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武君(楚將)與孫卿子議兵於趙孝成王前。
王曰:「請問兵要?」
臨武君對曰:「上得天時,下得地利,觀敵之變動,
後之發(天時、地利、敵情,三者掌握之後,才發兵),
先之至(在這些條件具備之前,先充份考慮及掌握),此用兵之要術也。」
孫卿子曰:「不然。臣所聞古之道,凡用兵攻戰之本,在乎壹民(齊一民心)。
弓矢不調,則羿(古代善射者)不能以
中微;六馬不和,則造父(古代善御馬者)不能以致遠;
士民不親附,則湯武不能以必勝也。故善附民者(善於使百姓依附,取得民心者),是乃善用兵者也。
故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
臨武君曰:「不然。兵之所貴者,埶利(勢力)也;
所行者,變詐也。善用兵者,感忽(行動敏捷)悠闇(幽暗;神祕莫測),
莫知其所從出。孫、吳(孫吳、吳起;古代著名良將)用之無敵於天下,
豈必待附民哉?」
孫卿子曰:「不然。臣之所道,仁者之兵,王者之志也。君之所貴,
權謀埶利也;所行,攻奪變詐也,諸侯之事也。仁人之兵,不可詐也。彼可詐者,
怠慢者(鬥志散漫的軍隊)也,
路亶(ㄉㄢˇ;路亶,謂疲勞也)者也,
君臣上下之間,渙然(離散)有離德者也。」
「故以桀詐桀,猶巧拙有幸焉(指有可能僥倖獲勝)。
以桀詐堯,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撓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沒耳。故仁人上下,百將一心,三軍同力,
臣之於君也,下之於上也,若子之事父,弟之事兄,
若手臂之扞(保護)頭目而覆(覆蓋)胸腹
也。詐而襲之,與先驚而後擊之,
一也(結果一樣,無法得逞)。
且仁人之用十里之國,則將有百里之聽(聽;諜也,以探敵情);
用百里之國,則將有千里之聽;用千里之國,則將有四海之聽;必將聰明警戒,
和傳(和搏;
齊心合力)而一(團結成為一體)。」
「故仁人之兵,聚則成卒,散則成列,延(部隊拉長)則
若莫邪(古代名劍)之
長刃,嬰(攖;觸犯)之者斷;
兌(銳)則若莫邪之利鋒,當之者潰;
圜居(指軍隊紮營的陣形)而方止(止,足趾也;形容堅固不動),
則若盤石然(比喻堅固),觸之者角摧(頭破血流),
案角(案,案劍之案;角,俯首稽角之角;指垂頭喪氣)、
鹿埵(ㄉㄨㄛˇ)、隴種、
東籠(案角、鹿埵、隴種、東籠,皆古代方言,指狼狽逃竄之意)而
退耳。且夫暴國之君,將誰與至哉(誰將會與暴國之君一起來作戰)?
彼其所與至者,必其民也,而其民之親我歡若父母(暴君的百姓看見我們,卻歡喜地如見到自己的父母),
其好我芬若椒蘭(喜歡我們芬芳地像椒蘭);彼反顧其上(回頭看他們自己的
君主),則若灼黥(被灼黥),若讎仇(像仇人)。」
「人之情,雖桀、跖(古代暴君及大盜),
豈又肯為其所惡,賊其所好者哉(就算是大惡人,怎麼可能聽從自己討厭的人,去傷害自己喜愛的人呢?)?
是猶使人之子孫自賊其父母也,彼必將來告之,夫又何可詐也(這種情況,又如何施展詐謀呢?)?
故仁人用,國日明(昌盛),諸侯先順者安,後順者危,敵之者削,反(反抗)之者亡。
《詩》曰:『武王載發(高舉大旗),
有虔(嚴肅)秉鉞(鉞,ㄩㄝˋ,形制似斧而較大;
拿著大斧);如火烈烈,則莫我敢遏(阻擋)。』此之謂也。」
荀卿(約西元前313至235年),名況,字卿,趙國郇邑人,戰國後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人稱荀子。漢朝人避宣帝諱,又稱其為孫卿。荀子是繼孔子、孟子以後大儒,並把法家思想注入儒學。
《荀子》一書,對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影響深遠。荀子曾經遊歷燕齊楚秦,曾在齊下講學著書,
後離楚赴楚,任蘭陵令。後卒於蘭陵。著名的法家人物韓非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學生。
《荀子》一書,經西漢末年劉向校定,該書共三十二篇,除《大略》、《宥坐》、《子道》、
《法行》、《哀公》、《堯問》為弟子所述,其它各篇都是荀子自著。
include('../footbar_taiku.php');
?>
|