竊之不可以為富也,皆知夫賊害之不可以為壽也,皆知夫犯上之禁不可以為安也。
由其道(遵從各項法令準則),則人得其所好焉,
不由其道則必遇其所惡焉。是故刑罰綦(ㄑ|ˊ;極)省,
而威行如流,世曉然皆知夫為姦,則雖隱竄逃亡之由(仍)不
足以免也,故莫不服罪而請。《書》云:「凡人自得罪(人人都
承認自己應得的罪)。」此之謂也。
故刑當罪則威,不當罪則侮(受輕視)則貴,不當賢則賤。
古者刑不過罪,爵不踰德(刑罰不超過罪行;官爵不超過功德),
故殺其父而臣其子,殺其兄而臣其弟,刑罰不怒罪,爵賞不踰德,
分然(清楚明白)各以
其誠(罪與德的實情)通(實
施?懲)。是以為善者勸,為不善者沮,刑罰綦省,而威行如流,政令致明,而化易如神。
《傳》曰:「一人有慶(善行),兆民賴之。」此之謂也。
亂世則不然。刑罰怒罪,爵賞踰德,以族論罪,以世(世
族)舉賢。故一人有罪,而三族皆夷,德雖如舜,不免刑均,是以族論罪也。先祖當賢
,後子孫必顯,行雖如桀紂,列從必尊,此以世舉賢也。以族論罪,以世舉賢,雖欲無亂,
得乎哉!《詩》曰:「百川沸騰,山冢(山頂)崒(ㄗㄨˊ;山勢高峻)崩,
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哀今之人,胡憯(ㄘㄢˇ,竟,乃)莫懲!(可嘆今世之人,為什麼毫
無警惕。)」此之謂也。
論法聖王,則知所貴矣;以義制事,則知所利矣。論知所貴,則知所養矣;事知所利,
則動知所出矣。二者,是非之本,得失之原也。故成王之於周公也,
無所往而不聽,知所貴也。桓公之於管仲也,國事無所往而不用,知所利
也。吳有伍子胥而不能用,國至於亡,倍(背;背叛)道
失賢也。故尊聖者王,貴賢者霸,
敬賢者存,慢賢者亡,古今一也。
故尚賢,使能,等貴賤,分親疏,序長幼,此先王之道也。故尚賢使能,則主尊下安;貴賤有等,
則令行而不流;親疏有分,則施行而不悖;長幼有序,則事業捷成而有所休。故仁者,仁此者也
;義者,分此者也;節者,死生此者也;忠者,惇慎此者也;兼此而能之備矣;備而不矜,
一自善也,謂之聖。不矜矣,夫故天下不與爭能,而致善用其功。有而不有也,夫故為天下貴矣。
《詩》曰:「淑人君子,其儀不忒(ㄊㄜˋ;差錯);
其儀不忒,正(治理)是
四國(治理四方的國家)。」此之謂也。
荀卿(約西元前313至235年),名況,字卿,趙國郇邑人,戰國後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人稱荀子。漢朝人避宣帝諱,又稱其為孫卿。荀子是繼孔子、孟子以後大儒,並把法家思想注入儒學。
《荀子》一書,對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影響深遠。荀子曾經遊歷燕齊楚秦,曾在齊下講學著書,
後離楚赴楚,任蘭陵令。後卒於蘭陵。著名的法家人物韓非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學生。
《荀子》一書,經西漢末年劉向校定,該書共三十二篇,除《大略》、《宥坐》、《子道》、
《法行》、《哀公》、《堯問》為弟子所述,其它各篇都是荀子自著。
include('../footbar_taiku.ph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