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論篇第十九(節選)

荀子

Tony私藏的古文觀止

禮起於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不能滿足), 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規範),則不能不爭。 爭則亂,亂則窮(導致窮困)。 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調 養)人之欲,給(供給)人之求, 使欲必不窮於物,物必不屈(竭盡)於欲。 兩者(欲望與物質)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

故禮者,養也。芻豢(ㄔㄨˊ ㄏㄨㄢˋ;芻,吃草的牲口。 豢,食穀的牲口。芻豢指牛、羊與犬、豬等)稻梁,五味調香,所以養口也;椒蘭(椒 與蘭,皆為香草。)芬苾(ㄅ|ˋ;芳香),所以養鼻也; 雕琢刻鏤、黼黻(ㄈㄨˇ ㄈㄨˊ;繪繡的花紋;比喻文章)文章, 所以養目也;鐘鼓管磬、琴瑟竽笙,所以養耳也;疏房(明通的房間)檖 貌(寬闊莊嚴的房子;檖,ㄙㄨㄟˋ,深邃)、 越席床笫几筵,所以養體也。故禮者,養也。

君子既得其養,又好其別(分別)。 曷謂別(何謂別)?曰: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相稱;適當)者也。


孰知夫出死要節(捨生追求名節)之 所以養生也,孰知夫出費用(捨棄錢財)之所以養財也, 孰知夫恭敬辭讓之所以養安也,孰知夫禮義文理之所以養情也。故人苟生之為見, 若者必死(人若只看到生存,追求生存,這樣一定會死); 苟利之為見,若者必害(人若只看到利益,追求利益,這樣一定會受到損害); 苟怠惰偷懦之為安,若者必危;苟情說(悅)之為樂, 若者必滅。故人一之於禮義(以禮義為依歸),則兩得之矣(禮義與情性可兼顧); 一之於情性(以性情為依歸), 則兩喪之矣。故儒者將使人兩得之者也,墨者將使人兩喪之者也,是儒、墨之分也。


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氏族)之 本也;君師者,治(治世)之本也。無天地, 惡(如何)生?無先祖, 惡出?無君師,惡治?三者偏亡,焉無安人。故禮,上事天,下事地, 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


凡禮,始乎梲(ㄓㄨㄛˊ;拙;禮的起源,一開始很簡略), 成乎文(文采;指漸漸繁複完備), 終乎悅校(最終達到滿足愉悅)。 故至備,情文俱盡;其次,情文代勝(或情感勝於禮儀,或禮儀勝於情感); 其下復情以歸大一(恢復至太古時代;指無禮儀文飾,但情感質樸)也。 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時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 萬物以昌,好惡以節,喜怒以當。以為下則順,以為上則明,萬物變而不亂。貳之(不遵照禮 法)則喪(帶來混亂)也。 禮豈不至矣哉!立隆以為極,而天下莫之能損益也。本末相順,終始相應,至文(非常完備)以 有別(區別貴賤等級), 至察以有說(有道理)。 天下從之者治,不從者亂,從之者安,不從者危;從之者存,不從者亡。小人不能測(了解)也。


荀卿(約西元前313至235年),名況,字卿,趙國郇邑人,戰國後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人稱荀子。漢朝人避宣帝諱,又稱其為孫卿。荀子是繼孔子、孟子以後大儒,並把法家思想注入儒學。 《荀子》一書,對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影響深遠。荀子曾經遊歷燕齊楚秦,曾在齊下講學著書, 後離楚赴楚,任蘭陵令。後卒於蘭陵。著名的法家人物韓非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學生。

《荀子》一書,經西漢末年劉向校定,該書共三十二篇,除《大略》、《宥坐》、《子道》、 《法行》、《哀公》、《堯問》為弟子所述,其它各篇都是荀子自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